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要標的2020∼2021年的文創產業脈動,疫情絕對榜上有名。過去熟悉的實體交流中斷,已漸興盛的數位生活急速擴張,舊路不通的創意,得在環境時勢與自身優勢中找到新路,這裡請2021臺灣文博會策展人林昆穎聚焦「策展」,探討疫情下的改變,如何為未來留下基礎與課題。
從疫情發生到各種因應政策,再到展會產業的發展,其實整體是連動的,我觀察到3點蠻值得注意。第一是台灣貴為科技之島,卻一直用非內在的方式去建立科技文化,整體環境態度是應用大於研究。當疫情來的時候,第一個面臨的是展會研究方法上的挑戰,人不能來怎麼辦?人來了又得限制怎麼辦?從民生產業,到飲食、製造、上班、展會等,人還是需要交流,但過去沒有做過任何轉型研究,所以這段時間很大的動能是,研究精神在世界展開。第二是生活新常態的出現,很多人經歷過Working From Home後,不願意再回到辦公室、實體會議,因為他突然覺醒,原來可以留更多時間給自己、花更少時間在瑣事或舟車勞頓。這讓我們直接意識到內在需求,開始關心自己的人生,過去很忙硬是去看電影、很累還是上網聊天,這些不再是補償行為,而是直截了當的選擇,所以疫情間大家還是會追劇,但只追好劇。
從這裡衍生出的議題是,如何創造自我最佳優化的工作與休閒生活平衡?這會直接衝擊到展會產業,因為進入生活新常態後,我們會更願意當觀眾、更願意研究展覽內容,而不是走馬看花,以後展會內容不會越來越多,只會越來越精實。第三是台灣很特別的現象,大家在這兩年感覺到台灣更有價值了,不是說防疫很厲害,是指台灣GDP在今年大幅成長,因為疫情時代大家都把錢留在台灣,而且我們物產是很豐富的。這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召喚回自信心,這也反映在2021年台灣的展會,都在講地方再造、地方深度。
大家都說我是疫情下的藝術總監,我真的是完全活在疫情中,要辦不辦,我得決策。這波線上策展會留下幾個有趣的點,大家一直在講國際化,但其實只要一個link就能和世界連在一起,以後展會除了邀請大家來現場,應該出現一種線上形式的介紹,背後訴求就是國際化經濟泛動。從電競、OTT影視音的例子,早就證明線上內容是有能力觸發實體產業。未來除了燈會那種現象級展會有辦法號召大家到現場,其他展會應該更限量、限時,因為實體是非常消耗資源的。但純線上也不行,會少了實體交流的情緒,一個作品看現場跟看線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兩種都會繼續做,但會分眾行銷。在生活新常態下,我們有更多時間選擇想要做的事,午休30分鐘聽Podcast或線上演講,下班看場線上演唱會,也可以衝現場。我們在創造內容時也會同時設計兩種介面,讓觀眾有兩種選擇,說得再遠一點,未來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形式一定會發生。
林昆穎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華麗邏輯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以跨域藝術家、文化導演與策展人身分,專注於當代議題論述、藝術產業與科技表演編導中,實踐社會共創的跨域呈現。擔任2020、2021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2021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藝術總監。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汪正翔、徐逸恩
圖片提供|華麗邏輯
欲探索更多 2021台灣創意力100 的深度訪談,請見 La Vie 2021/12月號《關於未來的共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