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開展!海洋、島嶼、部落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交融碰撞

泛南島藝術祭首圖

高雄市立美術館夏季大展《泛.南.島藝術祭》於7/17~11/14正式開展,由館長李玉玲擔任總策展人,歷時近3年紮實的南島研究踏查,收攏高美館過去15年展演原住民文化的累積,並融合現行大南方South Plus多元文化、平行史觀的脈絡,將南島當代藝術的內容擴展延續。本展揉和「去邊界」、「多元性」及「海洋文化」三大內涵,匯聚出自7國、23組創作者的62件作品,以豐富媒材呈現兼具國際藝術視野、在地文化脈絡的跨域展演,更譜出獻給人際間、人與自然間重建關係的序曲。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展期:2021年7月17日~2021年11月14日

|地點:高美館101-104展覽室與戶外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週一、除夕休館)

|配合政府防疫管制,展覽採線上實名預約制,以分時分流方式入館。

|票價:全票NT$90、優待票NT$45、高雄市民平日免費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7月17日正式開展。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策展,親揭《泛.南.島藝術祭》命名意涵

《泛.南.島藝術祭》除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策展,也邀請到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Zara Stanhope,以及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Reuben Friend擔任國際策展顧問,並廣納來自台灣、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法國23組藝術家,所創作的62件涵蓋繪畫、攝影、錄像、雕塑、裝置作品,將展覽的國際視角、藝術敘事塑造得更為全面完整。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泛.南.島藝術祭》前導預告片。 

至於展覽命題中的泛、南、島所謂何意?「泛 Pan」代表著連結與去框架;「南 Austro」表達相對於北方的多元性;「島 Nesian」則涵蓋了不可或缺的海洋文化。而英文展名 Pan-Austro-Nesian Arts Festival 縮寫 PAN 恰巧使得「去框架」成為展覽重點中的重點。

「地理上,南方是相對於北方的存在,而《泛 • 南 • 島藝術祭》的『南』則加上了文化論述的南方,表達出帶有相較邊陲、非主流、政經弱勢之處的意涵。」總策展人李玉玲解釋道,「在這個層面上,與作為海洋城市的高雄更是契合,因此高美館加入對於『南』的論述是很有意義的。」而整場展覽則如同一有機整體,觀眾如航行海面的小船,藝術家作品則是大洋中的島嶼,各自有其豐富故事,等待觀眾親身登島親身經歷。《泛.南.島藝術祭》期盼激盪更靈活的觀點,包含土地記憶、信仰與傳承,也提出人與人、人與自然重建關係的潛在解方。

截圖 2021-07-19 下午8.30.32
高美館戶外生態園區。 

高美館生態園區重塑「有機地景」,劉哲安竹編作品注入在地特色

《泛.南.島藝術祭》有一特別之處在於,展覽場域出走至高美館極具特色的生態園區,並邀請建築師盧建銘帶領阿美族學生,以南島民族文化為指向重新規劃此地。盧建銘表示,本次並非以「工程」解決環境問題,而是以「文化」為工具作為生態恢復的方式,透過長時間與土地互動,進而呈現乘載想像、記錄過程的「有機地景」,而在文化增強的過程中,其從家庭、部落、隱形導向,轉變為公共、都市、顯性取向,最終吸引多方族群在此融合,將此處轉化為一處嶄新藝術基地,日後對於館方舉辦戶外、與水相關的展覽皆有極大加乘效果。此外,其中亦展示西拉雅族藝術家劉哲安現地創作的竹編作品〈Tuturu ki Pusul〉,讓植物從部落文化延伸至內惟埤塘畔,成為高雄富在地文化特色的地景藝術基地。

《泛.南.島藝術祭》展覽場域擴延至戶外園區,透過重新規劃的文化植栽與竹編作品呈現自然生態的有機地景。(2)
展覽場域擴延至戶外園區,透過重新規劃的文化植栽與竹編作品呈現自然生態的有機地景。圖中作品為西拉雅族藝術家劉哲安〈Tuturu ki Pusul〉。 

《泛.南.島藝術祭》三大子題、展區重點整理

《泛 • 南 • 島藝術祭》規劃三大主題展區「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生生流轉」,傳遞文化從相遇到衝突,最後以溫柔豐富的互動呈現藝術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可能性。館長特別分享,此展跳脫常見的白盒子(white cube)策展手法,展覽子題的過渡與區域的分別沒有明顯的界線,選擇以「灰色斜牆」強調「連通性」的巧思,呼應英文縮寫 PAN 的概念,更使得蘊含著兩種子題意義的作品成為展區之間的銜接。

