藝術家范承宗的創作之路!那些隱藏的努力與商業策略

范承宗藝術家_01

當藝術成為職業時,創作是單純的,怎麼靠創作活下來卻是複雜的。范承宗以傳統工藝創作,但他的焦點不在精湛技術或珍稀材料,而是代代相傳的製造方法,已精煉到沒有多餘步驟,如此聰明、有效率。

范承宗藝術家_02
范承宗認為創作工藝必須要懂製造過程,至今都會到各地找師傅學做草鞋、藺草帽等傳統手工。

要了解一位創作者的方法很多,從對方最喜歡的創作者切入就是其一。「真的會讓我有粉絲感的,就是是枝裕和。」范承宗的答案不在竹編,更超出工藝,一跨界就進入影視。「他的電影像是白開水,仔細品味卻又充滿細節,可是那些細節又都不外顯,這種態度我很喜歡。有時候和同事一起構想提案和造形,我常和他們說,這個看起來太努力了,不行。」這當然不是在推崇不努力,而是要以作品直截了當吸引人。「成本多高、做工多難,都不要說。你很努力,可是你都藏起來,因為能做出這樣的作品,一定不可能是不努力的。」

范承宗藝術家_03
范承宗2021年和百富合作威士忌手工收藏盒。

自2016年底第一個大型裝置藝術〈旁邊〉以來,范承宗已累積24個大型裝置作品, 將近50個雕塑、家飾等非裝置的創作,連Hermès、Nike、Apple等品牌都找上門合作。能有這樣的作品質量,自然不可能不努力。但採訪總不能什麼都不講,若說深究工藝的方式是從作品可見的外顯努力,還有什麼細節是他過去鮮少揭露的? 

多階段分析確立以工藝過活

「我是分析掛的人。」范承宗的創作脈絡,一直存在策略分析的平行思維。學生時期參加設計獎,他會先研究近3年的獲獎作品,並把題材特徵整理成Excel表單,再與擅長3D造形的朋友組隊產出多件作品,像規劃基金投資一般,2/3的題材選擇過去常獲獎的主流類型,1/3則押在少人觸及的非主流類型。退伍後有段時間一邊接案平面設計一邊創作,沒錢卻有大把時間的他,連2,000元的名片小案子都接,但他不單做設計,還把國內外同業案例分析一輪規劃出視覺策略,原本只想簡單做的客戶最後還多加預算給他。 

范承宗藝術家_01
今年5月在府中捷運站前廣場的〈府中帆城〉,是繼2019台灣燈會〈帆城〉的系列續作;同樣使用二夾一木構張起多重船帆,但造形、尺寸都和過去不同。

第一個以竹為材料的作品〈Flow〉,是他2013年參加工藝中心Yii計畫,發現歷屆成員的竹作品都偏結構感、幾何、對稱,加上當時流行簡約、注重功能,他便刻意背道而馳得出的結果。而這張曲線流動的竹椅,也讓他獲得義大利米蘭設計週的展出機會,「我就在想,能不能只做這樣自在的創作過活?」那時他四處參加國際家具家飾展,2014年在曼谷W Hotel新銳展遇到了法國建築師、漆藝術家Bertrand Pellissier夫妻,對方很喜歡他的作品並主動攀談,就此成為朋友。「他們就像我離開學校之後的老師,而且就是做工藝類手工製品的同行前輩。」當時范承宗可以做出漂亮的工藝品,但如果買家向他訂購500個,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成本、定價怎麼算,都是他們教我的,甚至連他們自己東西的材料來源、包裝、運輸,全部大方告訴我多少錢。」有時他會收到高級通路邀約寄賣,很開心地和Pellissier夫妻分享卻被潑冷水,告訴他這樣的合作條件對於年輕的創作者反而是虧損。

范承宗藝術家_04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2020年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展出,以當地築巢動物為主的系列,可以在任何地方創作。

他們常討論各種工藝品的材料、造形比例、製造加工,Pellissier夫妻的論點總關注於作品的構想和處理有多棒、多聰明,「這個時期對我很重要,我接收到很大的價值觀衝擊,常看見手工製品在強調材料有多貴、製造多困難、良率有多低,但如果不講這些,它還能被欣賞的特質是什麼?」他發現Pellissier夫妻的漆器品雖然在越南有合作的製造工坊,但他們清楚了解從頭到尾的製程,當成品效果不滿意,會回頭調整某個製作環節。這和范承宗做Yii計畫作品的邏輯不同,他是畫圖交給師傅執行,師傅自然會以做樣品的方式製作,導致成本高昂。「關鍵在於你要了解製造過程,連設計製造方式都是自己該做的任務。做到這點之後,發現成本被高效率地發揮,開始覺得這是有希望的方向。」

