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會讓很多回憶與幸福感湧上心頭,像是幫剛下班的自己煮碗家常麵、假日備料捏一些飯糰……這次邀請了曾擔任餐飲顧問、創立餐飲平台「之外 Zwhy」的飲食工作者宗大筠(大大)分享3道自製療癒小料理,理解自己做飯所蘊含的情感記憶與生活滋味。
我想介紹一些製作上並不困難,但吃起來療癒身心的自家製料理。
我是個忙起來不會正常吃飯的人,所以趁空檔我會像傳統的眷村,或是日本家庭一樣準備一些「常備菜」;早起,去南門市場、東門市場或濱江市場將食材買齊,像是辣炒酸豇豆(南門市場買得到酸豇豆)、鹽炒花生、牛絞肉、有點辣味的郫縣豆瓣,將絞肉與豆瓣與辣油一起炒好的辣牛絞肉,放冷凍能保存一個月,都能作為忙壞了之後想吃點東西的常備菜。
澆頭麵的變形,雜碎麵
這個食譜靈感來自我奶奶,以前眷村老一輩比較克勤克儉,從北方來到台灣的人們特別喜愛麵食,煮好麵後淋上炒燴的什錦料,傳統稱作「澆頭麵」。正統澆頭麵是把木耳、煎雞蛋、肉絲、大白菜、紅蘿蔔絲炒香成帶有醬汁的「澆頭」,淋在清湯麵上,作為生日的壽麵品嚐。
我的作法是澆頭麵的變形,我自己稱為「雜碎麵」。雜碎麵的配料通常是自製的炒牛絞肉、南門市場購入的沙炒花生、酸豇豆(豇豆以鹽水酸化,切碎炒蒜跟辣椒冷藏起來)、酸菜、新鮮香菜、煎荷包蛋,再挑一個喜歡的麵來搭配,諸如冷凍麵、乾麵條。若真的要推薦,我總是第一個說Jimmy Food Place的「珍珠系半熟麵」,或是市場裡的生麵條;統一的作法是把麵煮熟瀝乾,加一點醬油或是蔭油、淋上麻油攪拌均勻,把所有的料一股腦地放上去,拌一拌就能開動了。
我們在外面吃再多fine dining也好、細緻的餐點、異國料理也好,內心總是會有一個缺口;孤單、寂寞、想家、想分享的時候,總還是會繞一大圈,做出幼時吃過的食物撫慰自己、招呼朋友。隨著人生的長進,我已經可以成為變化記憶中料理的男子,做成屬於我自己「外省第三代」的食物,這樣說來,澆頭麵變成雜碎麵就是最好的例子。
簡單又方便的飯糰
飯糰是個很偷懶又簡單的料理(笑),飯煮好,捏一捏很快就好了。手邊有什麼料就放什麼料,要雅緻可以雅緻、要粗野可以粗野,大概是我平常最常做的食物之一了。這幾年我測試了很多次,發現「雪福米」是很適合製作飯糰的米質,烹煮上只要按照步驟煮米,米熟了就會閃閃發光,黏度適中很好捏製成型;除此之外,一般市售的壽司米也適合做飯糰。
米煮熟後,先用開水加一小搓鹽調製成一小碗鹽水,手沾鹽水後拿起適量的米飯,就可以捏起;如果不擅長用手捏,也可以填在市面賣的模子裡讓它成型。還有一種作法,是拿兩個小碗,放進米飯,碗口對碗口開始搖晃,滾一陣子就會在裡頭塑成圓形了,作法可以參考卡通蠟筆小新(笑),小朋友也可以試試看。做飯糰的訣竅是使用剛煮好的飯,越熱越好捏,如果怕燙可以隔一個保鮮膜,外面用乾淨的布包著捏成想要的形狀,三角形也好、圓形也好,自己吃的別太折磨自己,喜歡就好。而保存飯糰,更是喜歡做飯糰的原因——它們實在太經放了。如果不馬上食用,用保鮮膜包好帶出門,隨時想吃拿出來,兩三口就可以吃光,方便至極。
