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假想過,如果有一天世上所有的語言或文字系統突然通通消失,人們只能以圖像來溝通、紀錄各種物件、事件、心理狀態,累積至今的龐雜「詞彙」該各自被轉譯為什麼樣的「圖像」?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習慣與文字交錯使用的各類圖示、圖案,又是如何於人類歷史中逐漸建立出一套「約定俗成」的通則?
由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企劃編製的《本事》雜誌,向來以劇場內打磨好戲的頂真(tíng-tsin)精神,把觀察延伸至日常裡的各個範疇,透過每期不同的主題去提供讀者另一種觀看世界的視野。在最新第15號的《本事》裡,從後疫情時代裡的成為人們新日常圖像的「實聯制QR Code」為開端,獻上「讓圖說 IMAGE」的主題,為讀者爬梳出日常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圖像故事」:如手機訊息裡使用Emoji符號、馬路上的小綠人行人號誌、QR Code是如何誕生的;公共空間內的識別圖像系統設計,是否真的能做到讓每個人都看得懂;創作人們是如何從大千世界中捕抓到為他們帶來靈感的「謬思圖像」;以及為每一齣表演藝術節目畫龍點睛的服裝設計師們,又是如何轉化符號圖樣,成為台上舞者或表演者的靈魂之光。
當生活圖像積累成為常民文化
我們從小看到大,市場裡裝運蔬菜水果的紙箱上,那些很有手感、超台的插畫如絲瓜、茄子、橘子與「茂」、「王」、「特選」等字樣圖像,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之後,已從最初因實用性及標示功能所創造的蔬果圖像,變成常民文化的象徵之一,成為台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來自高雄的走路草農/藝團工作室,從家人傳承的農務經驗中,思考藝術的可能,而其創作計畫之一「思箱計劃」,即是延伸自農家的「運輸」作業:一個印有蔬果圖像的紙箱,除了是容器,更是一件收著時間記憶的載體。他們以版畫、手寫字為家中種植的農產品製作紙箱,讓箱中裝著的甲仙金煌芒果與麻竹筍,通通成為創作的一部分,當繪製圖像的勞動與種植的勞動產生連結,圖像也就有了更多意義。
宮廟文化攝影+神祇服飾上的刺繡工藝 創造出實境中的奇幻視覺藝術
日常風景永遠是滋養創作生命的肥沃養分,2014年以《神遊之境》系列作品榮獲高雄獎的攝影藝術家邱國峻,以攝影結合新媒材,顛覆人們對攝影的既有定義。他以鮮活的廟會活動場景為基底,先捕抓各種陣頭活動中最動人的影像,再請專為神明繡製衣飾的繡莊老師傅,將他繪製的各種奇思怪想的故事草圖實際繡於作品上。在製作《神遊之境 03》時,他拍下一處被拆除的廟宇,幻想福祿壽三神祇遇怪手強拆寺廟,束手無策的意境。攝影紀錄下了他眼中的台灣社會,而華美的刺繡圖紋與老師傅的手藝,如「雲紋」、「蓮花」、「龍」等則象徵著長久以來,宗教文化中代代相傳人們向上蒼祈求吉祥如意,與對神獸、聖域的美好想像。
舞台服裝設計拆解符號圖像 在高雄街頭、凱旋市場裡挖掘「人」的故事
看似日復一日的尋常生活也能是最強大的靈感來源,《本事》在最後一個單元裡,帶回劇場專業,介紹新生代劇場服裝設計師謝宜彣的創作密碼與靈感基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舞台上短短一兩個小時如何演完一個人的一生?謝宜彣透過劇本設定,去解讀、揣摩角色的前世今生,用服裝設計、剪裁、圖樣配件去勾勒出她對角色的奇想與詮釋,讓演員「以衣入魂」。
謝宜彣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回溯起自己何時開始對於「人」產生興趣?正是小時候時常跟著爸爸逛當時還在十全路口的跳蚤市場,培養出對「人」的好奇與求知的勇氣,也成為了她往後解讀劇本、揣測角色的重要根基。長大後的她,依然熱愛騎著機車、周旋在高雄各處巷弄看人、看各種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在跳蚤市場裡尋寶,也在那裡觀察形形色色的攤販、街友,蒐集不同的人生故事。
「2022《本事》秋季號 」好評販售中!
了解更多:https://wenk.in/wwy00xu1p
文 | 黃阡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