從竹編到舊時工藝的系列創作

2016年新竹鄧雨賢紀念公園的〈旁邊〉,范承宗首次將竹編放大到裝置藝術的尺度;隔年他在日月潭伊達邵碼頭交出第二個裝置作品〈筌屋〉,以邵族捕魚陷阱魚筌為原型,讓竹子成為他標誌性的創作元素。「我同時在抓自己的定位,竹子有某種氣質,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後來就慢慢調整定位成舊的手工器物。」他笑說那時候找上門的創作委託全是竹子,花了很多力氣說服客戶接受不同材料。綜觀他的大型裝置,不難看出作品之間的系列感。〈筌屋〉以各基地特徵發展魚筌造形,還有以海洋生物為題的〈龍宮〉、研究當地築巢鳥類動物的〈築巢計畫〉;〈帆城〉結合傳統木構與廟宇氣質,〈讀橋〉、〈讀海〉則以中式線裝形成以閱讀為題的系列。

范承宗藝術家_05
〈筌屋〉是范承宗的代表作,最新系列作品出現在2021漁光島藝術節,過往發生過金屬件銜接強度不足的問題,現在都請結構技師計算加強耐久度。

首次嘗試的作品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我們好不容易搞定重重難關,也能保證某種高度的美感,不能輕易放過這得來不易的資產。」他以〈筌屋〉為例,2017年第一次做的時候,因為作品造形有很多層,直覺認為應該要從下往上搭建,沒想到下層完成後,把能架設樓梯的位置全都擋住,徒增上層編織的困難。之後在2018台北當代藝術館、2020台灣燈會、2021漁光島藝術節,都可見不同形貌的魚筌。他現在已經能掌握3D模型和實體裝置間的體感落差,並控制編織間隔的空透程度,讓鏤空結構不至於太密顯得厚重,也不會太疏顯得空洞。

范承宗藝術家_06
范承宗將基地條件、委託需求與限制都當作創作素材,以〈魯班塔〉為例,因為裝置要在戶外常設,加上傳藝中心本就有各式東方手工藝,而選用魯班鎖為題。

今年4月在宜蘭傳藝中心的〈魯班塔〉,是他開闢的全新系列,將方正的魯班鎖透過數位軟體Grasshoper,做成帶有曲線、疏密漸變的9公尺裝置。范承宗解釋,Grasshoper的電池圖像方程式般可以連動處理許多變數,例如變數1決定材料的厚、2決定長、3決定寬,每調動一個變數就會產生形變,快速看見模擬效果。「一組電池圖像是一組造形工具,未來想要用它做魯班涼亭,或是一整面牆或天花板,都能自由快速地變化。」但也不是每件作品都適合發展成系列,第一個裝置作品〈旁邊〉因為製作工時太高人力吃重,且運用的編織紋理不少人做,為區隔辨識度他就不再使用。

商業化為何不能當成是種稱讚?

在創作端就把工時和辨識度思考進去,這的確不是刻板印象裡藝術家會思考的事,而他也常被說作品太過商業,常和商業品牌合作,「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評價,都覺得是很棒的稱讚。因為商業超難的,我也是一路摸索才搞得定這樣的平衡。」他固然會花好幾萬元購買喜愛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作品集來研究,同時也大量閱讀《身價四億的鯊魚》、《藝術炒作!》等會被擺在商業區的藝術書,講述怎麼讓一個人事物被人們快速傳播。他也看《定價思考術》、《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合作的時候要知道對方要什麼,而不是一直只說自己要什麼。談判書教我一個觀念是不等價交換,假設我需要更多預算,但對方最在意的不是錢,彼此想要的東西在第一順位沒有衝突,就可以尋找其他方式達成合作共識。」

范承宗藝術家_07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2020年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展出,以當地築巢動物為主的系列,可以在任何地方創作。

范承宗不諱言商業之於創作的幫助,「以前都自己亂打燈,用爛設備拍照還得大量後製,等於是用時間省錢,得做很多和創作無關的事情。」隨著規模擴大,如同導演都有老班底演員、攝影、編劇等,他固定找偶得設計負責照明、與木製研負責木構、原型結構擔任結構計算,作品攝影則交由定影影像,創造的成果是單憑自己團隊無法達成的。不過裝置越做越多,也引來其他聲浪,說他作品盡是些拍照打卡的東西。他覺得這就好比有些歌很棒,但不會想在KTV點來唱,「我的作品也許像是K歌吧,大家用喜歡的方式和它合照,分享自己在照片裡的滿意表現,這讓我覺得很開心啊。」他接著說,「能有這麼多創作委託,等於是人家提供我資源去創作、學習,每天醒來都覺得自己真的太幸運了。欸這句話你要寫進去。」這麼官腔的話本來是不想寫的,但與其寫他付出多少努力盤算多少策略,用運氣淡描收尾,或許才最貼近他的風格。

