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築大師漢寶德曾說過:「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的確,美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學,甚至也可說是專業競爭力的一環,雖然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過往以理工為著稱,但校長楊慶煜認為,學校除了傳授專業技能外,校園也是薰陶青年美學素養的重要環境,因此從2019年起,即以「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為號召,舉辦《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將藝術進駐校園,使高科大進一步而成為美學孵化基地,讓台灣青年藝術家的藝術話語有展演的舞台。
美學孵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才能累進出成果,如今《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已來到第三屆,原以為徵件會受到疫情影響,不料卻迎來495件的藝術創作,而且水準更加提升,校長楊慶煜在頒獎典禮演講時提到,「一路走來,曾經我們也徬徨,思考要不要繼續辦,但每次徵件時都會發現,青年藝術家典藏獎似乎已逐漸成為年輕人共同嚮往、期待並參與的競賽,其實有美感、有人文藝術也是專業競爭力的一環。」
校園藝文美學的純粹滲透
青年藝術家講青年的語言,表達青年的想法,已擔任三屆評審的臺南大學圖書館館長高實珩綜觀本次參賽作品,認為從媒材的多樣性來看,本屆是最齊全的一屆,而今年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路線也有別於過往,「看到不少創作是以組件式表現,媒材使用也更加豐富,像是油畫、壓克力,複合媒材、影像等,能感受到年輕人想要拿獎的企圖心。」
高實珩也笑說,「今年參賽作品創新高,創作質量也非常好,增加了評選的困難度,不過評審們也都是樂見其成。」至於讓六位評審們一致推崇的金獎作品《機械式介入III》,高實珩指出,相較過去幾屆得獎的多是膠彩作品,今年的《機械式介入III》,如釉般的油畫質感流露古典人文之美,也和畫中的荒謬情境形成有趣關係,「其實在繪畫中描述時間會比較困難,而石頭、馬達、節拍器以及飛鳥的組合雖然看似突兀,卻可以感受創作者企圖用一種對比和衝突的概念介入現實世界,和一般看到的靜物風景畫不同,並不是只有寫實而已。」
創作者陳志華也分享,「由於小時候是在台東池上長大,這一系列作品是想反應隨著社會變遷,日常接觸的自然環境以及生態都已變了模樣。」他將童年記憶裡的麻雀、節拍器等來表現環境和人的衝突感,更把自然題材與冰冷機械做對比,闡述溫度和冷漠之間的對話。
現今社會一直在倡議教育改革,過去教育缺乏讓學生思考的環境,高科大雖然是科技大學,卻企圖將人文藝術融入校園的公共場域,用對立於生硬科技的人本思維,來創造更多的反省與自我探索機會。透過《青年藝術家典藏獎》作為媒介管道,不僅能將美學扎根至生活中,還能以大學校園的舞台來培養未來的潛力藝術家。籌辦青年藝術家典藏競賽是完全由高科大自主募款舉行,一年比一年豐富的投稿與典藏,讓這場競賽成為國內青年藝術圈的年度盛事,也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