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90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張西,有著如她文字般溫柔的語氣與慧黠的眼睛,從《二常公園》對自卑與嫉妒的探討,到《葉有慧》從提問中成長的故事,她將日常觀察溫柔梳理成創作的霞光,「靈感出現的時候我認得出它,然後把它留下來。」
關於近期的作品?
當我與同儕回望成長軌跡時,發現我們常常是藉由提問來推動生命。比如說《葉有慧》問的是「我是誰?」而提問的過程中也讓自己從生命看不清的迷霧中往前推進,它是一個從提問中成長的故事。這個故事源自於我20幾歲到30歲之間、我和我身邊的人的一些小事情,我覺得會剛好發生在這個年齡區間有一個可能是,大家已經發展到一個心智年齡比較有餘裕去挖掘與承受過去的事情。但我不會形容這是「特別」的地方,因為每一個人只要對生活中的小事情有所留意,認真面對生活的過程會讓每個人事物都很獨特。
如何蒐集靈感?
我的靈感來源大多不是因為發生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生活中發現這件事情困擾著某個人或我,而我感受到它了,就會停下來看一看為什麼我們會被困擾、觸動,或因此改變。小時候當別人問到我的興趣時都會回答是寫作,但在寫作變成職業之後似乎不能這樣回答了(笑)?其實我最近才剛接觸爬山,第一座就爬了合歡北峰。爬山的過程中需要和自己的身心對話,那種感覺與平常的獨處不太一樣,當下的思考與身體的不適感並存著,感到自己是存在的。我需要人群也需要獨處,還能獨處代表我還沒墜落到一個無法返回的地方,可以反芻訊息和與自己溝通,但有時候獨處太久會有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此需要適度接觸人群、打開五感細細感受。
創作模式為何?
寫散文和小說是兩套截然不同的創作模式,寫小說非常需要自律,而散文需要感受,也有可能是我對這兩種作品的掌握和期許不一樣。小說需要連貫性,所以我需要在同一個狀態中完成,但人的狀態會一直改變,所以基本上我3到6個月會完成一部小說。而我對散文的期許是有各種不同的我,低潮、清淡、困惑或滿足自信等各種不同面貌,非常需要打開五感感受生活。
「自由、大膽、創意、前衛、現代」之於創作的意義?
自由和大膽讓我想到的是「無畏」,這也可以回應到為什麼我突然喜歡上爬山。我常在創作完成後感到「無所畏懼」,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再細細探究就會發現,在創作上需要的無畏是不拘泥於過去好的成績,以及放下不好的回應,不要讓它重複傷害自己。如果是面對人群氛圍、耳語的「無畏」,則是接收極度的讚美也不能輕易捨去真實的自己,面對不好的評價也不減損自己的價值,無畏讓自己的形狀變得非常清晰。創作帶給創作者無所畏懼的那一瞬間,讓人能夠勇於去面對生活上的起伏。
張西
新生代散文與小說作家,其作品受到大量關注與支持,曾連續三年霸榜誠品、博客來、金石堂。不論散文或小說都有著細膩情感與打動人心的魔力,今年出版了她第二本長篇小說《葉有慧》。
文|馮興妍
攝影|Wen Jun Fu
欲探索更多創作精神的面貌,請見 La Vie 2021/11月號《時代中的創作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