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鈺玲
以服裝設計師與藍染創作聞名的徐秋宜,在台灣的服裝設計史上是很有個性的創作者,早期她大膽嘗試各種新穎的材質,強調實驗性;而後,又開啟了對藍染的強烈興趣。不斷挖掘自我、突破極限是她的創作法則,也讓她的作品產生無限的可能。
她早期對於服裝設計的創新與探索,可說是在尋找服裝與藝術之間的共鳴。從法國返回台灣後,徐秋宜則更著重於服裝的流行元素於與實穿性。她認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對國際議題關注,也要了解材質、技法與工藝,才能把技術應用在創作上。
偶然又命定的創作之路
許多人會因為家庭因素,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對某件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徐秋宜的設計之路有點叛逆,雖然母親在桃園經營十分出名的訂製店,她卻立志從事服裝設計,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個很前衛的志向,畢竟當時沒有類似的參考模板,也沒有強調個人意志的服裝設計師,有的僅僅是按客戶需求工作的裁縫師。
徐秋宜還記得,她對於人生的計劃,彷彿是當時臺灣社會想像的極限。理工組畢業後,原先立志成為一位醫生的她,遇到了中山女高的美術老師陳素民,陳老師發現徐秋宜非常有藝術天分,為了鼓勵她多多創作,老師甚至免費擔任美術家教,邀請徐秋宜到自己家學習繪畫技巧。
就這樣,高中升大學那一年,徐秋宜決定報考美術系,在那個想讀美術系只能在師大跟文化間擇一的年代,她選擇了校風氣開放的文化大學。在那裡,她遇上了第二位改變她人生的貴人:她的先生王仁傑。
同是西畫組學生的他們,原本打算大學畢業後一起出國深造,王仁傑專攻西畫、她則繼續主攻雕塑,但這個計畫卻在王仁傑服役時改變了。徐秋宜為了打發王仁傑服役的空窗期,決定去找工作,她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紡織公司的徵人啟事,內容是尋求一位同時具備英文和繪畫底子的人才。當時能夠擁有流利外語能力的人不多,要同時兼備二者的人更少,於是徐秋宜便毛遂自薦前往應徵。原來,這位紡織公司的老闆非常有遠見,早在那個代工為王的年代,就打算轉型做自己的品牌,因而需要外語人才協助。徐秋宜就這樣從無到有,慢慢在這家公司累積了紗線、布料和打版的知識,也激發了她對服裝設計的興趣。而後,在先生的法國攝影師友人介紹下,兩人決定去法國留學,徐秋宜也正式踏上了服裝設計之路。
從法國到台灣,不變的是對設計的狂熱
在法國的日子很是瘋狂,也是徐秋宜開始大量吸收設計能量的時期。她開始摸索各種異材質的可能性,從臺灣的藺草、絲瓜絡,到路邊的樹木都是她的創作靈感,甚至曾經跟先生摸黑去砍樹,只為了做出手工木屐。
對設計的執著跟狂熱,讓她一舉獲得歐洲國際年輕服裝設計師比賽金線首獎,後來更因獲獎取得參加成衣展的資格,進而有中東國家的公主相中她的設計,包下她所有的作品。原來以為在法國的日子會長長久久,但因為父親身體不適,徐秋宜決定返回臺灣。
1997年,衣蝶百貨推出訴求設計師品牌的「解放區」,有別於大眾熟悉的歐美品牌,衣蝶百貨試著透過獨立設計師的個人特色與個性,找到市場的缺口。同年,回到臺灣的徐秋宜,也推出自己的服裝品牌「ETAT D'AME」(心靈的狀態),2009年因為心境上的轉變更名為「NAIF 本真一衣」。
愛實驗的性格,領悟藍染的「有」與「無」
很多人認識徐秋宜,都是從藍染開始,即便推出藍染作品已是她自創品牌後將近10年的事,但徐秋宜確實為藍染開創了更多嶄新的樣貌。
