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席捲全球各地多元議題的社會運動前仆後繼展開,但在運動落幕後,究竟改變了什麼?藝術家廖烜榛和黃奕捷,以318佔領運動現場所留存的遺留物為基礎延伸製作,透過藝術創作為回應,重新思考創作者的發言位置和美學立場,推出展覽「複本」,自9月30日起至12月5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
2014年的318佔領運動期間,藝術家和抗爭者一同用回收物製作了一座模擬現場的建築模型,這座模型被他們視作紀念物,在佔領運動結束之後持續收藏。多年後,藝術家以這座模型為基礎,陸續發展了《紙建築》和《複本》這兩件作品。
2019年,廖烜榛和黃奕捷將殘破的模型帶回青島東路,現場修復、展示後,將它送上回收車,這段重回運動現場的行動,則由藝術家李旭彬協助拍攝為作品《紙建築》;隨後,他們和建築設計師李佳樺共同規劃了一項重構國會議場的建築提案,並以議場被佔領時期的照片為素材,建立數位建築模型,延伸為作品《複本》;藝術家許雁婷,則以他們搜集的廢棄物為素材製造聲響。這兩件作品從社會運動的遺留物出發,透過揚棄與保存、拆解與構築的辯證,引發持續抵抗的能量。
這一系列創作,主要來自藝術家對318佔領運動的反思。318佔領運動曾創造出激進的社會想像,然而隨著佔領者的退場,社會能量旋即被代議制民主回收。運動能量被認同政治挾持、生存空間被發展主義掠奪,成為運動之後持續面臨的場景。本次展出的兩件作品,便是藝術家在經歷這段過程後,重新思考創作者的發言位置和美學立場,接著做出的創作回應。
紙建築 Paper Architecture
2019年4月,我們申請了路權,將一件收藏多年的抗爭紀念物帶回它被製作出來的現場。這是一座在2014年的318佔領運動期間,佔領者用回收物製作的佔領運動空間模型。
紙建築 Paper Architecture
我們在馬路上簡單地修復後,將它擺到馬路中央展示,並在傍晚將它送上回收車。這段過程則拍攝為《紙建築》系列作品。
我們帶模型重回青島東路,並不是基於對過去的現場的懷念,而是要讓它矗立在空蕩的現場,凸顯出頑強的佔領精神,也對抗著運動被認同政治挾持的處境。在這個意義上,運動是一種持續性的概念。
最後將它送上回收車也不全然是終結或否定。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在運動之後,如何為它找到合適的發聲形式,而將它揚棄,並且再保存為作品的行動,便是我們能在創作上實踐的方法。
複本 Save as
2014年的318佔領運動期間,《紙建築》裡的模型是一座戰略地圖,用以標示各種在佔領現場發生的活動和群體。對我們來說,模型就是一個含有異質想像的空間,顯示某些不容於主流論述的外圍聲響。
我們延伸了這種空間意涵,規劃了一項以國會議場為對象的建築提案。這裡假想了一個情境:人們佔領了議場,搭設鷹架,逐步拆除原有結構,而拆除過程衍生的臨時構造物,形成了持續增長、內外敞開的建築體。換句話說,這是重新構築佔領時空的運動。
我們以議場被佔領時期的照片為參考,先在建模軟體裡建立原有結構的模型,接著置入攝影機,逐步移置物件、加入臨時性的架構、抹除建築體。鷹架衍生成複雜的連結系統,將議場覆寫為隨著時間變換虛實的有機量體。
拆遷事件遺留的廢棄物,被我們用來製造聲響。聲音顯露活動的跡象,既是補遺,也為這場運動帶來持續的能量。
資料提供|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