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起,藝術與美術界興起一陣臺灣本土化風潮,而在日治時期就強調臺灣意識的雕刻家黃土水,也成了當時備受推崇的先鋒人物,其影響力更延續至今,當代學生時期的美術啟蒙教育中,一定會提到與黃土水有關的內容。近日,文化部與北師美術館捎來好消息,黃土水經典之作《甘露水》經修復後將重見天日,預計於12月登場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中亮相,帶觀眾見證一代大師的藝術風華。
▶北師美術館《光》特展談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黃土水雕塑《甘露水》重見天日
黃土水將本土意識注入藝術作品
黃土水的一生與臺灣日治時代一同展開,生長於大稻埕的他,自幼就常出入街區中的傳統宗教用品店,也因接觸佛像木雕,而萌生對雕刻藝術的興趣。留日研讀美術的黃土水,仍以臺灣人身份認同自豪,更將這份精神藉敲打、塑形注入雕刻作品中,同時呼籲藝術家應當奮起,一同為這座美麗島嶼打造與之相襯的璀璨文明。
臺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
這件大理石雕塑《甘露水》有著「臺灣的維納斯」美名,是臺灣首座裸體雕像,其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她將雙手輕放於身後蚌殼之上,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神情舒緩而堅強。《甘露水》不僅開創了臺灣藝術史新篇章,也帶有黃土水對當時社會的期盼與想像——大步向前、向上進展、自信無畏。
「臺灣的維納斯」乘載曲折命運
1921年,黃土水憑《甘露水》入選當時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後,享有一陣榮光;1930年,黃土水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因過度操勞不幸病逝於東京,《甘露水》則入藏臺灣教育會館,並在「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
|
此後,《甘露水》的顛簸旅途正式展開,1958年雕塑隨臨時省議會搬遷時,被棄置在臺中火車站,所幸最終輾轉移至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其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雖有了容身之地,但《甘露水》在流轉過程中仍留下了難以抹滅的痕跡,像是現在雕塑軀幹上難清除的暗色痕跡,經專家推測,許是當時被棄置時遭潑墨所留下的。
而今,在林曼麗教授率領的北師美術館團隊奔走之下,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在今年9月6日正式交付文化部典藏,並由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修護計畫,趕在今年結束前,讓《甘露水》於12月18日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中亮相,引領觀眾隨其複雜身世與經歷,窺探臺灣百年命運與歷史。
info 北師美術館
photos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