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開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一系列精彩的實驗建築展覽計劃:從空總基地出發,向外梳理城市紋理的「負育群帶聚落」;2019、2020年以「城市永續」為概念的「紅磚未來式」工作坊,至今年由策展人莊偉慈所策劃「勒法利計畫」(Project: The Folly) 期望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帶著大眾重新理解人與「地方」相關的概念。
什麼是「勒法利The Folly」?莊偉慈解釋「folly」最初出現於18、19世紀的園林建築中,指具有裝飾性而無實用功能的建築體,至1980年代,歐美建築界重新關注與討論此種建築物的意涵,它被視為是「不完全是建築、不完全是雕塑,也不為特定對象存在的構造物」,「folly的概念在亞洲很少被談論到,此次展覽的地點『美援大樓』很特別,當進駐單位的性質改變後,它過往的空間使用功能不再,新的定位/使用也尚未成形時,正是一座大型的folly。」
對於「地方」的定義與認知,往往形構於個人的經驗與生活
莊偉慈表示人們對於「地方」一詞的概念認知是極具變動性與多義性的,「小至辦公室、健身房,大至公園、城市,都能被稱為一個『地方』,而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地方』和自身的關係或是其含意時,通常取決於你的生活經驗或是對這個地方的種種感知所交織構成的。」此次計畫共邀請了十位藝術家,範圍由小到大,分為三種層次來探討人們對於所謂的「地方」和城市認知的關係。
第一個層次是「展場」,觀展時我們如何思考定義「展場」的空間性?而展場的「現地性」又如何被呈現在作品中?在美援大樓這樣具實驗性與開放性的構築物空間中,藝術家巧妙地利用現場的條件(美援大樓於籌備展覽的期間被定為古蹟附屬建物,同時也多了新的限制與挑戰),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藝術家戴翰泓為原本大樓無門的空間現況,加上一扇連動著作品的大門,只有當觀眾拉開這道門時,有著房子外觀的作品才會出現在觀眾面前。而藝術家陳萬仁則利用了大樓空間荒廢已久的樣態,以鷹架和梯具在室內搭構出一處「進行中的工地」,並透過光影投射出一個個爬上爬下的小人剪影,宛如城市中處處可見的工地景象,一個虛構的現實,同時成為難以於其他展場複製的現地創作。
第二個層次「C-LAB園區」,談到「空總」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息息相關的園區,莊偉慈形容隨著世代的不同、使用族群的不同,現在的C-LAB文化園區也許對更多住在東區的居民而言,它更像是一個日常散步的公園地。而地方的定義不僅會隨著大環境改變,同時也反映出時代的轉變。在吳燦政的《公園》一作中即展示了他長時間收集觀察自台灣各地公園的聲音影像,同一個地點,不同的年份時間點,周遭的聲音錄像默默地記錄並描繪出那個城市的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歷史的變遷。
而對於文化園區空間功能性的想像或投射,廖建忠的《空巴克》一作則反映出人們在進入一個文化場所時,卻也總是渴望著消費,他以「文化反堵」的策略藉由作品揶揄這樣的現象。藝術家以輕巧的飛機木材手工打造出一座虛有表面的咖啡店,場景雖是假的,想消費的慾望卻是真的,希望誘發人們去思考究竟一個文化園區真正不可或缺的要素應是什麼。
第三個層次擴大至「城市」系統,莊偉慈解釋「地方感」的形成與人們的感覺結構相關,由個人與一個特定的空間交織出獨一無二的關係時,即是大如一個城市的系統也能轉譯為極為個人化的語彙。藝術家陳曉朋的《新路線》就以自身於台北的生活經驗,將自己常去的藝文場域如藝廊、美術館等地點或活動路線,疊合台北的捷運路線系統,重新繪製出具有個人尺度感的路線地圖。「就如展覽名稱『勒法利』,人、地方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我想難以用單一而明確的定義來詮釋,希望每個人都能帶著開放的心來展覽現場感受不同尺度感的『地方』,一定會有新的刺激與收穫!」
策展人|莊偉慈
藝術家|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吳燦政、邱承宏、凌天、莊普、陳曉朋、陳萬仁、廖建忠、蕭有志、戴翰泓(*藝術家以姓氏首字筆畫數排序)
展期|2021.05.15 - 08.29
開放時間|11:00-18:00(每週一公休)
預約看展連結|https://forms.gle/eivfi9FDihUGEoL28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
文 | 黃阡卉 圖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