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_06
《泛・南 ・島藝術祭》展場以高連通性的設計,呼應「PAN」的策展理念。圖為「生生流轉」一景。  

|從已知到未知

海洋浩瀚而神秘,自古人類便對其滿懷征服與探索慾望,第一子題「從已知到未知」將探討人類如何面對海洋。由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所拍攝的〈海景〉系列揭開序幕,帶領觀眾航向充滿力量的南方海洋;接著透過毛利詩人藝術家John Pule長達十公尺的壯觀油畫〈致所有初來乍到之人〉,穿梭在不同時空情境的歷史與虛構事件中;〈海不平面〉則是高雄獎藝術家張致中首次發表的創作,以投影片投影機(OHP)為媒介,討論暖化海面上升、大氣觀察、島嶼消失等社會議題;而張恩滿〈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重達近60公斤的玻璃船隻懸吊於天花,運用投影裝置追溯非洲大蝸牛的遷移路徑,開啟藝術家探討身份認同的旅程。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中)張致中〈海不平面〉;(左)雷恩〈Emadi-4〉。 

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_08
張恩滿〈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以投影穿過懸吊的玻璃船隻,藉由追溯非洲大蝸牛的遷移路徑探討身份認同議題。  

|暗黑島嶼

「暗黑島嶼」子題著墨於異質文化衝擊,初入展區映入眼簾的是緩緩旋轉、高達2米、鋪滿金箔的巨大地球儀,其為活躍於台灣、法國兩地的藝術家組合邱杰森&莫珊嵐為本展創作的〈雅加達事件簿〉,以16世紀《東印度水陸誌》為基底,結合文獻檔案、太空遙測影像、地圖等元素,構成跨歷史與跨媒介的全球化人文地理圖誌;王虹凱作品〈Fuengu〉則以鄒族音樂家高一生的生命故事與歌謠為文本,探測歷史、社會、政治事件的異響;澳洲藝術家Jonathan Jones透過樹木拓印結合聲景,為本展打造〈無題(達拉馬林)〉,回顧現代化過程中被漠視的土地記憶與部族傳統。另外,有「人間國寶——澳洲工藝大師」之稱的原住民藝術家蘿拉.葛里諾(Lola Greeno)也展出極具當代工藝設計代表性的編織貝殼項鍊,其以模糊現代與傳統界線聞名於世。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邱杰森&莫珊嵐〈雅加達事件簿〉。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
Jonathan Jones〈無題(達拉馬林〉。 

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_04
展覽以當代策展思維開啟人與傳統、與自然間的對話,圖為台灣藝術家林介文(左)、吳思嶔(中後)與澳洲工藝大師蘿拉.葛里諾的精彩作品(右)。  

澳洲工藝大師蘿拉.葛里諾本次帶來八件瑰麗的海貝項鍊作品為台灣首度展出
澳洲工藝大師蘿拉.葛里諾於本次帶來八件瑰麗的海貝項鍊作品,為台灣首度展出。 

|生生流轉

「生生流轉」作為匯流《泛.南.島藝術祭》的最終子題,以豐富而溫柔的互動,展示藝術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可能性。將代表紐西蘭參展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Yuki Kihara帶來〈薩摩亞之歌〉,以海洋為主題,使用薩摩亞傳統樹皮布製作的5組華美日本振袖和服,回應藝術家自身的薩摩亞與日本血脈,此外,另一件呼應現下疫情時代的作品〈隔離島〉也獨步全球首次展出;紐西蘭毛利藝術家Ngahina Hohaia高達5米的裝置作品〈響徹天堂〉由160根傳統毛利打擊樂器「潑伊」(poi)組成,光線伴隨著鼓聲、咒語,呈現煙火般繽紛的同心圓;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的作品〈站立之舞〉則立於美術館大廳,如同藝術家拾取著海邊漂流木的姿態,也是人與自然、與先祖、與他者共舞的姿態。

《泛.南.島藝術祭》展覽現場,圖為紐西蘭藝術家Yuki Kihara作品〈薩摩亞之歌〉。_1
紐西蘭藝術家Yuki Kihara〈薩摩亞之歌〉。 

紐西蘭藝術家Yuki Kihara作品〈隔離島〉於高美館全球首度展出
紐西蘭藝術家Yuki Kihara作品〈隔離島〉於高美館全球首度展出。 

紐西蘭藝術家娜辛娜.霍海亞高達5米的裝置作品〈響徹天堂〉由160根傳統毛利打擊樂器 poi 組成,光線伴隨著鼓聲、咒語,呈現煙火般繽紛的同心圓。
紐西蘭藝術家娜辛娜.霍海亞高達5米的裝置作品〈響徹天堂〉由160根傳統毛利打擊樂器 poi 組成,光線伴隨著鼓聲、咒語,呈現煙火般繽紛的同心圓。 

