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莎妹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將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2021秋天藝術節」玩轉劇場!莎妹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將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四度改辦首演大受好評的《理查三世》,加入「街頭塗鴉」質地的聽覺元素而匯聚出《混音理查三世》,一位演員詮釋多角色配音,或是多位演員以不同聲調扮演但一角色,製造出不同以往的聲場效果,更是邀請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的配音,要讓觀眾「用聲音想像活生生的人」。

演員們同時在現場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而舞台上的主角理查三世,由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配音,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極具張力的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1/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演員們同時在現場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

金馬影帝莫子儀接棒金馬影后謝盈萱

王嘉明導演和莫子儀2003年第一次合作的舞台劇就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本,至今也已經合作十多次了,這次挑戰《混音理查三世》,坦言做他的演員都不輕鬆,所以也就習慣了,「這次每個演員都很忙,除了同時扮演許多角色之外,也包括操偶、攝影、配音、配樂等等不同工作。我自己是希望可以讓大家感受不同角度與層次的理查三世,和亨利七世。」莫子儀表示。而參與前一個版本的影后謝盈萱也在個人臉書上推薦這次王嘉明導演的改編新作:「實驗性永遠是王嘉明的作品必備要素,既然實驗,就不只會端給觀眾單一想像的菜色,王嘉明擅長借代結構嚴謹的莎翁筆下故事,而後打破框架去玩味角色,加以融入各種新時代的技術。這次聽說這位頑童從2015年版《理查三世》又進化出2021年的《混音理查三世》,這可再次勾起我的興趣。」

相較於2015年的版本,王嘉明導演這次把「身聲分離」的手法發展到極致,拆解角色的聲音和身體,有時是一個角色的聲音由多位演員搭配,有時是一個角色的身體由不同演員組成,攪亂視覺與聽覺的和諧。聲音的高低時而齊響錯落,不同身形並列,舞在台上呈現出以假代真、表裡不一的亂象。此外,這次版本的演員也要肩負樂手之職,除了在性別之外,更展現了不同的功能和表演模式。這次所有演員的「忙」是讓所有人有目共睹,同樣演過上一個版本的演員王靖惇也玩笑表示「上一版演出可以找到空檔下台喝水上廁所,2021版廁所要先上好不容許一點出錯,因為台上很忙沒機會下台否則會迷失自我。」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4/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配音,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極具張力的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

四度改編《理查三世》 多面向玩轉劇場

導演王嘉明從讀《時間的女兒》開啟了他和理查三世的緣分。在莎翁筆下,理查三世這個角色是個邪惡人物,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製造」了一段歷史,「我對這個角色感興趣的不是他如何顛倒歷史,而是他製造謊言的過程,這跟現在的假新聞或是疫苗等等相關社會消息,都很有呼應。」王嘉明表示。對於這個歷史真相的追討,王嘉明的重點並不在於為理查三世平反,而是著重於惡人被「製造」出來的過程。王嘉明試圖在舞台上製造假新聞、建構假歷史,藉由大玩空間、聲音、科技,把權力謀略的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而演員同時也要兼樂手現場live演出,音樂、聲響、配音等不同聲道相互交融,徹底呼應社群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的資訊雜音。在舞台上還有一座6公尺高的巨大手機螢幕,演員手持手機即時錄像、即時播放。從具象到抽象的聲音跨幅取樣,導演王嘉明重新混音莎翁歷史劇,讓歷史情節呼應臺灣政治現象。本次《混音理查三世》劇本也收錄在莎妹劇團出版新書《王記食譜:料理莎士比亞》,王嘉明化身大廚,把戲劇製作的過程比喻為料理的程序工法,呈現他嚴謹的思考流程。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所製作,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由13位演員年齡幅度橫跨11歲到60歲,包括Fa、王宏元、王靖惇、周明宇、崔台鎬、陳有銳、彭浩秦、趙逸嵐、莫子儀、李班宇、周安迪、張正元、吳智暉,於10月22日及10月23日在國家戲劇院共演出三場。演出時間時長總共190分鐘,含20分鐘中場休息,演後跨界對談則將在隔週10月26日(二)晚上19:30,於國家戲劇院交誼廳舉辦,由導演王嘉明與臺北市立法委員林昶佐對談「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主持,並同步於clubhouse上放送購票與節目詳情可至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查詢。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3/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所製作,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由13位演員年齡幅度橫跨11歲到60歲。

【更多資訊】

| 節目簡介 |

要在邪惡的權利遊戲中存活下來,你只能變得比它更壞!