范承宗

身體裡住著老靈魂的年輕藝術家,著迷於挖掘隱藏在傳統器物中,以時間凝結而成的智慧。不捨這些無形資產將隨物件一同逝去,致力以設計繼承,從傳統,學創造。2015年創立考工記工作室,大型裝置藝術有〈筌屋〉、〈帆城〉、〈龍宮〉、〈讀海〉、〈築巢計畫〉等,品牌合作包括Hermès、Aesop、Loewe、The Ritz-Carlton、百富、誠品等。曾獲iF、Red Dot、IDEA等國際設計獎項。

文|張以潔  攝影|定影影像  圖片提供|百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7月號《走進山裡找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或許比5%更少——走進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隨多元媒材穿梭不同維度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每當科學與知識迎來不可思議的突破,人類總是齊聚歡騰——但宇宙無垠,我們或許只了解宇宙的5%,甚至更少;即使在資訊傳播爆炸的時代,世界和宇宙仍有無數疑問難解、待人類探討,比如地球以外有人類存在嗎?巨石陣如何建成?時空旅行可能嗎?

上述這樣徘徊於全知和無知之間的狀態,深深啟發了德國新銳藝術家Maja BEHRMANN(瑪雅·貝爾曼),她秉持著求知渴望,玩轉繪畫、版畫、布料、雕塑和攝影等各種媒材,讓作品的外表呈現、內在思考在多重維度之間不停轉換,藉此重新省視所有可見、可感的物質世界。即日起至126日,Maja BEHRMANN台灣首個展《Polytope》於也趣藝廊展開,不妨到現場感受藝術家創作及精神層面上的多變敘事風格。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以「多面體」為題,想像並感受其他維度的存在

Polytope》展名取自幾何學中的「多面體」,此概念雛形由德國數學家Reinhold Hoppe提出,指的是任何具有廣義二維面性結構的幾何立體結構,亦是三維多面體到任意維數的推廣,能以其延伸形式存在於多維度宇宙中,夾雜實質意義及想像元素。在現有的科學理解下,因為位處的維度與空間不同(頻率不同),人類也就無法以肉眼看到在其他維度中的存在,但祂們仍然與我們共同身處在這宇宙之中,體驗著各自的生命旅程。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多面體」貼合著Maja BEHRMANN的創作概念,她從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後,除了持續鑽研本科——繪畫與版畫製作,也將布料、雕塑、攝影等媒材融入創作,試圖開拓平面繪畫的可塑性,也透過解構並重新定義作為畫面的表面、作為雕塑或裝置的立體結構,帶觀者離開從前熟悉的空間認知,轉換於多維度之間。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Maja BEHRMANN來說,當物件與物件相遇之時,產生一種由依附和分離、接近和距離所組成的張力,從而勾勒出物件之間的凝聚力和開放性,形成互動。當觀者看著不同部件、色塊、形體間的互動關係及平衡結構,又好像能看到某種宇宙或社會的秩序。藝術家期待人們在「多面體」中顯露思想與情緒,思考宇宙的結構和自我的座標系統,即使尚未理解這一切探求將會導向何處,仍不停下摸索進步的腳步。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為觀者建構通往另一維度的路徑

在也趣藝廊舉辦的《Polytope》個展中,Maja BEHRMANN帶來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織品裝置等形式多元的作品,她將展場化為舞台,讓形狀和物件們自由排練組合,創造出無數可能性——從平面形狀、輪廓般的圖案、純粹的三維圖像,轉向多表面和多層結構。她也將複雜的網絡拆解為表面,展開它們並繪製圖案,將其可視化,結合展覽空間形成整體,藉此為觀者建構一條理解平時難以觸及、掌握的事物的路徑,展開對未知的探索,從展品中尋找從屬關係和界線、距離之間的微妙關係。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Polytope》所要傳達的是,世界遠比我們所能感知、想像的更為複雜,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一個嶄新的探索時代,更確切可說是「啟蒙階段」,有為數可觀的未知正等待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發現,任何新發現都可能重新定義人類的宇宙觀。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Maja BEHRMANN個展

展期|2024.11.16-12.07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由可口創造策劃的「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於11月8日回歸,本次以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為題,結合一年一度的墨西哥傳統節慶「亡靈節」文化,展開為期三天的「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從芙烈達的六福經典畫作一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打造一場美食、美酒、音樂與舞蹈等豐富想像的藝術慶典。

