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原 X 郭恩愷 X 曾志偉對談!2021創意力100「為什麼我們想走入自然?」

走入自然_01

不知何時開始,走向戶外,已不只是休閒運動的風尚;所有文化創意與美感,也不再只是在白盒子或城市裡發生的事。但自然到底有什麼魅力?久居水泥建築的人們,為何要與自然發生關係?這個問題,就交由曾志偉、吳書原、郭恩愷,3 位致力引領人們走入自然的創作者來回答。

「自然」風潮興起,全世界不論策展、建築、設計、藝術等領域,創作者藉由自然發展論述、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在台灣,也有以自然為師的傑出創作者:吳書原開創新荒野美學,以台灣原生植物為景觀注入在地靈魂;郭恩愷使用國產人造林木,以精湛且充滿溫度的杉木構築為產業帶來新意;曾志偉的建築與周圍地景和諧共存,將建築擺放在環境之後。自然的啟示是什麼?吳書原強調「放下矯揉造作」,郭恩愷展現人與森林自然資源間「用心對待」的情懷,曾志偉則主張「回到一種自在的心靈狀態」,3種回應各自精彩也彼此應合,更提醒了我們,自然不僅是設計語彙或風格,更是內化於生活的價值觀。

走入自然_03
橫山書法藝術公園由吳書原設計,減去不必要的設施、色彩與裝飾,讓建築與地景融於環境。

Q:3位創作脈絡都和自然相關,回溯過往,令你們對自然產生想法的經驗或契機是什麼?

吳書原:小時候住在現在台南花園夜市一帶,當時那裡是一大片潟湖。我家望出去是無際的雜木林、竹林,還能看到蛇從排水溝裡跑出來。小學時,土地開發商來了,他們把水抽乾填上水泥,很多潟湖裡的烏龜就這樣被活埋。這是很大的心理衝擊,小學生對於經濟沒有概念,單純覺得人對自然太予取予求了。這件事種下我對自然的依戀,對於開發的嫌惡,也能說是一種鄉愁吧。


郭恩愷: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偶然看到一張照片,那幅學生正在操作機具處理樹木的畫面深深吸引我。照片背景是AA School建築聯盟學院位於英國多塞特郡的Hooke Park森林校區。我看到以研究木構造為主的「Design&Make」設計與實作研究所,學生需要住在森林裡,透過手作完整學習「一棵樹變成材,再變成建築物」的過程,畢業時須蓋出會留在校園的木構建築。這太迷人了,我毅然辭職,本來英文很弱,連考了13次雅思(眾人一陣驚呼),最後還高過學校英文需求,終於取得就讀資格。

曾志偉:對自然的感受是片斷累積而來。例如動物,小時候鄰居是蛇店,老闆殺很多蛇,殺完之後還會截下一段小尾巴給我們玩;家後面是菜市場,裡面很多活魚、活雞,也很快就被宰殺。後來到了帛琉群島,潟湖裡面有美人魚般的動物,還有超大蝙蝠,動物都處在一種很野生的狀態。我兒時對動物的印象很極端,被宰殺或是野生,內心也慢慢形成一種糾結、困惑:要吃牠們,或者不吃。

Q:國外的經歷與見聞,是否影響你們看待自然的想法?你們又如何將國外所接觸的經驗運用在台灣?

吳書原:250年前英國就逐漸擺脫發源自歐陸,強調人為、喜做迷宮式庭園或整形綠籬的景觀風格;在城市之外的大片田野,才是他們想追求的。英國人走出自己的風格,這影響我很深。回台後我也不願意模仿,台灣是冰河時期過後很重要的物種資料庫島嶼,景觀設計如果使用台灣特有或原生種的植物,一定有機會可以走出屬於台灣的自然風格。那時候常被業主否決,「我付你錢,你給我種一大堆雜草是怎樣?」美軍俱樂部就是一個例子,剛好業主的太太有長住國外的經驗,當所有經理人都反對那個野草式的設計,她卻力排眾議讓提案過關。所以一開始還是要仰賴業主有更開闊的視野,願意接受這樣的概念。

吳書原2020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操刀的「異托邦花園」,以流動的植物地景比擬人類最小單元的生存環境。