英國萊斯特市中心教堂旁的停車場,挖出疑似遺骸,經DNA比對,證實為理查三世。這位莎翁筆下個性陰險的駝背跛子,歷史上聲名狼藉、童謠裡的怪物、邪惡的同義詞。四百年後,卻不斷有學者、作家企圖為之平反。

2015首演口碑瘋傳,重演詢問度最高的《理查三世》,改版再現。重量級導演王嘉明變身DJ,將權力謀略的政治舞台化為音場,從具象到抽象的聲音跨幅取樣,重新混音莎翁歷史劇,讓歷史情節呼應臺灣政治亂象,探問何為歷史?何為真相?

網站連結

| 好評推薦 |

王嘉明不斷實驗著身/聲、人/偶的雙重性與交叉指涉,到了《理查三世》水到渠成,從莎士比亞劇本提供豐富的文本材料及歷史隱喻,玩轉出各種裂解、狎戲、嬉戲。─表演藝術評論台 林乃文

整齣戲展現了「舞台話術」高度魔力,讓人驚呼「神技」。─表演藝術評論台 紀慧玲

莎妹劇團演員功力強,演出融入台式元素既有趣味、令人驚喜,又觸及普世議題。─巴黎秋季藝術節總監 瑪麗寇藍Marie Collin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2/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
2015首演口碑瘋傳、重演詢問度最高的《理查三世》改版再現,將權謀鬥爭的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 藝術家介紹 |

導演/王嘉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研所畢業,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創作具有複雜曲式與兼具實驗性/大眾化的特點,並透過表演形式的特殊設計,與演員共同挖掘、面對和思考劇場表演的可能性。2018年東京藝術節邀演《珈琲時光》,2019年巴黎秋天藝術節邀演《親愛的人生》,為藝術節48年歷史以來的首次臺灣戲劇作品。2009年受邀擔任高雄世運開幕第三段導演,2014年受邀擔任第51屆金馬獎電影複/決審評審。2014年到2016年擔任傳藝金曲獎策展人與典禮導演。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成立於1995年夏天,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所虛擬的角色,意在解除女性才華被男性體制壓抑的魔咒。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發展目標,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劇團始終群策摸索獨創的劇場美學與風格,除了每年劇場探索和實驗的新作發表與國內外藝術文化的交流外,也將持續創作平台的經營、戲劇教育的推廣與文化政策的參與。

| 製作名單 |

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導演|王嘉明

劇本顧問|周曼農

製作人|陳汗青

演員|Fa、王宏元、王靖惇、周明宇、崔台鎬、陳有銳、彭浩秦、趙逸嵐、莫子儀、李班宇、周安迪、張正元、吳智暉

舞台設計|高豪杰

燈光設計|曹安徽

音樂設計|柯智豪

影像設計|孫瑞鴻

服裝設計|靳萍萍

動作設計|楊乃璇

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

文字整理|Peggy W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挑戰身體的極限!哈希德.烏蘭登《無涯之軀》:正因為我們是如此脆弱,所以具有無限力量

在表演藝術舞台上,極限運動、特技與舞蹈的結合並不常見,法國國家夏佑劇院藝術總監、編舞家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卻將這3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即將於國家兩廳院2025TIFA中登場的《無涯之軀》(Corps extrêmes),不僅是一場震撼視覺的表演,更是一場對於人類的脆弱性、極限挑戰及心靈平靜的深刻冥想。

