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攻頂為目標,爬山還有哪些樂趣?戶外用品店「登山補給站」在2020年推出「跟著博物學家走讀雪山」,由郭熊(本名郭彥仁)企劃,給大家滿滿自然史的登山活動,讓爬山除了自我實現之外,還有更多元化的新樣貌。
帶隊登百岳的活動,過去一直是各大戶外用品店的年度重要活動之一,帶著大家走出戶外,在實際情境中,講解各種裝備的使用方式,也能凝聚顧客對店家的忠實度。2020年位於萬華的戶外用品店「登山補給站」,辦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登百岳活動,名為「跟著博物學家走讀雪山」,光從名字就知道它很不一樣。
這項活動包含:6位專業領域講師的6場次講座,從雪山的登山歷史、殖民史到生物足跡,試著從各種面向探索雪山,負責這次走讀雪山企畫、專攻台灣生物學的郭彥仁,回想當初企畫活動的初衷:「山,對我來說是3D立體的結構體,我可以360度翻轉它,我想告訴大家,除了攻頂之外,山還有更多值得我們關注,攀登一座山可以得到很多啟發。」這一系列活動最有意思的是,除了聽講座,他們還安排3場由講師伍元和與郭彥仁,帶著大家(為了確保上山安全一團約15人)把講座內容,實踐在登山路徑上的實體活動。
攻頂之外的登山型態養成中
這個有趣的企畫,其實是「登山補給站」參與文化部〈走讀臺灣主題路徑建置計畫〉的一部分,登山補給站負責人蔡及文說:「當時我想的是,爬山除了走路拍照,到底還能做什麼?如果開始願意爬山的人變多,想讓活動更精緻就必須做其他的事,以我的能力所及就是把人文和動植物拉進來談,最近爬山也開始分化出更多活動型態,例如團費近10萬、主打更高端客群的活動型態出現,無論哪種形式,對整個爬山市場來說都是好的。」被蔡及文找來企畫這場活動的郭熊(郭彥仁)則觀察,強調自然人文的登山活動,一直都存在,「比如獵人文化課程,也是強調另一種和自然相處的模式,也有以食農、野菜採集、自然觀察或靈性追求等面向切入,像我們以自然『史』作為主要重點,就我所知是沒有的。」
蔡及文也很坦白地說,「這次安排3場爬雪山的活動,因為重點是沿途的生態歷史,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不以登頂為目標,以前如果說不一定攻頂,肯定沒人想來,活動完全辦不成,這次能辦到每一場都爆滿,我覺得有補助真的差很多。」這次每個人只要負擔部分金額,他們期待的是當活動辦出口碑,往後再推正常版價格,大家的接受度自然也會提高。
而對郭熊(郭彥仁)來說,他則是明顯感覺到這幾年登山者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過去很多人登山策略,多半是強調攻頂時間、累積百岳數量、背負重量等,著重在自我實現,近幾年新的登山者或說是年輕人,他們會說『我想上山耍廢』、『我想上山度假』不再是為了完成某種目標。這些聲音雖然還沒有變成主流,但漸漸有這種轉變的跡象,未來有機會成為登山的顯學。」千萬別以為這只是郭彥仁同溫層太厚的想像,這次原本預定20人座位的6場講座,最後報名人數過度踴躍,即使每場增額至100人,還是有很多人排隊候補,「從報名狀況可以發現,大家想要深度認識一座山,好好坐下來聽這裡發生過的故事的渴望是存在的,攻頂可以變成是退而求其次的事。」
從平地到山底都是滿滿的故事
台灣光是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100座,每一座山都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動植物故事,雪山還是僅次於玉山的第二高峰,為什麼選它?郭彥仁解釋:「當初執行這個企畫時有考慮到,這座山必須兼具多種元素,擁有自然環境的特色、也要有過去踏查痕跡的紀錄,擁有各種有趣的故事才能吸引現代人關心。其次,登山路徑必須安全,因為提供一般民眾,不能選一條極具歷史和生態意義,卻很危險的路線。從這些元素匡列,雪山是我的不二選擇。」
雪山到底有多特別?「我們從抵達宜蘭就開始一連串自然史的解說了!」日本殖民時代,為原住民設置的「隘勇線」如何移動(隘勇線指的是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了防止原住民出草,掌握原住民防衛的攻線)、日本博物學家如何順著隘勇線開墾,並進入宜蘭深山地區。往雪山的必經之路台7甲線,途經泰雅族的四季、南山部落,「現在大家可以輕鬆通過這條省道,事實上過去這裡曾經歷過很多部落和政權交戰。」一路深入到武陵農場,再認識日本動物學者大島正滿,在此區意外採集到櫻花鉤吻鮭的曲折故事,「當時他告訴大家,在亞熱帶發現寒帶才有的鮭魚時,根本沒人相信他,他為了再進入這個山區拿取標本,卻因為政治和地方管治壓力不得其門而入,發生很多有趣的故事,直到1930年後,才有人進入司界蘭溪採到櫻花鉤吻鮭的標本,證實他的說法。」現在雪山登山口的武陵農場七家灣溪,就是櫻花鉤吻鮭最好的自然史踏查起點,「如果單純爬雪山,根本不會了解這些從自然史梳理出來、人跟人碰撞推移的歷史軌跡。」
試著溫柔地登山
郭熊(郭彥仁)深切認為,很多人說「台灣是多災島嶼」這種文字敘述,應該要有更實際的親身感受,「我做台灣黑熊的生態研究很多年,大家可以看到各種說牠是瀕危物種的文字報導,但牠瀕危的這件事,是我用腳走出來的,我跑遍台灣山區做研究,真的一隻黑熊都看不到,是我真實體驗到的經驗。」他想用這種精神,讓大家也有同樣深刻的震撼,「我們從宜蘭上雪山,經過南山部落到思源埡口,一定能感覺到,在經過南山時淒風苦雨,一轉進思源埡口就是大晴天,此時映入眼前、聳立在你面前的南湖大山,正是中央山脈的一部分,再一路往山上走,可以看到冰河退去後,原始森林的樣貌。」他們還會告訴你沿途看到哪些特殊高山植物、動物,最有意思的是,幾乎每一種植物的學名,都來自一段自然史的調查故事。
郭熊(郭彥仁)希望大家別急著單攻,或只為了達成攻頂目的上山,而是把速度放慢、放鬆心情走入山裡「溫柔」地登山,「溫柔才會從容、從容之後才會優雅。」對自己溫柔、對山徑溫柔、對山溫柔,「登山過程中,多一點和山的對話,那種啟發是有趣的,內心也會被激盪起很多漣漪。」
圖片提供|登山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