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如水般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渲染出不同的身體感受。為了探索當代音樂聲響藝術及技術應用的多元可能,2019年時「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與「法國龐畢度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跨國聯手,推出首屆「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而在2021這個大疫之年,策展團隊更突破疫情下的重重考驗,在11.12為第二屆「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揭開序幕,邀請民眾徜徉在無邊的聽覺世界裡,體驗聲響藝術的迷人之處。
汲取來自天文學的靈感,帶來奇幻又真實的體驗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聲響藝術節統籌黃意芝表示,「在疫情下,『虛實共存』的現象對人類精神、生活、經濟社會的影響愈見深廣。這次藝術節除了擁抱科技,也同時反芻、檢省科技可能造成的危機。創作者如何在動盪未明的混沌情狀中,檢視我們生存的當代?當新的技術方法、工具、機器載具不斷拓展人類感知,創作媒介運用、展陳部署又該如何呼應人類正面對的現實?這些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者,需要面對的課題。」
而從「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的展出節目來看,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的確為這些課題,作出了優雅前衛的演繹。像是由編舞家蘇文琪與一當代舞團帶來的《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將蘇文琪在2016年時,與西班牙天文物理學家Diego Blas一場關於天文的對話,化為身體表演靈感,以立體聲場Ambisonics及WFS聲響系統為創作基底,攜手VR影像工程師,融合舞蹈、空間、光線及立體聲音,帶來奇幻又真實的影音體驗。
從生死感悟出發,延伸出音樂的跨域共創
至於由許程崴製作舞團Hsu Chen Wei Dance領銜的《桑步 2021》,則是藝術家許程崴在親人、師長過世後,由自身感受出發所帶來的創作。「在商朝甲骨文中『桑』字通用『喪』字。桑葉質地柔軟而強韌,身體也如桑葉般多變迷人。桑葉表面微微的粗糙、淺淺的紋路,就像是舞者腳下畫過的生命痕跡。所以我透過《桑步》,表現自身面對生死的體悟,進而轉換為一種告別的儀式。」許程崴說道。而在這次創作中,許程崴也與作曲家鄭伊里及現場音樂演奏家吳欣澤合作,除了利用缽、西塔琴等樂器之外,也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錄製「身體的骨頭聲」,「各式各樣的媒材被運用在音樂裡頭,都成為有趣的過程。」
不只是聆聽,更打開對於聲音的想像力
另一個有趣的跨域作品,則是由C-LAB聲響工程師謝賢德與街舞舞團「ㄎㄨㄢ ˊ」(Hexaagram)成員洪翊博共創的《異相共存》。兩人以日常環境中的各種「循環動態」為核心,探索肢體和聲音在空間中相互影響的微妙變化。謝賢德也表示,「我們嘗試將肢體、音樂、空間緊密地融入在這次創作想法中,打破大家對街舞的既定印象,摸索更多表現的形式。」
無論是來自天文世界的靈感、從死而生的體悟,或是聲響與街舞的跨域合作,都帶領人們在「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中,體驗聲響藝術的無限可能。正如黃意芝所說,「現在人們有機會品嚐世界各地的美食,享受各種過去無法想像的滋味。其實聽覺也是如此。『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藉由藝術家的創作,擴大人們對於『聲音』的想像範圍,將『聆聽』提升至充滿體感、方向感、立體感,甚至是沈浸包覆感的體驗。」歡迎所有對聽覺世界感興趣的朋友,在11月時造訪「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將耳朵借給藝術家們,用充滿創造力的聲響藝術,豐富我們的感官知覺!
[ 2021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 官網
活動時間:11月12日至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