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83年的北美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占館舍總面積不到8%的典藏庫房,空間規模與設備已不敷當前使用,預計將由張樞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以北美館停車場為基地,除了擴大並重整庫房動線,也將新型態「非藏空間」,民眾只要預約,就能近距離看到典藏的幕後工作,而庫房的戶外空間,將保留大型喬木,設置景觀亭和座位區,提供來訪民眾多樣的休憩選擇。
北美館開館逾38年以來,典藏庫房已趨近飽和,不敷當前綜合保存、維護、研究等多元化的專業新需求。2020年8月,由張樞建築師事務所計畫提案獲選,將以北美館停車場為基地,建築規模為地下二層,同時改造南進門及部分既有館舍空間,搭配現有庫房空間之運用,期待能提供多元藏品更妥適的環境控制條件,與穩定、安全的照護。2021年已陸續完成戶外雕塑遷移、原有樹木移植,以及臨時停車場工程、細部設計等前置作業,方便接下來進行主體的正式工程。
新庫房的設計主軸
建築師張樞,將從典藏庫房的本質出發,他認為,庫房作為美術館附屬專業服務設施,應該以達成美術館典藏專業需求的機能,與技術為首要目標,因此認為地下庫房的空間,必須將地面開放空間最大化、建築量體最小化。地下結構具有天然減震與節能的優點,同時也與本館既有庫房整合,不僅位於同層且彼此相鄰,有益於安全管制與運送動線單純化,提升作業效率及管理方便性,大幅降低典藏及布展作業過程中的相關風險。未來新庫房之樓地板面積,包含各庫房、修復室、前置工作區、審議區等典藏庫房空間,以及貨梯、機房等公共服務空間,約計逾8,000平方米。
將設立新型態「非藏空間」
未來新庫房的特點,將會依據現代化庫房模式,進行整體空間規劃,以漸進式分區分級控管,將作品之物與人分流,以此將易受外界大氣干擾的溫溼度波動降至最低,維持整體建築的恆溫恆濕平衡穩定;並具備各典藏業務所需的專業空間規劃,能使藏品保存、維護、推廣應用功能更臻完善。此外,考量典藏作業作為博物館基石,卻不易被看見的特性,更將設立新型態空間「非藏空間」,讓事前預約的研究者在參訪過程中看到藝術物件如何被保存,以及典藏之幕後工作,致力於當代文化資產保存的思維變革與社會教育。
另一方面,隨著本館既有庫房與新庫房建築界面整併作業,北美館入口廣場東側的空間將設置寬約7.5公尺的公共走廊向南側延伸,為未來的藝術園區案預留整合的彈性,帶來更為順暢與便利的參觀動線。地面層除部分維持停車及供館方運作所需之卸載功能,將保留受保護樹木及既有大型喬木,搭配北美館既有建築語彙作景觀設計,錯落設置景觀亭、庭園、座椅區等,就近提供多樣的休憩選擇。
近四十年來,北美館在積累歷史的同時,不僅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與時俱進,亦因應都會發展與藝文生態持續漸變。本次新建庫房的動工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逐步為囊括現當代藝術、跨領域展演映的北美館藝術園區,儲備新型態作品的蒐藏機制與研究動能。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