郭恩愷:在英國森林校區裡,一棵樹的生命可以疏伐成材大約是40∼50年,當一棵樹種下去,從事林業的人,就必須照顧它一輩子。校區裡野生鹿經常會以頭角去磨擦新種下的樹苗,由於鹿繁殖得太快,樹會無法長大,所以獵鹿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每天都強烈感受生態的運作。回國不久,就遇到林務局重啟推廣台灣林業,我參加了林務局辦的森林見學活動,看到新竹五峰鄉那150公頃的人工森林,也在製材廠看到被疏伐下來的樹,正在進行不同工序的處理,當下我就感覺到能發揮所學。我做的事,一來是把人帶到森林裡,讓大家了解台灣有林業資源與文化,二來也把森林的資源帶到都市。

曾志偉:10幾年前我經常前往峇里島,在建築上常用的茅草,每3∼5年就要更換,在台灣是不可能接受建材只能用3∼5年。但因為3∼5年就要更換,必須動用村莊人力,也需要有人種植茅草,變成一種社會主義式的分工合作,村民在感情與經濟上都有所連結,加上信仰,是一個超級大的整合力量。在台灣,我則是思考著,建築如何才能既有開發功能,又能降低開發強度?所以成立了「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讓峇里島上的觀察心得與疑問,在台灣繼續發酵。至今6年了,辦了100多場大大小小的研討,還有人來借場地辦婚禮、辦告別式,大家對山林環境的愛好超過我的想像。

座落士林外雙溪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是曾志偉在台灣實驗峇里島生活方式的基地。

Q:如何把屬於自然的植物或建材,運用到作品當中?這運用的背後,對於台灣的自然資源,有著什麼樣的觀察?

吳書原:如果要講到台灣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我認為就是植物。台灣擁有繁複的氣候帶,辜嚴倬雲保種中心保留了超過33,000種物種,短短幾年就超越投資數10億英鎊的伊甸園計畫(Eden Project)。2018年的台中花博森林園區拿到了美國多年生植物協會(Perennial Plant Association-PPL)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獎,協會主席特別提到:「能在展覽中走向原生物種的保存與百年植物園公園型態的設計,恐怕是現在的美國都做不到。」美國已經沒有多少原生種了,但台灣不僅物種豐富,而且特有種占比極高。如何在景觀設計表現出這種獨有的豐富與生命力,是我努力的方向。

郭恩愷:台灣木造物的主要經濟建材就是柳杉,主要是用作建築模板,用一兩次之後就會被丟棄,或者是用來做古蹟修復的梁柱,但我總覺得柳杉的價值不該僅此而已。我很強調一棵樹能被全幹運用,全幹展現。在製材廠,通常木材被切割後就四散各處,送往不同的經銷商。但我希望即便是邊材,都要盡量使用,成為空間的另一個部分。例如在瓶蓋工廠的職人空間,有一樹一張桌、一樹一盞燈的設計,希望這些樹看似被切割,但又能被抓回來,透過設計相聚在一起;雖然結束了山上的生命,但還是能用另一種身體的姿態去展現完整。

南港瓶蓋工廠內,郭恩愷設計的三台18公尺鐵軌大台車工作桌,獲2021台北國際設計獎公共空間類年度首獎。

曾志偉:台灣有好幾千公頃的竹子沒有銷路,就算用來做竹炭、建材,都還是會過剩。所以在「了了礁溪」,我就試圖使用孟宗竹,並請教竹構專家甘銘源建築師,讓竹子被加工到弓箭等級,可以抵擋10∼15年的氣候;另一方面,用土法煉鋼的綑綁方式來固定竹子的連結,避免竹子彼此單點支撐的狀態,構件就不會有立即毀壞或剝落的危險。碳化時,為了避免人造感,特地不清洗竹子表面,直接進碳化流程。做好之後,竹子就有微顆粒感,漸漸有青苔附著其上,狀態比較自然。一開始因為沒處理過這種材料和狀態,我有點卻步,反而是業主推了我一把。這就很像書原提到的,總有一個決策者,有那樣的遠見去支持這件事。

以「樹洞」為設計靈感的了了建築-3
了了礁溪使用孟宗竹為建材,不清洗竹子表面直接進碳化流程,讓材質保持自然狀態。

Q:近年「自然」成為風潮,但四面環海又擁有眾多高山的台灣本就擁有豐富自然,為什麼如今才逐漸受到國人重視?

