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療癒之地 「藝起微旅行」慶開園十周年

松山文創園區慶開園十周年!「微」原創基地節療癒之地 「藝起,微旅行」

歷經疫情封園後,松山文創園區迎來開園十周年,以《療癒之地》(Healing Journey)為主題,策劃「微」原創基地節,從時事、場域及情緒出口的角度出發,關注人、環境和作品三者間的細微關係。自2021年10月6日至2022年1月16日,舉辦表演藝術、嘉年華等活動,邀請大家「藝起,微旅行」!

同時聯手「松菸水水聚場節」表演藝術,並結合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松菸持續挺文創,匯聚創意能量,在園區15處展演空間,邀請19位藝術家、112組表演團隊,超過131位跨領域創作者,聯手共創63件藝術作品、138場表演!

5. 藝術家成若涵親自導覽紙雕作品〈家〉
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

「微」原創基地節《療癒之地》 

2021「微」原創基地節共有3件戶外藝術裝置及一檔羊毛氈展覽,包括藝術家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象徵松山菸廠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社區型工廠,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裡發生,延續到現今的文化創意園區,涵括各種藝術的可能性!作品形象上源自黑膠唱片,用圓形樂譜組成圖像,設計六件分別代表松菸、臺北、臺灣的意象,包括「松山菸草工廠」、「菸草花」、「桃花泣血記」、「臺灣野球隊」、「臺灣帝雉」和「垃圾車」。

7. 作品〈家〉擷取松山菸廠80多年的歷史,重新回味過去以廠為家的工業村故事
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

還有藝術家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名稱有漂流之意,創作靈感來自松菸,空間建物充滿歷史感,同時又有很多新事物、新能量在這裡發生。藝術家在巴洛克花園正中央,打造懸浮於平台上的兩個半圓形光環裝置,直徑達6.3米,以極光效果為發想,利用光的反射,彷彿置身在光環繞當中,空間、時間與光創造新的迴圈關係,藉由光影緩慢而有變化的流動,讓作品與觀者間產生互動感,映射出內心跟自我對話,也讓浮動的情緒得到一時地沉靜與寄託。

4. 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名稱有漂流之意,創作靈感來自松菸,空間建物充滿歷史感,同時又有很多新事物、新能量在這裡發生。
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

藝術家成若涵作品〈家〉,以紙雕的手法,在西向走廊上3米乘3米的窗戶上創作10個松菸故事。擷取松山菸廠80多年的歷史,重新回味過去以廠為家的工業村故事。透過細緻的鏤空技巧,將人物表情、古蹟建物與生活樣貌,刻劃出松菸過往時光的豐富畫面,打造一條可以慢慢走讀、細細品味故事細節的長廊。

8. 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分為兩階段展出,第一階段「聽‧織物的故事」第二階段「讀‧時尚的永續」。
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

除此之外,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6位羊毛氈創作者以「零浪費Zero Waste」為出發,以當代設計的視角,賦予傳統工法新的樣貌,看見永續時尚被實踐的可能性,共展出30件作品,將毛氈的溫度傳遞人心、療癒大眾。

3. 〈摩登時代〉每件作品都可掃描QRcode開啟AR濾鏡,聆聽其所代表的音樂,與作品互動!
松山文創「微」原創基地節!

松菸水水聚場節 X 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

結合「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於10月23至24日在松山文創園區戶外登場,匯集街頭藝人中的高人好手齊聚一堂現場表演,亦有「街藝gallery」由工藝及視覺藝術類街頭藝人展示,2天共規劃36場表演藝術類、60場工藝及視覺藝術類街頭藝人的展演。此外,11月5日起每個周末「松菸水水聚場節」接續登場,包括深耕臺灣佛朗明哥舞的「精靈幻舞」、結合肢體、聲音和視覺演出的「光瑓聚場」以及適合親子的兒童劇團和工作坊等,共有16組表演團體。聖誕夜還有「黑色聖誕老人-表演快閃活動」在巴洛克花園與「微」原創基地節展品互動,以表演結合光影藝術裝置,嶄新嘗試,讓藝術與心靈互相激盪出創意的火花!

十周年特展「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

為了回顧松山文創園區開園十年的精采與展望未來,特別推出「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專刊,並於10月22日推出十周年特展「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邀請藝術家詹雨樹設計主視覺,用園區的代表物像是古蹟倉庫、松犬和松鴨等,以其擅長的拼貼手法,打造出充滿奇幻風格的松山文創園區,同時結合5G科技與歷史,設計含趣味闖關遊戲的線上展覽及「AR互動解謎包」,以科技結合藝術的智慧化發展,帶給民眾創新的服務體驗!實體展則邀請聲音地景藝術家蕭芸安,從園區的空間和人潮日常中,採集16種聲音製作成一首松菸之聲,令人期待!

