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斯卡羅》斥資2 億,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集結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黃健瑋等卡司,上映時間8 月14 日於公視首播。故事以1867 年的羅妹號事件為背景,但導演曹瑞原說他拍的不只是歷史,而是時代顛簸下生命的脆弱與善良。
2019年8月《斯卡羅》在屏東開鏡,曹瑞原請自己的牧師來祝禱,祈願明天開拍一切順遂。沒想到等著他們的卻是超級颱風,正巧就從拍攝點屏東縣滿州鄉登岸,「第一天就停拍了,但其實那天就是第一堂課,讓我學習到要懂得等待,整個拍片過程真的都是等待。」屏東晴雨不定、落山風劇烈,百科全書上的5大毒蛇,一天就可以看到好幾條。採訪當天曹瑞原正在做最後的看片工作,一路走到現在已經3年,「說真的,我不知道怎麼完成的。如果問我這個片子怎麼難拍?經歷哪些困難?我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好像只有沉默才能去回答這個問題。」
難以言喻的不單是拍片歷程,曹瑞原與這部戲的相遇,也是理性難解的巧緣。他拍完《一把青》後,好友張大春的太太葉美瑤帶了7、8本書來訪,其中一本就是《傀儡花》。「我一看,哇那麼大本!就把它擺在書架。」之後他接到《孽子》舞台劇編劇施如芳的電話,對方正在寫一部改編劇本,想找他當導演,一問之下就是《傀儡花》。後來他才知道,公視以1.5億預算公開徵求《傀儡花》製作團隊(原為10集1.5億,後在企業投資下增為12集2億),他跟外界一樣不看好,1.5億要建構150年前的時空幾乎不可能。但他轉念思考,自己不斷催促政府大破大立投資影視產業,如果大家都冷淡以對,就不可能再有更大的投資。於是他用假日把小說看完,並和同事著手研究,「做著做著也對那個時代產生興趣,我就說,我們就去把它拿下來吧!」但當真的拿下標案後,他就知道挑戰來了。
建構1867 年,眼不見不表示不存在
小說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為背景,在恆春半島南端琅?遭遇船難的美國商船羅妹號船員,誤闖排灣族領地遭馘首,促使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與管轄當地原住民部落的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Tokitok)產生軍事對立,也與虛構女主角蝶妹有段情感交會。曹瑞原說,小說寫入當時台灣宗教、飲食、民俗、行政機構等,企圖讓後人理解當年庶民生活輪廓,但如果影集照原著拍,則會變成半記錄半戲劇的調性。「我們把羅妹號事件當成主要結構,但內在的故事線,需要更多戲劇性和衝突。」團隊抓出了幾條主線,首先是李仙得和蝶妹的情感,「有種愛情是似乎藏在心裡,似乎很難表白,也許是時代環境或兩人背景的關係,可是那種愛意是用內在去支撐的,在某些關鍵時刻就會洩露出來。」而蝶妹擔任洋人通譯,弟弟阿杰回歸斯卡羅部落,因分屬不同陣營而相互猜忌,也開始面對來自部落的母親身世;在琅?當地的漢人、客家人,也得在多方勢力入侵下求生存。
「要打造150年前的台灣,現成資源近乎是零,所有的一針一線、一磚一瓦,都要自己去建出來。」除了道台府在板橋林家花園、廈門領事館在紅毛城等少數實景,美術組在屏東和台南各自搭出琅?和府城聚落,數量不下100間房子。「我跟團隊講的重點是,沒有看到並不表示沒有。」他以服飾為例,當時的照片多半是外國攝影師拍下,可以想像他們來到部落,請族人穿戴華麗、手拿槍枝留影,畫面都經過安排與設計。「如果你看到照片,就斬釘截鐵說這就是當時的服飾,我覺得不對,你要再去延伸。」他也提到可以參考時代接近的西方作品,儘管服飾文化不一樣,但過去文明和科技都尚未發達,人總有共通的情感和需求,可以和東方資料比對推演出環境氛圍。攝影師出身的曹瑞原,也在畫面調光上不斷測試,不同於南台灣現在的綠意白天藍海,「我們想在調性上呈現一種蠻荒,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荒涼和匱乏。」
尋找演員的磨難與魔幻