《無涯之軀》的開場,只見一名高空走繩者張開雙手、遊走於山峰間的繩索上,他目光靜定,全身上下所有肌肉神經合一,只專注於當下,在疾風中一邊移動腳步一邊調整重心,維持人與繩之間的平衡——這段以不同角度拍攝的高空走繩畫面投影在舞台後方的白色攀岩牆上,命懸一線的強大緊張感,讓坐在台下的觀者,不自覺屏住呼吸,彷彿自己就是走繩者,隨時會自萬丈高空墜落。為何有人要讓自己處於如此極端不安的狀態下?僅憑腳下一條數公分寬的繩帶橫越山谷,或在雷陣雨中試圖攀登世界高峰斷壁?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阿爾及利亞裔的哈希德,其難民二代的獨特身世背景深 刻影響了他的藝術生涯,過往的作品經常與社會議題和人類經歷緊密相連,並與不同的群體如運動員、難民、弱勢青少年、老人和殘疾人士合作,讓他們用身體說出自己的歷史與故事。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廣泛且深刻,包括種族、帝國主義、身份認同、社會邊緣、身體的極限等。《無涯之軀》的創作緣由來自哈希德觀察身邊喜愛戶外極限運動者,發現他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一時腎上腺素爆發的刺激,也不只是體驗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快感,反而類似於一種生命哲學、生活方式、以及與大自然的重新連結,近似於一種對世界的重新認識——當人類的身體被推向極限,當恐懼真正深入骨髓時,你必須面對自己每一部分,包括「身而為人的脆弱性」。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一面攀岩石牆、一根鋼索 突破劇場的物理新維度

此次登台的《無涯之軀》,邀請高空走繩家安托萬・柯緹儂(Antoine Crétinon)和攀岩家安・哈柏(Ann Raber Cocheril)遠離他們習慣的運動場地,與八位來自 Compagnie XY 的特技演員共演,將極限運動的背景從一座壯麗的山脈替換為劇場舞台,不斷挑戰著自己的極限,不論是獨自一人走在下方空無一物的繩索上,或手腳並用在攀岩壁上靈活地於大小不一的攀點間來回移動、跳耀,又或是數人接連著高空拋接、堆疊人塔,在彼此的肩膀上保持平衡,形成一個立體的、充滿動態張力的演出。但相較於動作的高危險性,表演者們的身姿輕巧、神情柔和,彷彿地心引力並不存在,人體能起飛、飄浮於空中。隨著音樂配樂時而輕盈,時而激昂,他們在舞台上交錯飛舞,演繹的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創造了一種力量與脆弱並存的奇妙寧靜感。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紐約時報曾在報導中如此形容這部作品:「《無涯之軀》展現了極端的視覺震撼,包括運動員在深淵之上走鋼索和攀爬陡峭峭壁的影片,並將這些驚險動作搬上舞臺。然而,令我們深深著迷的是那些特技表演者,他們用身體搭建人塔,並以一種冷靜卻大膽的方式將彼此拋向空中,最後柔和精準地著地。整個節目基調帶有冥想的氣息,但表演者們隨性而優雅的動作,以及舞作的流暢節奏,讓觀者感受到純粹的喜悅。」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隱藏在恐懼深處的寧靜力量 肉身的脆弱與強韌

哈希德談到極限運動者時說他們也是凡人而非超人,但卻非常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讓他們能夠做出那些完全出乎意料之事的原因——對極限運動者來說,脆弱性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當人類突破生死一線的恐懼時,能望見血肉之軀的無盡可能。

