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巴黎氣溫驟降,攝氏6度的早晨,媒體記者們在東站搭乘早班的高速火車,前往距離330公里遠,位在法國東部洛林省的龐畢度藝術中心梅茲分館。
龐畢度藝術中心梅茲分館於2010年開幕,建築本體由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木架構支撐起的屋頂線條優雅,是這座美術館最著名的特色。開幕以來成全法國巴黎以外,最多人參觀的美術館,疫情前每年的參觀人數有三十多萬人。
從梅茲火車站走出,龐畢度分館就在步行一、二分鐘的車站正後方,遠遠可見建築立面的大型螢幕上,播放著台灣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的大型繪畫作品「病毒系列」。等待媒體們到來的,是2020台北雙年展在龐畢度分館的展覽!
會移動的雙年展
當代藝術雙年展往往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藝術文化軟實力,在短時間內以藝文活動展演吸引大量的藝術愛好遊客。雙年展代表城市,城市代表它的雙年展。然而台北雙年展這次卻「意外的」出走到法國,成了「台北雙年展在法國」的特殊情況。
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束手無策之際選擇封城。台灣早在2019年底就試著敲響世界衛生組織的警鐘,無奈最後全球還是只有台灣,成為唯一一個沒有受疫情影響封城,而且日子照常進行的國度。演唱會照樣舉行,雙年展也在各國紛紛封鎖國境的特殊情況下照常舉行。台灣如常的生活,對疫情嚴重又數度封城的法國來說,是一個平行世界的概念。
法國從去年開始突如其來的三次封城,讓全法國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原先排定的展覽計畫大亂。有些展覽無法如期開幕,有些展覽一開幕就遇到封城,各個策展單位在前途茫茫的情況下有些不知所措。而到現在法國疫苗施打率飆高而百業待興的後疫情時代,需要提前很久時間策展的館方才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尷尬狀態。此時,一直以來是對外輸出展覽的文化軟實力法國,非常難得的向內輸入了台北雙年展,造就了今天這個「會移動的雙年展」。
藝術是國際語言
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三位策展人分別是法國學者布魯諾 · 拉圖(Bruno Latour)、獨立策展人馬汀 · 圭納(Martin Guinard)與台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27個國家、57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曾經各自以不同星球的區分方式散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空間。而現在,這些星球以符合龐畢度梅茲分館展出空間的規模重現。
除了建築立面上的超大螢幕,日本建築師阪茂設計的龐畢度美術館一樓大廳、第二展間與表演廳都分散著台北雙年展的藝術作品,試圖讓參觀者有漫步在「雙年展」的感受。來自不同國家藝術家的作品,讓我們在法國看到來自台北的國際性、自由度、開放與包容,還有軟實力。
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 · 帕馬 · 羅迪給茲的作品為龐畢度梅茲分館的台北雙年展揭開序幕。工程背景的費南多,用墨西哥元素玉米和各種機械創造了一系列動態機械角色。我好奇藝術家從專業的工程師轉換到藝術跑道的過程,專程從墨西哥趕來參加展覽開幕活動的費南度跟我說:「與其當一位解決眼前問題的工程師,用藝術來表達這個世界更重要。」
來自排灣族部落的藝術家武玉玲用回收的布、羊毛與線創作的大型有機形體在龐畢度梅茲分館中偌大的展間中恣意的抒展,佔據了一大個展間。武玉玲的作品反應她的部落受到莫拉克颱風豪雨攻擊而被迫遷移,巨大的尺度與精緻又豐富的細部,讓在場的法國媒體十分讚賞。
另一位台灣藝術家蘇郁心近年將重心轉向歐洲,目前旅居柏林,並與柏林當代藝廊Alexander Levy簽約。她在台北雙年展的作品《參照系一》與《參照系二》,是與德國科學家在太魯閣田野調查後的影像作品,如今在龐畢度梅茲分館以較小的尺度展出。藝術家也專程從柏林趕到梅茲,參與展覽開幕活動,同時檢視現場影像作品是否同步播放。
而在台海兩岸緊張的局勢下,我們還是可以在台北雙年展中,看到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劉窗的影片作品《鋰礦湖與複音孤島》,和崔潔以建築為想像而完成的一系列畫作。與此同時展出的,是美國藝術家洪子健的科幻電影《我的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分鏡圖,想像著台灣有一天被敵人攻克時的景象。如同雙年展的命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但可以在自由國度中以藝術的方式存在交流,無疑是讓法國人看到台灣社會多元與包容性的軟實力輸出。
文、攝影|Kuei Yu Ho
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