吳書原:疫情是一個關鍵,如果要被隔離在家14天,就算有金碧輝煌的裝飾,或是滿滿的名牌物件,人還是會崩潰。大家開始覺得自然是對的,其實就是回到真實,畢竟人類最初就是活在自然裡。但我不認為荒野、自然是一種流行,時尚是某個時期的流行,可能下個10年就不見了,但荒野是一個mission。為了讓環境更永續,人的地位應該盡量像一隻蟲子一樣,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預。幾百年來,人類都得回應這個課題。

郭恩愷:因為疫情大家都留在島內,才發現最美的地方其實是自己的家鄉。不過我希望從小學校教育上也能促進大家對自然的理解與愛好,記得小時候的自然課,內容通常是許多課本內的知識,不太和實地走入自然環境產生連結。我很期待有一天,台灣的學生們也能夠像我在國外念書的時期,有機會到自然環境裡生活,讓自然成為真實的生活風格,而不是刻意去營造的一種方式。

曾志偉:在山上經常遇到一些長期在山裡活動的人、資歷很久的山友,但他們都沒怎麼自拍,沒有發表登山活動的種種。有可能過去本來就有不少人從事戶外活動,只是沒有這麼多社群網站或軟體能方便大家呈現出來。每個年代的美學發展都和那時代的技術演進有關,近年戶外運動與休閒在美學上的表現越來越厲害,當這些活動被有魅力地展演出來,就會形成大家某種集體的跟風。

Q:台灣雖有豐富自然資源,卻也是地狹人稠,若要在生活中、空間上與自然共融,可以發展出什麼樣的自然風格?

吳書原:我覺得自然風格就是讓所有材質,反璞歸真地回到自然狀態,例如無印良品或是安藤忠雄的設計,都展現材質的真實面貌。有時候親近自然,總要面臨妥協,像是把植物養在陽台上、放進盆栽,其實是一種人渴望自然,卻又對植物很自私的狀態。但不要因此放棄去思考自然這件事,以居家空間來說,地板、牆壁或窗等結構,如果能夠盡量回到原始狀態,我們為什麼要去粉刷或貼磁磚?如果能屏除非必要的裝飾,實際上也可以減緩對環境的損耗。

(左至右)吳書原、郭恩愷、曾志偉。

郭恩愷:我對「屏除不必要」也很有感,近期要在森林中做雨棚,但是人已經進入自然環境了,其實雨棚不需要完全不滴水,滴到一點雨水,我認為那是一種融入自然。我帶著學生在東眼山做的木構設施,民眾或管理單位會希望要有護欄或防滑條,或覺得木材應該要拋光。當我們已經在倡導「自然」,卻還需要這麼多的保護或修飾,那是很可惜的。還是需要有一部分人去盡一點努力,讓自然的體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實踐是盡量簡化工序,或使用更自然的工法,例如碳化燒杉,不需要太多化學藥劑就能達到提高木材防腐與耐久的程度。

郭恩愷操刀EMBERS曲木吧台空間,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

曾志偉:我分享一個小故事。有個藝術家阿沐為了貼廁所的磁磚,回收了很多磁磚,依顏色分為10類,還做了籤。他非常喜歡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把巴哈照片輸出在一片磁磚上,每天先拜完再抽籤,抽到什麼,他那天就用那一桶廢棄磁磚,一邊聽巴哈,一邊無意識地去貼磁磚,就這樣把磁磚貼完。他展現了一種自在,不藉由物質條件就能找到一方寧靜或一方瘋狂。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這樣的小天地,如果讓這方小天地變成一件創作,也許可以讓暴戾之氣減緩,讓人更有惻隱之心。我覺得討論自然,可以回到人的心理狀態,什麼是讓你覺得舒適自在的狀態,可能就是更接近自然的狀態。

吳書原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景觀建築師。英國AA School建築聯盟學院都市景觀設計研究所畢業。代表作為美軍俱樂部景觀設計、台中花博森林園區等。曾獲2019「IFLA世界景觀建築師協會」評審團榮譽獎、2019美國多年生植物學會景觀設計大獎。

