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震盪全球,在台灣也掀起駭浪,不僅為社會帶來集體恐慌,也衝擊街區日常的經濟活動。而一年一度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街區藝術盛會,就以「疫常的距離」為主題,邀來深耕城市文化議題的洪宜玲擔任策展,攜手8組藝術家、21個在地單位,經實地田調與交流問答後,在場館周邊城北街區,以聲音光影、錄像裝置、建築地景、與文字影像等創作視角,反映疫情下的街廓樣貌,並透過藝術傳遞後疫情時代必備的安定力量。
藝術家 X 街坊對談,以藝術描摹後疫情新日常
當代館「疫常的距離」觀察疫情對城北生活場景的影響,反映防疫距離在街區商業、社區生態,以及個人身心之三種層面的調適與轉變。策展人洪宜玲攜手8組藝術家,深入探尋中山雙連一帶街區,包含南西商圈、赤峰街、双連市集等,訪談店家居民經歷疫情波及的辛苦與掙扎,也觀察應變疫情危機的生存韌性,進而透過藝術描摹在地新日常。
MoCA「疫常的距離」作品一覽!
1. 鍾秉宏《Love is to Stay Home》
此裝置作品濃縮三間立方小屋安置在巷弄間,透出的閃爍微光,映照出人與人間的距離因疫情被迫拉遠,但卻與家人關係更加緊密,體會出人與人間生命的緊密黏著和價值。
2. 邱杰森《網絡世》
南西商圈的百貨林立,是舶來品、人潮匯集的熱點,藝術家邱杰森《網絡世》的動畫影像作品直接進駐百貨公司穿堂的巨型螢幕,試圖拆解真實的地圖紙本、重組成另類的俯視風景,如同神經網絡般串連世界的樣貌,以「有機鏈結」拉近彼此間心理的距離。
3. 李政道《城涼》
此裝置作品帶領觀者重返記憶中盛夏夜裡,樹下微風徐來家家戶戶乘涼光景,在面對疫情不安的此刻,信步踏入這座城市角落,感受身心安定的氛圍。
4. 江佶洋《光螟》
在繁華熱鬧的雙連捷運一帶,很難想像有條百年圳溝「宮前町砌石大溝」保存至今,藝術家江佶洋《光螟》燈光裝置作品,重新照亮這條水圳,一明一滅間娓娓道出曾被遺忘的歷史。
5. 王文心《日常的空隙》
關注於環境與景觀設計的王文心《日常的空隙》地景作品,在街區一隅空地上栽種出充滿生命力的植物,展現撐出水泥裂縫攀牆生長的力量,提醒在面臨疫情挑戰時,別忘了調整各自的成長步調,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6. 周學涵《履寶磚:城北系列》
周學涵延續《履寶磚》系列的創作形式,與街區5間不同行業的店家交流疫情新日常,繪製出一款乘載故事、圖像、物質、痕跡的馬賽克磚飾,將集體日常昇華成《履寶磚:城北系列》作品。
7. 慢慢說《街頭の開運招財貓-城北篇》
由劉上萱與孫于甯雙人組成的藝術團隊「慢慢說」,走訪街區店家後,特製10組開運招財貓雕塑作品《街頭の開運招財貓-城北篇》,透過這些充滿故事的招財貓,凝聚眾人之願,祈願後疫情時代一切順利。
8. 鄭琬蒨《在/不在》
藝術家鄭琬蒨《在/不在》以聲音敘事的創作形式,重新建構双連市集的聲音風景,閉上雙眼、張開耳朵,聆聽真實世界裡那些不被注意、微小卻重要的片刻。
當代館 X 建成國中館校共創校園內的藝術印記
今年邁入第13年的當代館與建成國中館校合作成果,亦同步串聯展出。偶戲藝術家薛美華結合時下的網紅現象,帶領學生們化為操偶師,用物件代替自己發聲,創作出一台迷你螢幕裝置作品《偶的網紅世界》,猶如在網路後方的網民、自媒體,嘗試從媒體識讀與偶戲表演藝術中相互連結,發現操作與被操作之間的關係。
舞蹈藝術家林楷晟以當代館和建成國中的古蹟建物為舞台,帶領學生們舞出起源於1920年代的搖擺舞,拍攝錄像作品《Let’s Swing》,在紅磚牆與校園中,輕快的跳躍與旋轉,留下開心共舞的青春印記。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1城北街區藝術節「疫常的距離」
展期:2021年10月30~12月26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及合作空間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