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前導片

文|Izzie Pang、湯侑宸

資料、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除了各具特色的國家館外,主題館(Signature Pavilions)展區也不能錯過!共8座主題館分別由日本建築、設計、音樂、影視等各界大師領銜,切入生命的各個面向,用趣味的互動式探索體驗,引領觀眾反思人類、藝術、自然、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Resonance of Lives)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擔任策展人。展館位於世博會場中央的一片寧靜森林,以無屋頂、無牆壁的設計,模糊室內與戶外的界限,傳遞開放性與共享的理念。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展館主題聚焦於多元社會中的資源共享、互相尊重與人際關係,將結合3D觸覺科技互動裝置與專屬體驗APP等創新技術與藝術,讓觀眾體驗深層情感共鳴。展覽共分為三個展區:「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以多媒體藝術表現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幫助人們重新挖掘彼此的連結;「人與世界的共鳴」以象徵多元價值的彩虹視覺呈現未來願景,鼓勵對平等與包容的深思;「人與未來的共鳴」通過互動裝置,展現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動態變化,啟發對未來生活模式的想像。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Future of Life(Amplification of Lives)

由日本人形機器人權威石黑浩領銜,這座展館描繪未來五十年間科技可能如何影響並擴展人類的生活。展館內的互動展覽探討科技與社會融合的多樣可能性,像是科技與日本文化的關聯、科技為生活創造的便利、存在於科技中的生命(機器人)、千年後生命的形態等,啟發性地呈現未來生活藍圖,鼓勵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Invigorating Lives)

由音樂家中島幸子策劃的「Playground of Life」以「水母」為靈感,建築外觀採用半透明膜結構,呈現萬物生命的柔軟流動性。展館主打創造力與遊戲性,致力於打造一個結合藝術、音樂與互動體驗的夢幻空間。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館內,二樓的「遊戲山」結合原生植被的攀爬設施與滑梯,觀眾可以盡情地攀爬,喚起童年時期的純真與活力;一樓則是現場音樂的表演場域。該展館致力塑造一間「未來地球學校」,不為年齡設限,讓觀眾在玩樂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null2(Forging Lives)

該展館的核心設計概念是重塑「鏡子」的象徵意義,利用互動裝置與數位科技讓觀眾探索超越現實的景觀,讓人感受到自然與建築的交融。走進展館,觀眾的身體將被數位化,與有機變形的自己互動。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Quest of Life)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有序只會朝無序的方向移動。然而,唯有生命才是無視這法則、尋求維持秩序的力量;只有生物才會主動地同時分解、重塑自己,而這種「動態平衡」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質。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該展館內容由設計顧問公司Takram策劃,通過互動燈光裝置展現「生命的動態平衡」。展館巨大的屋頂以輕柔漂浮的形象,象徵生命的循環與流動,而館內展覽則佈滿流動的燈光與多重感官體驗。觀眾將在此感受身體轉化為粒子,溶解到環境之中,重新審視個體生命在整體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重新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LIVE EARTH JOURNEY(Totality of Life)

設計師河森正治策劃的展館,聚焦在宇宙、海洋、陸地上所有生命的連結,從以人為本的思考轉變回以全生命為本,強調保護和培育生命的重要性。展覽共分為四個展區:沉浸式XR體驗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五感音樂劇場展現生命的活力與熱忱;4公尺的巨幕投影出太空中所看見的地球,與雞蛋內的生命成長情形,是人類感官所無法捕捉的時空尺度;最後一個展間則放大微生物的生長動態,揭開平日視線之外的生命循環。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Cycle of Lives)

「Earth Mart」由建築師隈研吾與設計師八木保共同打造,其靈感源自於農村生活。展館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內部設計如同一座未來市集,而觀眾可以在此認識糧食的循環議題。展覽內容涵蓋未來飲食模式、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的比較、當前社會的糧食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等,並邀請觀眾以趣味的形式踏上這趟探索之旅,重新塑造新時代的生活見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ialogue Theater –sign of life–(Embracing Lives)

最後一個展館由導演河瀨直美策劃,是一座參與式的對話劇場,每日設定不同主題,隨機邀請參觀者與預先招募的對話者共同展開討論,藉由個人經驗交流、全球議題討論,激盪出更多互動火花。策劃團隊表示,發生在這裡的都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偶然對話,也無法被預見。展期間的每次對話都將被留存,將傳承給未來人類。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策展人黃彥穎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可至當代館官網查詢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網頁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