郭恩愷

森林木人暨曲墨建築設計實作總監。英國AA School建築聯盟學院設計與實作研究所畢業。代表作為EMBERS餐廳曲木吧台空間「窩流餘燼」、城市家具「在城市街角彎了兩棵森林樹,請坐」等;曾獲2020 iF設計獎、2020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20 TID台灣室內大獎年度大獎、2021台北國際設計獎公共空間類年度首獎等。

曾志偉

自然洋行設計團隊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幼時成長於帛琉群島並就讀SDA美國國際學校。2003年成立自然洋行建築工作室,往返旅居峇里島進行長期建築環境田野調查。代表作為大溪老茶廠、勤美學森大;曾獲2015遠東建築老屋改造特別獎首獎、2019Dezeen Awards「Rebirth Project」等。2021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代表。

採訪整理|賴韋廷 攝影|KRIS KANG 

圖片提供|自然洋行、太研規劃設計、郭恩愷

場地協力|臺北市立美術館

欲探索更多 2021台灣創意力100 的深度訪談,請見 La Vie 2021/12月號《關於未來的共同創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2019年,林楷倫擦乾賣魚的手開始寫作,2020年即拿下各大文學獎,並出版了蔚為討論的《偽魚販指南》;曾執業5年的律師唐福睿創作與執導電影《童話.世界》後今年以《八尺門的辯護人》一舉拿下各大文學獎,並拍成備受歡迎的同名電視影集。當魚販與律師都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既專業又「不務正業」的職人書寫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角與魅力?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清晨人聲鼎沸的魚市流動著人情與黑話、法律高牆背後的人性與脆弱——我們得以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與內幕,讓既定印象與眼界被層層打開,跨越所謂階級與主流非主流的隔閡,都虧了近年職人書寫風潮,讓陽光照進各行各業陰暗中炯炯有神的眼眸。

11
(攝影:林科呈)

當拿過各大文學獎、斜槓魚販與作家身份的林楷倫,以及擁有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身份的唐福睿聚在一塊,初次見面卻從市區暢談到漁港,話匣子停不下來,《偽魚販指南》與《八尺門的辯護人》有個巧妙的交集是漁港,有漁港的地方有人群與聚落、市集與買賣,有人的地方便有人情與紛爭,他們講職業、寫人性、聊生活,職業如此不同,生活與感受卻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作家同理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而已。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Q: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願意寫自己的故事,為什麼你們願意、選擇這個題材?

唐福睿:雖然說《八尺門的辯護人》裡面有很多自己的經驗,比如說處理法律案件的經驗,或者是在司法圈看到、聽到的一些人事物,但是我覺得那和我自己是有一點距離的,雖然寫這些東西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放在裡面,但比較不像是對讀者揭露特定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跟楷倫不大一樣。我是先確定自己想要講什麼,私心覺得要挑戰一下法律人的聖盃——死刑,所以死刑決定後接下來都是找資料慢慢累積,像是跟原住民、移工、漁工有關的情節,其實都是慢慢透過閱讀資料然後才把它湊到一起,所以不是一開始就要寫這個,全部都是這麼巧,都可以排在一起。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其實在《偽魚販指南》之前,我也是在保持一種距離。最主要就是要跟讀者講一件事情——你想像的魚販不是這樣子喔!大家都會覺得魚販要嘛是底層階級或怎樣,但不管怎樣實際上都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我現在測試下來,很異男的都會愛第一篇章,然後第二篇章其實是寫給女性的,寫到了一些愛情、心理測驗。

唐福睿:心機很重。我跟你講,我唯一看兩次的就是那篇,完了,我內心住了一個小女孩。

林楷倫:跟我一樣。然後,第三篇章就是非常純文學、傳統文學的脈絡。其實很簡單,第一件事情我就是要介紹魚販這個職業,但與很多職人書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沒有帶很大的批判寫,因為身為漁販我真的不懂我對這個世界能有什麼不滿,或是有什麼我必須要去抗爭,身為一個社會系的人我居然想不出這件事,那就不要寫了,就去介紹一個人的生活世界,這很重要。所以第二個就是介紹魚販這種特殊工作時間下的日常生活,例如我每天睡午覺,但是睡午覺的時候可以幹嘛?可以曬曬魚乾。然後第三部分就回到我自己本人身上,只有這一塊是在很完整地揭露一些髒的東西,但那也還好。