【松山文創園區活動資訊】

2021「微」原創基地節 - 療癒之地

展覽日期 |  2021.10.06 (三) - 2022.01.02 (日) 10:00-21:00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巴洛克花園、西向走廊、藝異空間(展期至12/5)

2. 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

展覽日期 | 2021.10.22(五)~2022.1.2(日)

活動地點|服務中心、松菸小賣所、風格店家、辦公廳舍、製菸工廠消防栓箱

活動資訊

4. 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 - 街藝進行式

活動日期|2021.10.23(六)14:00~20:00、2021.10.24(日)14:00~18:00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戶外空間

5. 松菸水水聚場節

活動時間|2021.11.5~2022.1.16,每週五六日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戶外空間

活動資訊|免費/售票

節目資訊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秋季登場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將首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合作,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以及臺灣首次以女性書藝研究為專題的「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隨著2021年10月橫山書法藝術館開幕、2024年4月3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以及12月1日連接兒美館與桃美館的「桃園市美術館新建人行連通空橋工程」開工動土典禮後,宣告大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而桃園市立美術館將於2025年推出4檔國際專題展及4檔以上深掘桃園地方紋理的館內策劃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

3月初,由「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將由來自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及本地策展人擔任評審委員,決選11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選出每年受國際矚目的首獎。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展出當代書藝家朱振南作品

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展出「當下.朱振南書藝展」,將由當代書藝家朱振南精選其代表性書法作品60餘件,將呈現創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新的藝術及審美感知,縱深的文化探尋,展現了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館群共同開啟藝術嶄新視野

4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展出由策展徵件獲選者「InTW舞影工作室」與參展團隊「思樂樂劇場」、「部落文化藝術團」、「陪你長大工作室」共同策劃的「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展,以及由兒美館策劃展出的「桃源文化繪本走讀散策」,前者以大型劇場打造開放式孩童展演空間,後者則以桃園文化生活出發,將在地讀本透過展覽延伸為一場春日小旅行。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桃美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暑假期間,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本次展覽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度攜手合作,由該館學習與推廣副總監Annabelle TAN、學前教育助理總監Elaine CHAN、學習與推廣助理總監WANG Tingting三位教育策展人與本館機構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共同策劃國際兒童藝術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本展邀請臺灣與新加坡兩地藝術家以「自然」為主題,針對兒童及家庭觀眾全新發想創作兒童藝術作品,藉此邀請兒童重新認識探索生活周遭的自然世界,進而深化兒童對於自然永續、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等重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首度大規模女性書藝專題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預計於秋季推出「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盧慧紋教授擔任策展人,大規模呈現耗時2年的研究專題展。本次展覽重大意義為臺灣女性書法藝術的研究填補歷史空白,透過匯聚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作品共計9個國家、56名/組不同世代之女性書藝家共同參與,其中更將針對本次展覽專題推出13組委託新作。本展除重新審視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家在書法領域中歷史與現狀,促進跨區域女性視野對話,也將推動性別議題在書法藝術領域的討論與認識。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書藝雙年展年末壓軸登場

年末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將推出邁入第二屆的「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龔卓軍、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林俊臣擔任雙策展人,展覽名稱以「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案頭到諸眾的街頭」為題,從今日當代藝術策展和國際書法發展現況,回望「日常書寫」的書法視角,反思書法藝術對於當代社會的各類參與,發掘書法在今日社會、文化,乃至於政治運動場域中扮演的角色。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更多展覽活動詳情可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一座「理想的城市」是什麼樣子?藝術是否能促進生命的循環與再生?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透過木構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經典文藝復興畫作等展出,以當代手法回應理想城市的定義。

當代的「理想城市」為何?

2025大阪世博會義大利館主題為「L'Arte regenera la vita」(藝術使生命重生)。義大利館表示,藝術的定義很廣泛,而創造力更是不拘一格的;而義大利設計之所以享譽全球,正是因為他們「用手思考」的創意力。該展館由建築師Mario Cucinella設計,秉持著「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概念,打造劇院、廣場和花園等場域,並於曲面牆展示文藝復興時期作品《The Ideal City》。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The Ideal City》是三幅極其相似的畫作,其作者被推測為不同人,但至今未能確定作者身份;畫作誕生於15世紀左右,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完美城市比例的理論。義大利館期望《The Ideal City》的展出能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自然、永續性與生活,重新想像一座「理想的城市」。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木造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

觀眾將穿越一座大型門廊來到義大利館,展開他們的體驗。以木材建成的劇院,展示著義大利的藝術、工藝與文化故事;展館頂樓則是以當代視角重塑經典的義式迷宮花園,工整的幾何設計中,裝飾著雕塑、噴水池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館內的每個物件,無論是材質上、設計上、技術上都經過精心規劃,能在世博會結束後被再生再利用,無需進一步處理;這也呼應了義大利館的主題「藝術使生命重生」。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梵蒂岡館同步登場

此外,本次大阪世博的梵蒂岡館也由義大利館主辦,設置於義大利館內,是為世博會歷年首見的情形。在展館中,梵蒂岡將帶來卡拉瓦喬的名作之一《Deposition》(埋葬基督),該作象徵著愛、虔誠和信仰的改變力量,並在建築師Mario Cucinella所設計的空間中,凸顯出對於希望與和平的願景。透過展覽和藝術裝置的獨特視角,梵蒂岡館期望將「美」化為催化劑,團結人們走向精神復興的未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Caravaggio, Deposition(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此外,梵蒂岡館也特別設計了充滿日式風格的視覺識別,融合了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天主教元素,將聖伯多祿大殿與日本的太陽標誌結合,傳遞普世流通的視覺語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