故事涉及美軍、清兵、琅?居民等眾多角色,共動員超過6,000人次的臨時演員。曹瑞原說,在屏東拍片的時候,他住的房間從窗戶往外看200公尺,就是演員組平常工作的梳化間,常常半夜都還是燈火通明,「他們為了明天一早5點的通告,想盡各式各樣的方法找演員。有一次半夜2點,我走去跟他們說,不要把拍戲當一回事,真的拍戲沒那麼偉大,你們趕快回去休息吧,明天有什麼就拍什麼。他們一聽,眼淚就滴下來了。」他說自己就是每天提出臨演需求,能不能做到他心裡有底,沒想到演員組是極力完成。
而劇中的原住民演員,除了飾演卓杞篤姪子朱雷的張瑋帆有演過偶像劇,其他皆是素人。二股頭伊沙由陶藝家雷斌・金碌兒演出,「我在臉書上亂找亂看照片,覺得他的樣子很棒,我就說,我們去看看這個人吧!」屏東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指導老師查馬克・法拉屋樂則飾演大股頭卓杞篤,「我一看到他就心裡明白,就是他了。」但首次邀約就遭查馬克拒絕,一來學校工作繁忙,二來卓杞篤是排灣族傳奇人物,演出事關重大。曹瑞原每隔幾天就請演員組到學校說服他,但都無功而返,最後決定親自出馬。
有一回他打聽到查馬克要帶學生參加排灣語演講比賽,一到禮堂就看到查馬克坐在最後一排,旁邊恰好有一個空位,他就悄悄坐下,直到泰武國小最後一個代表講完,才出聲說自己坐在這裡很久,「他說你怎麼跑來了?一臉驚訝,哈哈。不過他還是沒有答應,只是對我印象稍微好一點。」又一回曹瑞原聽說查馬克要帶學生到國父紀念館表演,晚上8、9點就到門口堵他,他才終於有點鬆動。不過有趣的是,在那場演講比賽中,就當曹瑞原坐在查馬克旁邊的時候,前排有個女孩身影不斷晃動,突然一個側臉轉過來,「她的五官好吸引我,我在試鏡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排灣族人都已經有點現代的味道,但她是非常純粹的原住民樣子,非常黝黑、五官非常立體。」而她就是飾演卓杞篤女兒烏米娜的程苡雅,也是當天比賽的冠軍,不過程苡雅並非泰武國小,等於是跟查馬克有競爭關係,「後來到了現場,查馬克就說,你怎麼找我的對手來演我女兒?」他直說拍片過程太艱難也太有意思,太多難以解說的事件接連發生。
各種性向種族職業文化,都是台灣
「這部戲上演後,各個流派、各個部落、各個政治的立場應該會排山倒海而來,我想我已經準備好了。」曹瑞原說,也許會有人批評他拍得太戲劇性、太不真實,「這我沒辦法同意,因為我必須讓它好看,才能引起討論,也才會有不同觀點的溝通。我也不想只呈現歷史,我想的還是台灣影視產業怎麼往外走?」他認為政府端應該要看到影視產業的經濟價值,甚至疫情下串流平台的影響力,而不是一直用文化產業補助的方式;創作端則因台灣影視產業從法國新浪潮到台灣新電影的脈絡,偏向文學藝術與自我創作,在工業體系上相對薄弱。「我還是很有信心,台灣年輕人經歷藍綠交戰、兩岸問題,小學哈日、高中哈韓,同時又接收南洋文化,他們其實是非常多元寬闊的,只是自己不曉得,面臨創作決定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是養分。」
曹瑞原眼中的台灣,一直是多元匯聚的島嶼,拍《孽子》希望社會可以理解同性戀族群,《孤戀花》走進上海舞廳與台灣那卡西文化,《一把青》則對漸漸凋零的外省軍人做最後回眸與致敬,看見他們的飄泊與滄桑;《斯卡羅》將目光投向台灣早期移民,不同族群彼此衝突,但都只為了在天地間找到安身立命的角落。「我覺得這些都是台灣,大家會有不同樣貌,都是因為時代,因為不同的顛簸,可是我很想看到真正的人性光輝,人在內心底層其實是很脆弱和善良的。」大時代裡有太多人情世故與無情事故,但在曹瑞原的鏡頭下,終能共鳴於現代你我的生命故事。
曹瑞原
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早年擔任攝影師、也拍攝紀錄片,後投身電視劇創作。三度改編白先勇小說為電視劇,2003年《孽子》獲第38屆金鐘獎連續劇、導演、女主角等5大獎;2005年《孤戀花》獲第40屆金鐘獎男主角、男配角等5大獎;2015年《一把青》,在第51屆金鐘獎拿下戲劇節目、導演、男主角、新進演員等6項獎項。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更多設計人專訪與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8月號《咖啡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