唐福睿:但你不會覺得說有些過於私人然後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林楷倫:我寫的時候本來就打算要跟以前傷害過我的人講我的內心在想什麼,有些人會顧忌,但我覺得他傷害你的時候也沒有隱忍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在職業上讓大眾能夠同理,這個職業跟其他職業沒有什麼大差別,像「尿尿樹」其實就像公司的茶水間,大家會在那邊聊天、交換情報。這本書做到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就是讓大家覺得原來魚販這個職業的生活也跟我滿像的。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Q:書寫上是否有需要小心處理的議題,或擔心同業有意見的情況?

唐福睿:寫《八尺門》的過程沒有害怕過,會有很大的壓力沒錯,但若我能夠好好做調查、好好地對待這裡面的人物,我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所有裡面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型的,當然我已經去識別化了,姑且不要說它是一個創作者倫理,其實更是在保護你自己的故事,因為如果有爭議的話,故事與討論就會失焦,當初想要傳達的東西大家甚至都忘記了。不害怕同業會有聲音是因為事情都是確實發生過的,只是我把它轉化,所以假如真的是很司法圈的人,他們看完《八尺門》會知道這是哪個事件。另外一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因為即使素材都有原型,我使用的也都是公開的資料、新聞事件,不會特定去挖掘某個人的祕密。

(圖片提供:鏡文學)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而且業內通常都是會專注在細節,其實不太會在意劇情被怎麼寫,他會說你這裡好像搞錯了。像我寫魚也是會很緊張,例如這個魚段對不對,但是有人來挑戰,我就會跟他互相嗆聲。而且,以年紀來講,我很常會被挑錯,在你那圈子算是阿弟仔,對不對?

唐福睿:已經算是中階了,中生代。

林楷倫:像我在這個圈子,你知道嗎,我現在還是阿弟仔,因為都已經老化了、沒有新的人了,所以永遠最年輕的就是我這一輩。所以我會常被挑戰:你到底懂不懂?但我第一件事情是裝傻,我看你要說什麼然後再嗆爆你。本來就是你對自己的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就會在面對職業細節的時候特別注重。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Q:以自身職業出發的作品如何和大眾產生共鳴?

林楷倫:找出大家共有的想法就好了,例如魚販這個職業的辛苦,就把疲憊寫得很準確,像是當人累到一個極限,臉就會開始反潮紅、開始興奮,然後就會超級累。像這樣把身體的感覺寫得清楚、一天的行程是怎樣,他就會非常理解這個工作。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唐福睿:我覺得作品當然要有一些職業的細節,但你要講這個人物絕對不能夠脫離他的生活。譬如說,我們知道公設辯護人的職業是做什麼的,但你要跟這個人感同身受,還是必須要看著他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透過這些事件、行動,觀眾才有辦法找到跟這個角色共鳴的切入點,例如我們都一樣鄙視權勢、討厭權力,讓角色更像個人。

林楷倫:因為職業跟生活是交融的,但交融的過程當中我們如何展現具體想要的職業感?所以不管我在寫散文或是小說,都會寫很多食物,他吃什麼其實就代表當下他是過著某種生活。又或是工作講的幹話跟回到家講的話完全不一樣,職業生活跟日常生活的區隔我覺得很有趣,會增加讀者的可信度。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Q:怎麼看待近年的職人文學風潮?