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自2022年起推出,引用古法文「Cuysine」的時代精神,將用餐視為一場莊重的儀式,以優雅、浪漫思想行事並專注在每個環節與當下,在餐飲、展覽、表演、市集等多重形式中邂逅藝術。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本次活動主視覺由藝術家詹賀所繪製。(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繼2022年《畢卡索餐桌》、2023年與13Hill聯手演繹《詩詠盛世 貴妃宴》,再到轉化知名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生命與創作歷程的《莒哈絲.三部曲》後,今年藝術家餐桌計畫以《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為題,將芙烈達名作融合墨西哥經典料理,並結合亡靈節派對的歡快氛圍,呈現多重感官與藝術元素揉合後的精彩體驗。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畢卡索餐桌》。(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莒哈絲.三部曲》邀請到台灣知名創作者同場參與。(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芙烈達六幅經典畫作躍上餐盤

本次藝術家餐桌計畫特別挑選芙烈達的六幅畫作:《水的賜予》、《兩個芙烈達》、《靜物》、《迪亞哥與芙烈達》、《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生活萬歲》,深入其生命與創作的不凡歷程,分別呼應藝術家如何凝視自我、步入性與慾望的探索、經歷動魄而艱難的親密關係,至最終直面孤寂和死亡的真摯時刻。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The Two Frida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呼應墨西哥豐美而風格鮮明的飲食文化,食物設計師袁采楓精選出足以代表墨西哥美食靈魂要角的辣椒、玉米以及龍舌蘭,進而疊合芙烈達的生命故事、亡靈節傳統以及馬雅文化之生死觀。

《水的賜予》為芙烈達借鑑歐洲藝術與現代藝術思想,以超現實主義風格詮釋回憶與死亡,以墨西哥辣椒湯作為前菜,表達藝術家自傳中壓抑卻實則澎拜的表達;《兩個芙烈達》以多種口味交織的玉米餅象徵藝術家的混血身分;《靜物》有著慾望的暗示,選用多種調情果物,與起司結合,創造出口腹碰撞的激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Still Life, Round〉、〈What the Water Gave Me〉。(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迪亞哥與芙烈達》則進入到餐桌的最高潮,暗示親密關係的相愛相殺,以牛小排相襯莫雷醬的濃烈風味,指向一段毀滅愛情,終是哀歌;《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讓辣椒的痛覺先行,辣椒與玉米醬也是一種天作之合;但生命從來都是值得慶祝的,享用《生活萬歲》,就像享用一道意猶未盡的甜點,水果與酒類的組合,永遠使人滿意。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Diego and Frida〉、〈Self 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Viva la Vida, Watermelon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藝術、美酒與舞蹈歡慶亡靈節

除了結合畫作的藝術家餐桌盛宴外,本次活動也結合墨西哥「亡靈節」的特殊文化,企劃一系列展演節目和互動體驗。特別設置的「芙烈達.卡蘿房間」,展示藝術家詹賀、韓哲睿、王怡方、郁銚、Gia梁晏齊、成若涵等人的作品,以及花藝裝置藝術家陳艾琳、李濟章的創作,在生與死之間探討生命的意義,深入芙烈達的故事。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陶藝家王怡方、標本藝術家Gia梁晏齊。(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戲謔態度看待死亡,向來是墨西哥人奉守的生死觀,在這場充滿歡慶精神的亡靈節派對,台北實驗酒吧unDerlab特別創作專屬調酒,憑藉其大膽且前衛的創意,將注入墨西哥傳奇龍舌蘭酒品牌Don Julio珍液,搭配墨西哥風味精緻小食展現獨特的品飲風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入選「2024 50 Best Discovery」的unDerlab,為芙烈達餐桌與亡靈節派對設計專屬調酒。(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此外還邀請到DJ DISCOCOCO主控派對音樂,帶來一系列貼合亡靈節氛圍曲風;精靈幻舞舞團呈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也另外展開沉浸式表演互動;以及刺青藝術家韓哲睿帶來刺青體驗和一系列神秘活動。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精靈幻舞舞團。(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韓哲睿為本次活動設計的刺青圖樣。(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 亡靈節派對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6:30–21: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購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uysine-frida-kahlo(亦開放現場購票)

* 每張票券可兌換一杯unDerlab創作指定調飲

⬬ CUYSINE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1:15–13:30、14:15–16: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餐桌訂位|請洽 @CUYSINE 

* 報名藝術家餐桌的賓客,當日享有「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派對參與資格

※ 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勿開車 ※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