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享受一場手作慢時光!複合式陶藝空間 Round Round、慢慢生活美

陶藝體驗_01

當「體驗式消費」的風潮吹向了陶藝教室,兩間新型態複合式陶藝空間「慢慢生活美」與「Round Round」,不約而同在現代以美學理念傳遞陶藝與手作溫度,成為城市人在繁忙生活中紓壓、接觸生活美學的樹洞。

陶藝體驗_02
慢慢生活美除了是陶藝與美術教學空間,也有專門販售台灣職人的陶器皿,近年更常與作品色彩豐富、造型多變的年輕台灣陶藝家配合辦展。

複合式陶藝空間的興起

位於台北東區、近來廣受年輕人歡迎的陶藝複合空間Round Round有著如畫廊般清爽明亮的空間,型男靚女難得放下手機、穿上圍裙專注於眼前的陶土,成為鬧區中難得的景象。從品牌視覺設計公司ADC Studio、禮拜文房具 TOOLS TO LIVEBY到琥泊茶苑Liquide Ambré,主理人Karen持續以經營品牌的方式將生活風格延伸至陶藝教學空間,「7、8年前我在東京觀察到,許多潮流選物店開始挑選一些極具特色的陶藝作品販售。台灣當然也可以這樣做,只是慢了一些,我自己相當喜歡,也覺得是時候讓大家體驗手捏陶。」Karen笑稱靜靜地捏土紓壓、創作,好像比起買東西更讓心靈感到富足,因為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回歸自我。事實上,她自15歲開始用課餘的時間向陶藝家學習了4年陶藝,直至出國念書後才停止,之後開了Round Round才重拾這項嗜好。

陶藝體驗_03
Karen費心把課程重新設計拆解成相對不容易失敗的SOP,因此在Round Round的第一堂課就可以製作難度相對高的花瓶。

兼具陶藝教室與畫室的慢慢生活美主理人德蘭和宜亞則觀察到,直到2016年時都還沒有那麼多陶藝教室,這一、兩年卻開始廣為流行陶藝,也越來越多藝術、設計領域的學生在畢業後即開設工作室、以陶藝教學維生。「畫畫和陶藝都應該是生活必需品,並能夠應用於生活。我們以前升學的畫室好像就是提供最廉價的設備與桌椅,我覺得很矛盾的是,一個教美感的地方卻沒有美感的環境與觸發。」也因為這樣,慢慢生活美藉由陳列布置與辦展,並販售、展示超過30位台灣職人的陶藝作品,讓學員來此不只是學到技術,而是整體的生活美學,甚至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陶藝體驗_04
近來興起了陶藝風潮,放下手機、專注的花3小時靜靜捏陶成為現代人沉澱心靈的新型態休閒活動,更是全方位生活美學的培養,圖為慢慢生活美一隅。

製陶大不易!新手必修的陶作觀念

「沒想到碰到土的剎那即找回了手感,就像學鋼琴一樣,你學過的東西是不會忘記的。」這是Karen時隔多年再接觸陶藝的心得,儘管Round Round是體驗式課程,她也表示陶藝需要有程度上的漸進,無法一蹴可幾,並不是今天捏了個盤明天就可以捏一個偶。「所以我不希望體驗性消費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被放進生活中。」

以一般的陶藝學習來說,分為手捏陶與手拉坯,以手捏陶做出一個手感溫潤、輕薄勻稱的器皿是需要時間的,而拉坯也需要較長的前期訓練;以土性來說,手捏陶可以完美展現陶土的質感,手拉坯則可以用容易乾裂、不容易塑型的瓷土創造輕薄質感,兩者各有製作難度。一般來說從捏一個小杯子到一個花瓶大約需要8到10堂課的磨練,但在Round Round這邊卻在第一堂課就可以製作花瓶,是因為Karen費心把課程重新設計拆解成相對不容易失敗的SOP,甚至自己設計製作輔具,提高初學者的成功率。回到陶藝本質,手感還是需要練習的,Karen也鼓勵新手好好利用拉坯課程按部就班學習,畢竟在台北東區就可以拉坯是很難得的,而自我練習也是學習陶藝的重要環節。