唐福睿:生命經驗對創作很重要,像是在美國法學院的制度為學士後的學位(想要進入法學院必須先擁有學士學位),這滿好理解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只處理一種問題,要處理醫療、工程⋯⋯,基本上隔行如隔山,其他東西都要從頭理解。所以我很能夠體會職人創作跟一般作者是非常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觀點也不一樣,現在要我寫一個不太思考法律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法律不是黑白分明也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基本上有各種不同觀點進來是好的。

林楷倫:雖然說職人,但部分台灣的職人創作是不被尊重的,就是那個職業本身就不被尊重,作者要怎樣去書寫變成很大的問題,因為如果面向的是銷售而不是職業被理解這件事情,寫起來就會變成很刻板印象或獵奇。獵奇是會勾起興趣,但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嗎?應該不是吧。像是很多會寫職業很辛苦但不會說賺多少錢,這個職業就被誤導成階級很低。要不要來賣魚啊?月入很多喔,但這就是一個落差,應該要去面對這件事情。台灣不是把很多東西都當成專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變成專業、去污名化。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Q:創作途中如何再次面對、整理自我?

唐福睿:書寫過程整理人物、情節的時候,我覺得是不斷提醒自己為什麼當初要寫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緒是憤怒,就是我覺得這東西應該要被講出來、要被改變。創作一個故事最一開始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就算有時候會迷失,過程中也會再度提醒你當初對什麼生氣。

林楷倫:寫作對我來講,會讓自己了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到哪裡,一方面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但另外一方面其實是我們怎麼樣去學習在小說裡面同理別人。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Profile/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2020年開始在台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2022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栢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唐福睿

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首部編導作品《童話.世界》曾入圍多項台北電影獎獎項,個人長篇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於2021年獲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同年改編成同名電視影集,更一舉拿下2022年台灣文學獎蓓蕾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文|馮興妍 攝影|林科呈、賴小路 圖片提供|林楷倫、鏡文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2023台灣創意力100大獎共分為3階段評選,初選由La Vie編輯部提名,複選由評審投票選出各類別10大獲獎者,決選召開評審討論會,共同討論出首獎得主。本屆評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在建築、藝術、創投、設計、流行文化等背景下為評選帶入更全面的視野。

96dpi100_室內投影1920x1080_300

時間持續與規模擴張,成就社會實踐影響力

在社會實踐的討論有幾個重點:首先為「時間」,當然並非實踐時間愈長就等於愈好,但就影響力來說是重要依據;再來是該項社會實踐,是單純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所從事,還是有辦法在地理上、文化上、社會上等層面達到規模的擴張;此外「階級考量」也被提及,入圍者皆有良善立意,但能否真正被大眾所觸及、抑或排除了某些可能性,都是該類目精神需要思考的。其中,Story Wear時尚感與國際性兼具、史汀實驗室把科普教育做到系統性、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以及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於2022年以素人之姿當選苑裡鎮鎮長,標的出團隊累積的力量也迎來更大的倡議力,均獲評審肯定。

96dpi洋嘎提供
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並持續與藝術家共創。(圖片提供:洋嘎)

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為政府主導,是否還能稱為社會實踐亦被提出討論。最終入選在於該計畫希望用設計驅動教育系統變革,這是相當難的命題,因為設計很容易先解決表淺層的外觀,而多數校園改造案確實如此;但至今持續4屆的計畫從改善公共空間到教室、再進到教學,每年均有少數案例真的讓老師因為空間改造,而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96dpi02_機能環境|高雄光武國小x暁房子創意設計-設研院提供
高雄光武國小改造。(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首獎「目目非營利」獲評審一致肯定,楊家彥分析,眼動技術已問世一段時間,過去較少應用於重症身障者身上,他們多為意識清楚但無法表達,眼動科技等於為他們打開和外界溝通的窗,解決生活問題甚至能不放棄社會參與。他接著補充,目目非營利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最初為科技公司「森思眼動」,開發眼動技術應用於廣告,後探索應用於漸凍人生活議題的過程中,發現需要整合社福領域資源,再成立「目目非營利」負責資源整合與推廣,讓科技公司退到後場做技術支持。林平也說,許多社會實踐會採完全非營利、相對脆弱的組織來進行,容易面臨持久的挑戰,但「目目非營利」的發展懂得適時轉型,從營利轉變為非營利的過程值得學習。

96dpi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心輔犬訓練師在講台前,問台下三位小學員:「今天陪你上課的狗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的「波堤」或「阿目」圖卡回答-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圖卡回答。(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場域與平台,都要有內核持續推動創意