極限運動者的加入,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身體的極限,也探索了人類如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找到精神上的平靜,哈希德說道,「當你讓肉身面對極限的時候,平靜和寧靜便隨之而來。」最初參與《無涯之軀》演出的高空走繩者納森・保林(Nathan Paulin)在作品中的旁白中提到:「為了在這根細長的移動鋼絲上保持平衡,我需要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在發生的一切事物上,無論是我的身體還是周圍的一切,這樣我才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每一個細節。」在高空走鋼絲或攀岩的過程中,每一位表演者的身體都是如此脆弱,他們需要對自己、對夥伴,甚至對自然界的力量保持極度的敏感。這種對當下的高度警覺與專注,使得表演者在極限情境中找到了平靜。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脆弱並非一種劣勢,而是一種力量。」《無涯之軀》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動作設計和音樂氛圍,將觀眾帶入一個既真實又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這部作品挑戰了身體的極限,卻也在其中找到了心靈的平靜,讓每一位觀眾在驚險的張力之間,感受到人類最深層的情感和力量。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2025TIFA 哈希德.烏蘭登《無涯之軀》

演出時間:2025/03/28-03/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購票連結請點此

文|黃阡卉 攝影|Pascale Cholette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FOCASA馬戲團」15週年新作!林懷民復出執導生涯首部馬戲,7層樓高夢幻帳篷搬演「幾米」繪本宇宙

「FOCASA馬戲團」15週年新作!林懷民復出執導生涯首部馬戲,7層樓高夢幻帳篷搬演「幾米」繪本宇宙

今年(2025)是FOCA馬戲團成立第十五年,團隊將團名加入「家(casa)」的溫馨感,更名為「FOCASA馬戲團」。首檔新作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擔任導演,聯手知名繪本作家幾米,帶來台灣第一齣馬戲帳篷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從幾米的繪本發展出角色和故事,將在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旁的大草地上,搭建一座台灣史上最大——7層樓高、28公尺的馬戲帳篷,造型取自幾米繪本《走向春天的下午》,幾米筆下諸多繪本角色亦將現身,盲女、小丑、玩具兵將在其中倒立、翻滾、跳躍、飛翔。屆時除馬戲團演出,場外也將打造一熱鬧的「幾米樂園」,除了看演出,還可以悠遊一整個午後。

牽起馬戲 X 繪本的跨界緣分

談起這次的跨界合作是如何展開?林智偉分享,疫情時許多事務停擺,他向林懷民老師請教,「老師建議——馬戲應該是快樂的,那要不要用幾米的繪本?」原來,林懷民與幾米是幾年一見的好友,長久以來,兩人在創作上亦惺惺相惜,2003年,幾米的繪本《幸運兒》即是獻給林懷民。

難得現身的繪本作家幾米、林懷民、FOCASA團長林智偉(由左至右)。(圖片提供:FOCASA)
難得現身的繪本作家幾米、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FOCASA團長林智偉(由左至右)。(圖片提供:FOCASA)

林懷民如此評價幾米:「他用精彩的圖文刻劃生命的殘酷和喜悅,美麗與感傷。當我們內心那個不肯長大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流淚哭泣的時候,他總是溫柔地安慰我們。」身為單親家庭和九二一受災戶的林智偉,也曾被《月亮忘記了》深深觸動,後來閱讀許多幾米的作品,亦驚喜發現許多和馬戲相關的元素。

而林懷民觀察,FOCASA擁有很廣的觀眾群,「前年在台南演出,搭一個帳篷,8萬人;去年在台中的圓滿劇場戶外演出,一個週末,8千人,告訴我們——有這麼多的民眾得到這個快樂,社會有這個需要,應該要歡樂、應該開心。」覺得幾米的題材恰恰有如此的發揮潛力,他撥通了幾米的電話,幾米亦慷慨授權所有繪本使用。林懷民坦言,相比自己過往的作品多有「作者論」,「這次就是服務那8萬、8千人,是很繽紛的一部作品。」

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吸引8萬人參與。(圖片提供:FOCASA)
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吸引8萬人參與。(圖片提供:FOCASA)

因以「馬戲特技」講故事有難度,《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並不設定講述單一故事,編排時,林懷民在客廳攤滿幾米至今的60逾本繪本創作,從中提煉角色、造型等多樣元素,最後從其書中文字「獻給勇敢長大的孩子」找到方向,以「一個少年的成長」為主題串聯全劇。