2007年徐秋宜受臺中工藝所之邀,成為藍染種子教師,為期6個月的時間指導學員開發藍染,這是她與藍染的第一次接觸。2010年徐秋宜參加宜蘭蘭陽博物館的開館特展《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後,激起了她對藍染的強烈好奇心,為了研究藍染更多元的創作可能,徐秋宜在工藝所宿舍中待了一個月,實驗不同的綁染技巧,後來,她發現藍染不只是純粹的綁染或扎染,更是「有」與「無」的排列組合,不想染到色的「無」就用玉米糊遮起來。這段經驗讓她找到全新且具有系統性的圖案構成方法,進而衍生出獨門的立裁和打版方式,減少布料的浪費。
徐秋宜的藍染作品之所以受到肯定,是因為她會藉由版型的巧思,交互運用剪接線的轉移、立裁與斜裁,突顯藍染的圖案之美。她說,自己深受斜裁之母Madeleine Vionnet 的影響,而過去的雕塑創作經驗,或許也讓她在表現立裁與藍染圖案時,創造更多的變化。
技術是設計師的工具,而不是限制
徐秋宜的品牌「NAIF本真一衣」代表了自然(Nature)、藝術(Art)、內斂(Indigo)和時尚(Fashion),在她的設計中,環保、愛好自然的理念隨處可見,這是多數人認識的她,但也不是全部的她。徐秋宜認為,身為一個創作者就是要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內在。於是,過往最重視心靈本質、素樸的徐秋宜,在正式入行超過20年後,也開始展現有別以往、截然不同的一面。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不過對於徐秋宜而言,服裝是一種應用美術,她可以靠勤奮學習後來居上,並將學習的成果融會貫通,運用在每一次承接的委外設計案。在實用需求的時刻,徐秋宜也會展現理性現實的一面,不會過分堅持。
2013年許秋宜與水越設計合作,接下「臺北市清潔隊員裝備提升設計計畫」一案,為全臺北市7000位清潔隊員重新打造制服,選用耐磨、吸濕排汗和防曬的材質製作,期望設計不僅能改善清潔隊員的工作環境與職業認同,更能藉此改變台北市的城市風景。
因為這個計畫,後來徐秋宜更接手臺北市政府員工的制服設計案。為破除過去政府部門制服給人的呆板形象,徐秋宜使用機能性布料,以及新穎、亮麗的設計跟色彩,更特別用自行發想的「矩陣」企劃單品款式,讓不同單品之間可自由搭配,公務員不必再受限於乏味的套裝,上班也能享受搭配的樂趣。
從入行開始,徐秋宜便持續嘗試新的技法與材質,她說自己很幸運,因為有小孩又有教職,常常跟年輕人相處在一起,會接觸到最新的事物,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女兒王子欣,也是她近年來共同創作的對象。過去,她會將先生王仁傑的畫作印在作品上,現在則換成了女兒的童趣塗鴉,和她一同征戰大小時裝秀。她為女兒灌溉豐厚的經驗,女兒也會為她開拓全新視野,像是她提到,最近跟著女兒一起學習虛擬打版建模軟體CLO3D,就讓她找到了縮減印花布料成本跟時間的方法。
「也許很多人會很難想像我去接觸機能性或是科技的東西,但對我來說,這都是同一件事。長久以來,我都不斷地接納新的媒材,未來5G或甚至是6G的時代,設計師會跟我們以前不一樣,他們要開始學習整合,才會看到各種工具的優點。」徐秋宜說:「科技是不可忽略的,服裝不是只有手作。這個時代的科技,可能百年之後也是工藝,所以我不會輕忽的。」
徐秋宜 × 王子欣|服裝的可能,X到Z,跨時代的時裝創意與創作
時間:2021/11/14 (日) 16:30-17:30
票價:免費Zoom線上講座
更多詳盡內容皆在La Vie出版《衣人‧事典:臺灣服裝設計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