配料方面,超市常販售進口飯糰料,我會事先將飯糰料跟飯拌勻;像是我喜歡紫蘇、梅子、鮭魚風味,沒胃口的時候一些芥末味也是大喜。與飯攪拌均勻後就不需另加餡料,直接塑形就可以;如果要包餡料,梅子、炸雞塊切塊再包進飯糰也很好吃。矯揉一些,在飯糰裡包入喜歡的料,外面沾上青海苔粉,就變成了像一座座小山丘的「青飯糰」,約會最適合帶這個去了,大概會讓對象覺得「天啊他好有品味喔」。很油的配料可能會讓飯糰散開,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飯糰料要將配料炒得乾乾鬆鬆的,請務必小心油脂的量。好拉,這就是飯糰,我自己一次可以吃兩顆的簡單食物,雖然有時候還沒出門就吃光了,分享給大家。
隨心所欲的七彩冷麵
七彩冷麵也是常備菜的擴張,用醃漬好的蔬菜、油漬好的海鮮、浸泡而成的醬料組合組合,就是快速可以變出的食物。
麵條我喜歡韓式的水冷麵,當然珍珠系半熟麵過個冰水還是心頭好,除此之外,低脂的寒天麵也是最近發現的好物。配料的選擇非常多變,我自己常以醃漬好、有調味的為主。我喜歡用Weck的小罐子盛裝,保鮮、防漏功能很好,罐子也很好看,適合攜帶戶外料理。
說起七彩冷麵,其實就是一個隨心所欲的麵食,自在的選擇喜歡的食材,出門用罐子裝著好,在朋友、愛人面前打開組合,又是一個「好有品味」喔的粉紅泡泡空間。油漬炭烤蝦仁、醋漬紫甘藍、梅子醋漬蘿蔔、昆布鹽漬黃瓜、醋泡紫洋蔥、生秋葵、韓式泡菜,只要你喜歡的食材、不燙不熱的,其實都可以啦。醬料選擇浸泡過的柴魚醬油、市售胡麻醬、泡菜汁調雪碧都非常適合。你只要帶著戶外蜘蛛爐跟輕量化鍋具,麵煮好、擺料、淋上醬汁就完成了,輕鬆寫意。阿對了,最近愛上胭脂食品社的鹽梅醬與日本來的七味粉或是柚子胡椒,搭著麵吃,爽快極了。
疫情期間我有個很深刻的感覺:在家吃外送食物雖然方便,卻多了很多垃圾、而且沒有「幸福」的感受。後來仔細想想,如果我每天花點時間煮自己想吃的東西,或是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內心獲得的滿足感會勝過昂貴的外送與外賣,這才是在家烹飪療癒食物(comfort food)真正的意義。
疫情即便稍緩,我還是想要自己在家煮上一頓,在家煮菜是跟自己「對話」的機會,你會上網找食譜,或是撥通電話詢問媽媽,兩人也會透過食物的角度說說話,不知不覺產生全新的關係。我以前會打電話問母親怎麼煮某道菜,到現在她會自己打來跟你討論某道菜怎麼做,你會輕易地感受到,家人與你因為你你忙碌的疏遠,因為這通電話而產生了特別的情感、巧妙的聯繫,你會知道你的媽媽不一定真的想要跟你討論什麼菜該怎麼做、最近什麼食材最新鮮,她們其實是想透過這種方式,來與忙碌的子女說說話,如此而已。
關於食物的愛戀、關於食物情感的串連與延續,就該是這樣來的,那種溫潤、沉澱在底、需要經過翻攪的情愫,都會透過料理而泛起波瀾。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放在外食上太多了?所以失去學習料理、感受學習過程、手忙腳亂後所享受的成就感,這是用「很忙」給自己藉口的人們可以思考的事情。疫情期間我也發現,大家開始思考要不要培養第二專長,以前可能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現在是想找一個閒暇之餘可以做的事,讓人從內心滿足的事情獲得成就感,取代人生中不安或是不平衡的地方,而料理,便是我觀察到大家最樂於培養出的第二專長。
採訪整理|張芝維
圖片提供|宗大筠
攝影|朱朝煌 Dr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