綜觀創意場域的名單,劉耕名點出量體級別差異的問題,從公部門場館到創作者獨立經營,彼此資源與規模完全不同。對此龔書章提出,並非場域規模大就占足優勢,量體愈大的案子,就得克服愈大的商業機制與系統機制,反之小規模相對能貫徹理念,這些要素都得一同納入評選。林平則表示,既然類目為「創意」場域,就不僅只在外觀,必須要有能動內核,才能推動創意持續發生。

96dpi溫室展 - 1 - photo by 春室 , photography by 林祐任
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溫室展》。( 攝影:林祐任)

因此首獎討論落在「恆成紙業」、「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兩者分別與紙業和玻璃產業連結又產生質變,做到品味、空間的重新定義。最後恆成紙業勝出在於,該場域即為辦公室,而非為了策展而另蓋新館,以「這是我的公司、我的行業,同時加了展場進來」的斜槓態度,創造出新時代的場域想像。簡妙如也補充,傳統企業轉型一直是當代課題,不過很多轉型會採「迎合」年輕人的形式,但像是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的展演《聲波薩滿》,一方面接軌新世代群眾,一方面支持較前衛、具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96dpi聲波蕯滿_恆成紙業提供
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聲波薩滿》。(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創意平台獲獎者都有鮮明主題性,甚至建構出一個產業平台,像是ARTOGO之於線上觀展、嘻哈龍虎門之於嘻哈音樂等等。首獎則聚焦於「Giloo紀實影音」、「GagaOOLala」兩個影視平台,評審認可兩者在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下,找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者以紀錄片切入,後者主打LGBTQ+內容。最終首獎頒給Giloo,因其善用紀錄片的特性,跟緊社會議題策劃多檔線上線下策展,這樣「策展」的能力正是現今平台所需要的,「消費者其實需要被引領,這個引領的動作,才能夠讓平台逐漸深化與深刻。」林平表示。簡妙如說,紀錄片在影視類型上本就較為弱勢,Giloo成立紀錄片影音平台的方式,其實很有圖書館的功能,具有保護價值,且背後經營者之一為紀錄片文創組織「CNEX」創辦人蔣顯斌,本就在培育、資助紀錄片創作者,Giloo等於是階段性的變化與升級。但評審均肯定GagaOOLala的發展潛力與商機,因為酷兒議題將會愈來愈重要,這也是台灣很特別的影視題材,畢竟並非所有國家對此議題的態度都能如此開放。

96dpi2022_白晝之夜_夜夢電影院
Giloo紀實影音不只經營線上平台,也舉辦線下策展。(圖片提供:Giloo紀實影音)

類型差距極大,展會和品牌首獎熱烈討論

本屆也出現了雙首獎,創意展會由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Visible Shop 人人材料行》、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並列。龔書章讚許前者策展手法「聰明、一步到位」,以五金行為題讓在地與國際都有感;後者則是歷經3年田野調查,在研究團隊與在地社群的動員與扎根做到深入,且展期結束後仍有計畫持續發酵,甚至建立起「萬物會議」的概念,表態在推進世界前進的過程中人類不應自居萬物之首,林平說:「和觀光性質的大地藝術季不同,它真正做到了大地藝術季的概念。」這兩個展會也分別獲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最佳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金獎,輕巧聰明遇上厚實扎根,完全不同類型難以比較,值得各自肯定。

96dpi倫敦設計展台灣館 偶然設計提供
2023倫敦設計展台灣館以五金行為概念。(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96dpi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林韋言〈漫遊-曾文水庫洩洪〉-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林韋言作品〈漫遊-曾文水庫洩洪〉。(圖片提供: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而疫情後展會也回歸實體,榜單上《夕陽小鎮 SUNSET TOWN》是唯一的線上展演,亦有評審提出「之後仍需要虛擬展會嗎?」的疑問。對此簡妙如解釋,中國因幅員廣大現今正積極發展線上演唱會,「現場固然無法取代,但線上的可能性在於突破地理侷限,兩者不衝突。」台灣音樂產業其實一直存在「自我受限於華語市場」的問題,但落日飛車主理的夕陽音樂對品牌的想像就是國際化,唱英語歌的他們擁有眾多海外聽眾,投入線上展演開發不全然因應疫情,背後是有策略與前瞻的思維。