於是,幾米筆下最受歡迎的角色:盲女、小鼓手、玩具兵、抱著魚缸四處巡遊的先生、《向左走,向右走》中相遇不相見的男女都將現身,演繹夢想、被霸凌、反抗、學習等多樣主題,幾米精美的繪圖和文字亦將被投影到舞台背幕,建構一個奇幻世界。

《地下鐵》盲女,由張霈淳演出。(圖片提供:FOCASA)
《地下鐵》盲女,由張霈淳演出。(圖片提供:FOCASA)

談起初次導演馬戲,林懷民分享和過往的舞蹈經驗有許多不同,「馬戲有危險性、講求配合度,最難編的就在這,舞者就兩隻手兩隻腳,他們是四隻手四隻腳,手也是腳、腳也是手——我每天在看很年輕舞者非常聚精會神地做動作,是很感動的事情。」排練過程中,FOCASA團員的身手、獨輪車、踩大球同時拋接幾個小球的小丑、三四人高的高蹻「玩具兵」、離地八公尺的走繩人,常常讓他看得目瞪口呆,屏息緊張,原本該記筆記,卻忍不住就為團員拍手、喝采。

送給(不只是)馬戲少年的祝福

林懷民從雲門舞集退休已近5年,分享如今首肯重出江湖,都是衝著這群堅忍奮鬥的馬戲少年。FOCASA草創時,沒有排練場,團員打游擊排練,常常在公園排到熄燈。林懷民得知他們的窘境,豪氣出借雲門下班後的排練室,一借就是一年。

林懷民表示:「看著這群少年不顧一切的拚搏,我感動而敬佩,因為我也從零開始創辦雲門,我瞭解那條路的艱辛和挫折。智偉和他的伙伴比我勇敢,比當年的我做得好。FOCASA15歲,我創作這個作品當作生日禮物,希望他們長得更壯,翻得更快樂。」

創團15年來,如今FOCASA已成長至擁有40位全職員工。(圖片提供:FOCASA)
創團15年來,如今FOCASA已成長至擁有40位全職員工。(圖片提供:FOCASA)

林智偉表示:「FOCASA為什麼肩上有滿滿使命感?是林懷民老師給了我這份勇氣。」林智偉與創始團員陳冠廷、羅元陽、趙偉辰、郭璟德、林敏雄,回顧起江湖歲月,說當年不覺得苦,因為一心想為特技藝術家爭得舞台,建立尊嚴,大家手抓得緊緊的,一起大步往前,沒時間想更多。創團隔年,在中山堂發表《初衣十舞》,喜獲赴法國外亞維儂的演出資格;但團員們都是未滿20歲的學生,沒資金付旅費。林智偉拜訪了十幾位長輩借錢。如今FOCASA擁有40位全職員工,14年來,他們在26個國家,包括亞維農、愛丁堡一百多個城市,接受觀眾歡呼。

2021年,FOCASA在台南市文化局支持下,在水交社文化園區設立馬戲訓練基地,展開三年進駐計畫,並把馬戲藝術推廣到嘉義、高雄、屏東等地。2023年春天,水交社舉辦FOCASA馬戲藝術節,那座台灣史上最大馬戲帳篷吸引8萬人參與,空前盛大。今年的幾米帳篷則將更具規模,座席1,200位。

繼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今年FOCASA期盼再度讓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充滿馬戲帶來的歡樂。(圖片提供:FOCASA)
繼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今年FOCASA期盼再度讓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充滿馬戲帶來的歡樂。(圖片提供:FOCASA)

本劇將從3月28日至4月20日為期一個月演出。林懷民強調,《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沒有偉大論述,沒有令人納悶的創意,「希望這齣熱鬧繽紛的演出會讓每一位觀眾看得開心,笑嘻嘻地走出馬戲帳篷。」當然同時,也領略台灣馬戲人愈加茁壯的才華與能量。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演出地點: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
演出時間:3/28~4/20
售票連結:https://tropicalangels.pse.is/teasernews

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