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1)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化部與文化總會以「百年追求」為一連串紀念活動的核心主題,追索文協的當代精神。若說100年前台灣要到哪裡才能看到最多新式建築、買到各式各樣的新奇玩意,非台北城內莫屬。儘管這一帶與後來發展的東區、信義區,近年成為文青新寵的中山、雙連,甚至是一路之隔的西門町相較,顯得有些陳舊,但只要仔細探尋,仍能從中發現讓人驚喜的歷史記憶。
走出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左側是台語歌謠〈月夜愁〉所唱的「三線路」之一(即中華路),為清代城牆拆除後所建,景緻優雅,有「東方小巴黎」的稱號。前方則是現稱中山堂的舊台北公會堂。1936年完工的公會堂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設計,採現代主義風格,線條簡潔,且耐震、耐火,是同時期最堅固的建物,日前重新出土的《甘露水》作者黃土水,其另一幅知名作品《水牛群像》,就鑲在公會堂的三樓。目前除了可在此欣賞藝文演出,公共區域也不時舉辦展覽,若有閒情,還可在二樓的「堡壘廳」用餐。
中山堂旁位於衡陽路的飯店附近,為台灣日治時期發行時間最長的「台灣日日新報社」舊址,這條路在日治時期為榮町,因街道繁華,亦有台北銀座之稱。往北走沒多久,左手邊的合作金庫城中分行,就是日治時期的金融機構「台北信用組合」,同樣為井手薰設計,現為市定古蹟。舊式大樓騎樓天花較低,新舊餐館、店鋪林立,穿梭在當地住民之間頗有日常風情。沿路會經過專營樂譜的大陸書店,和前身為菊元百貨的國泰金融大樓。偶爾抬頭望向街道,還不時可以發現夾雜於大樓之間的巴洛克風格舊立面,近年也有其他屋主採取仿舊風格改建。
走到重慶南路口,轉角處的星巴克為其特色門市之一,前身是由日本人三好德三郎於1899年在台灣開設的辻利茶鋪,無論外觀或內部裝潢,都保留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細節。若是坐在窗邊的位置,十字路口對面的「東方大樓」為東方出版社所在地,日治時期則是生意鼎盛的新高堂書店。
再往前走,便抵達二二八公園。日治時期稱為「台北公園」,但相對於較早開放的圓山公園比較「新」,而有了「新公園」的別稱,並沿用至戰後。對當時的台灣人而言,「公園」這種城市中的休憩空間頗為稀罕,是學生校外教學的必訪之地呢!公園內的總督府博物館(今台灣博物館)當時被賦予標識科學與文明的任務,以自然史文物為大宗,目前本館內的常設展也都以兼具自然與人文的面向策畫。博物館建築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仿希臘神殿多立克柱式支撐的三角山牆與羅馬建築穹頂氣勢非凡,當時從館前路可一路直通台北車站前廣場。
館前路日治時期稱為表町,因為鄰近台北車站,當時就曾開設許多旅館。與台博館隔著襄陽路相望的兩棟建築,前身分別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和勸業銀行。三井物產舊廈原為文藝復興樣式,因梁柱腐蝕重建為今貌,目前與勸業銀行舊廈皆屬土地銀行管轄。勸業銀行寬廣的立面和高聳的柱子十分宏偉,與台博館相映成趣。此處目前為台博館古生物分館,展出的恐龍標本是許多小朋友的最愛,一樓的土地銀行行史展,可以看見當時的金庫樣貌和使用器具,想像當年金融交易的繁忙樣貌。
這一小段路如果不做任何停留,僅約莫十分鐘路程,但沿途的風景和歷史建物足以讓人流連忘返一整天,周遭街區更有無數樂趣值得去發掘。不妨找一天造訪此地,感受不一樣的台北摩登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