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疫情綿延的一年,卻也是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的誕辰百年。這樣的巧合,或許正暗示著人們,即便痛苦如身處陰溝的時刻裡,也別忘了抬頭仰望藝術的星空。今年夏季,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便致敬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輕歌劇《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重新譯名為《被遺忘的瑪麗亞》,幫助觀眾更易於理解故事的核心。不只紀念「新探戈音樂之父」皮亞佐拉的百年誕辰,也用獨唱家、詩人、樂手、舞者的樂音與身影,為彷彿褪色的日子裡,增加一抹濃烈的感官刺激。
說到這部作品,得從皮亞佐拉的故事開始談起。在皮亞佐拉9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只二手的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開啟他探戈音符繚繞的人生樂章。然而,在學習音樂路上,他也曾一度放棄探戈,轉而修習學院派現代音樂,直到恩師娜蒂雅・布蘭潔(Nadia Juliette Boulanger)聽完皮亞佐拉的探戈作品,深受感動,並表示「這才是真正的皮亞佐拉」,他才下定決心,重回探戈懷抱,找出屬於自己的樂音,更開創屬於探戈的新世紀。
改革探戈音樂,找出新的敘事語言
事實上,皮亞佐拉可說是探戈的改革者,在探戈樂曲中融入管樂、電吉他等不同音色,為探戈音樂找到新的敘事語言。像是1968年時,皮亞佐拉便與烏拉圭詩人霍拉喬・費雷爾(Horacio Ferrer)合作,共同創作《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除了大膽地交織詩篇與音樂,更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內,融合多元豐富的新探戈、縝密的賦格、米隆加舞曲(Milonga,流行於南美洲的音樂與舞蹈形式,風格與探戈相近)等不同音樂形式,為探戈的詮釋開拓更多可能。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也是前衛的隱喻
而這樣充滿開創性的藝術形式,或許正是為了呼應這充滿力道的故事。故事藉由吟遊詩人之口,述說瑪麗亞的一生,這位「誕生之日,上帝剛好醉了」的女人,是女神也是神女。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麗亞」,她的人生或許危險且致命,卻充滿探戈與激情。而這樣帶有前衛、反叛意味的創作,某種程度上,也以藝術的形式,隱隱呼應1960年代的阿根廷,在翁加尼亞(Juan Carlos Onganía)為首的軍政府執政後,充滿衝撞、改革力量的社會氛圍。
台、港攜手共製,華麗陣容掀起感官風暴
而在半個世紀後的現在、距離半個地球之遙的台灣,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則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在皮亞佐拉百年誕辰攜手,共同詮釋屬於新時代的反叛與熱情。在09.17~09.19,《被遺忘的瑪麗亞》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領銜指揮、由曾獲英國女皇頒發「榮譽獎章」的香港知名編舞家黎海寧負責導演暨編舞,更有曾入圍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演唱獎的蔣啟真擔綱女高音、曾參與多場歌劇演出的葉展毓擔任男獨唱家,以難得一見的華麗陣容,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官震撼。
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曾說道:「探戈是直接表達的信念,正如詩人試圖在文字中表現的情境:是一場角力,也是一場歡慶。」藉由《被遺忘的瑪麗亞》的盛大搬演,讓我們沈浸在樂音與舞蹈的感官世界裡,感受角力與歡慶、反叛與激情,在瑪莉亞的生與死、迷人與致命的張力間,感受到音樂與藝術的靈光,穿越時空,依舊熠熠生輝的魅力。
文字 | 郭慧 圖片提供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