陶藝體驗_01
現在竟然在台北東區就可以體驗手拉坯?體驗之外,也可利用長期課程,循序漸進紮實地學習這門需要手感的拉坯功夫。

德蘭和宜亞則建議初學者要熟悉土性,像是被打掉重練的陶土在揉捏的過程可能會跑進氣泡,在後續燒製時就會破裂,「因為土是有記憶的,你對它犯過的錯誤會在燒製時浮現。」另外,初學者該意識到的是,做陶是一件充滿變化、存在失敗率的事,陶藝除了手的技術之外,如何燒窯、配釉、配土的技術也很重要,像是杯子的厚薄度差異、接黏處沒有銜接好,都會讓較細薄的地方因為水分蒸發較快,燒製時容易斷裂,甚至有時製作時看似沒有問題仍可能失敗,製陶失敗有太多因素了。

如果講求快速的話其實夏天相當適合做陶,因為陶土的水分乾得比較快。土坯需要陰乾完才能去素燒,若沒有完全陰乾、還有水分時去燒製是會爆炸的,「我覺得陶作是間接完成的作品,需要燒製、上釉,過程充滿變化與驚嚇和驚喜感。」德蘭和宜亞說著。

陶藝體驗_05
德蘭與宜亞表示,多看是欣賞陶藝作品的訣竅,拙趣的粗糙感也是需要長久練習的。

陶藝創作中的失敗哲學

「一開始就知道陶藝一直難以推廣給大眾的原因之一,就是過程中會有很多失敗。」儘管這麼說,Karen還是大膽在課程中加入自己上釉的環節,甚至邀請藝術家教學員在作品上以釉色畫畫。上釉是陶藝學習中失敗率極高的一道關卡,就算第一次素燒成功,第二次窯燒前的上釉手續也是大魔王,因為上釉的變因非常多,像是釉的成分、土質、溫度,可能因此在窯中產生獨特樣貌也可能破裂,燒製出來的結果往往有些人喜歡而有些人不能接受。但對於Karen來說,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立體的物件並在生活上使用、燒製前也能不斷練習、重來,充滿變化與包容性,就是陶作的魅力所在。

陶藝體驗_06
手捏陶的「手拍土課程」不同於一般以擀麵棍擀土,而是練習以雙掌控制力道拓印海棠花紋,讓圖案完整印在陶土表面上。

「畫壞一張畫根本沒什麼,有時候一打開窯,整窯的陶器都燒壞了,誰抗壓性不高做完陶後都會修身養性!」這是陶藝家朋友與德蘭和宜亞分享的製陶多年心得,畢竟製陶技術再熟練,也有可因為空氣的溫度、濕度而影響燒窯結果,陶作的控制權可能只有7、8成,剩下兩成可以說是「靠天吃飯」。以上釉來說,浸釉只要稍微一有遲疑、上釉上得厚些,燒製時釉會四處亂流、黏在銅板上。又例如說有的陶藝作品是用白色化妝土製作,上釉就非常麻煩,首要上一層化妝土後再上一層透明釉,兩道工序更加繁瑣。

陶藝家要在杯、盤、碗的固定器型中做出每個人的獨特性,且承受上釉與窯燒等不確定因素,是相當不容易的。以一只好的杯子來說,拿起把手的平衡感要非常好,反之會非常傾斜;手指塞進把手時的舒適度也很重要,而杯壁太厚會太重,太薄則會刮嘴。「不要小看一只大量生產的平價盤子,而是該以此為標準,思考自己是否喜歡這種厚薄度、手捏陶器時可以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德蘭和宜亞說道。期許陶藝的生活美學從一只日常使用的器皿出發,每次捧起拙趣敦厚的陶藝品都在提醒著你,看似簡單的線條是多日的練習與手感,而生活中的美好是值得慢慢花時間創造的。

陶藝體驗_07
Karen表示,美感有很多變化,不是來陶藝教室就只是做陶而已,不論店內選品或特殊課程,她喜歡與不同異材質產業合作,將帶來更多想像。

Round Round

設計公司ADC Studio、禮拜文房具TOOLS TO LIVEBY、琥泊茶苑Liquide Ambré的創辦人Karen,因為一句「退休後想要當陶藝家」與朋友在台北東區開設了Round Round,持續推廣由個人品味延伸的生活美學。

慢慢生活美

於台北市大同區的「慢慢生活美」複合式陶藝空間暨畫室,為德蘭和宜亞於2016年創立,憑著個人對陶藝和美術的喜愛和專長,期許將手作的美學潛移默化於生活中,並持續推廣台灣陶藝職人的精湛作品。

文|馮興妍 圖片提供|慢慢生活美、Round Round

想了解更多美感生活提案?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10月號《建築裡的城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