96dpiStreet舞台-夕陽小鎮-夕陽音樂提供
《夕陽小鎮 SUNSET TOWN》將音樂展演結合遊戲體驗。(圖片提供:夕陽音樂)

創意品牌首獎則是「大慕影藝」與「薩泰爾娛樂」的激烈討論,薩泰爾娛樂率先投入台灣尚未興起的喜劇文化,成功做出品牌甚至形成商業模式,《炎上BURN》更締造出圈效應,以品牌面向審視實為全面,一度底定獲選首獎。但簡妙如指出大慕影藝「翻轉台灣影視產業既有型態」的價值,現今觀眾已因國際串流平台養成新的觀看節奏與美學品味,台劇需要新的導演與製作團隊,才能迎戰這樣的時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到今年的《人選之人-造浪者》,題材雖然很「政治正確」,但一間公司的作品要能檔檔都達到市場與口碑實為不易,代表團隊的眼光準確與水準堅持。當「出圈」遇上「翻轉台灣影視產業」,評審再次討論後肯定後者對未來的影響力,將首獎頒予大慕影藝。

96dpi大慕影藝提供
大慕影藝2023年推出第三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圖片提供:大慕影藝)

96dpi薩泰爾娛樂
薩泰爾娛樂的《炎上BURN》締造出圈效應。(圖片提供:薩泰爾娛樂)

無法被AI取代、技術升級的創作創新

在風格創意人物上,由於每個人的領域皆不一樣,評選落在近兩年較有突出表現者,最後在陳芯宜、張徐展間抉擇首獎。在國際能量上,陳芯宜達成了諸多成就,《無法離開的人》獲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佳體驗大獎」、法國最大XR影展「新影像藝術節」主競賽單元「攝影特別提及獎」,今年也獲邀擔任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林平提及,「陳芯宜的作品題材具有相當程度的時代意義,但張徐展也擁有這個特質。」

96dpi希望影視行銷提供:《無法離開的人》劇照,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
陳芯宜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圖片提供:希望影視行銷)

張徐展出身紙紮世家,翻轉紙紮為殯葬業服務的印象,再轉化為動畫的獨特質地,《熱帶複眼》不僅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國際獲獎紀錄也持續遞增中,包括韓國富川BIAF短片最大獎Grand Prize、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Animafest Zagreb)評審特別推薦等等。劉耕名也給予肯定,「動畫產業的價值一直受到AI挑戰,但張徐展在做的事、作品裡的情感,是無法被取代的,把動畫拉到藝術層次,處理議題的角度非常特別。」就創新性與國際發展潛力而言,張徐展深受評審認可與期待而獲頒首獎。

96dpi《熱帶複眼》 單頻道錄像動畫、4K、彩色、有聲,2020 - 2022 ,16分鐘  《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Year 2020 - 2022 ,16 mins_ credit by ZHANGXUzhan_22
張徐展動畫作品《熱帶複眼》持續獲得國際大獎。(圖片提供:張徐展)

風格創意團隊則是本屆新增的類目,因La Vie編輯部在蒐集初選名單時,發現不同於過往創作者主打個人,愈來愈多創作者以團隊名義發表作品。劉耕名分析,MixCode在動態影像的表現、白輻射影像繳出諸多典禮視覺統籌案、Local Remote用新創公司邏輯經營設計公司,以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Blob Club分別在互動設計和裝幀設計上的功力等等,均值得肯定。

96dpiMixCode
MixCode在動態影像領域耕耘許久。(圖片提供:MixCode)

首獎由「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獲一致青睞出線,龔書章分析ROSO目前在做的事可以分為3類:首先研究機器手臂如何建造構造物;再來透過互動程式的開發,讓這些構造物彼此智慧連結,也就是建造過程不需人工,能做到完全機械手工;最後則是研究3D列印的材料。目前已經能把這些新技術與材料和產業結合,唯一在建築界的技術門檻是,這些3D列印材料無法作為建築結構,因此ROSO的作品目前多應用在裝置、內裝、舞台等等,「技術的升級是台灣設計產業很重要的能量,ROSO擁有獨特且能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技術,我會很期待之後更多創作者能以技術優勢進攻國際。」

96dpi圳廳-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作品〈圳廳〉。(圖片提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