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設計展,嘉義文創園區B、C棟展區「RE:嘉義 您有一則來自嘉義的新訊息」由周榮敬、蘇弘攜手策展,將「循環」的概念,貫穿展場動線、選材與內容命題。
一走進「RE:嘉義」展區,會先看到由王文心創作的整片植物林。植物安排回應以嘉義從阿里山到海邊的縱切面呈現,在展場範圍內,展現縱切面的高度生物豐富性,從前排開始,是粗壯的海邊植物,依序到最底部,則是海拔約1800m的植物。
這裡的植物,部分從林務局借出,展完後再歸還林務局,另一部分則是特別挑選,走進展間參觀後可以加入植物認養活動,希望在展覽後,這些植物都能回到嘉義和台灣各角落,繼續生生不息的循環下去。創作者王文心說:「因為人為介入,海岸林一直在消失,但海岸林以豐富性來說才是最多的,所以我們想把海岸林的意象帶回來,透過嘉義這個在山海間的城市,透過序列,從海岸強韌耐旱耐風耐鹽的植物,到高山的台灣櫸木放在這裡,讓大家可以直觀的感受植物和樹木在不同地域的狀況。」B、C棟外,以矩陣排列種植了400+植物,其中還包含台灣原生種與瀕絕植物,植物上都有名稱吊牌,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難得一見植物的細節。
入口的地面,則鋪滿台灣原生的土肉桂葉,一路走近展間,會伴隨著淡淡的植物與土肉桂的香氣。
「RE:嘉義 您有一則來自嘉義的新訊息展」以4大主題,回應「循環」的主題。
主題1|REborn 以自然喚醒城市的活力
一走進展間,歡迎大家踏進佈滿「稻穀」展區,從腳底的柔軟感受嘉義「稻穀鋪面,是為了呼應展館過去酒廠釀酒的歷史。」而稻穀也是土地很好養分,牆面上則說明嘉義如何用綠地作為移居的第一步,另方面,也可以看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回應,也意味著這個城市正與國際其他城市在做同樣的事。
主題2|REvive 以創意復甦城市的產業
策展團隊,利用場館既有、尺度很特別的管橋,與原本就在現場、與以及建築本體一樣是文資保護一部分的七個巨大釀酒桶,做了有趣的布展,從林業、牧業等選取嘉義產業代表,包括遠東機械、醫師公會、林聰明康陽輔具、承億集團與阮劇團等,以擬人化年紀方式依照他們成立的年份依序排列搭配集團代表物,讓大家看到他們如何用創意思考,在產業中屹立不搖。
主題3|RElease 重回自然釋放城市韌性
這裡由共感地景創作大型裝置「群山故道」以回收木板料,詮釋嘉義市是阿里山山腳下的城市,從這個以地理剖面為概念上的分佈,創作出象徵從阿里山山林到平原的裝置,並與現場藍色大機具產生自然的連結,靠近裝置,還可以仔細聆聽,在山林與平原間,由另一組藝術家,所收集嘉義各地聲音,有自然聲響、也有廟會的人文街道聲,靠近機具的位置,還會有捲麻繩等的傳統機械聲,「這些都是代表嘉義很珍貴的聲音,讓觀者不只用視覺,還可以透過聲音認識不一樣的嘉義。」
建築史學研究者蘇孟宗,也整理出嘉義綠地、空地、廟埕與市場,看嘉義人如何活用這些公共空間,將它做成有透視感的立體疊圖,具體把以前沒有被注意過的都市空間,提點出來被大家看見,提出「無用之地」對城市「有用」的辯證。
主題4|REuse 永續思考循環城市生命
探討循環城市時,不外乎會從建築、人、物件和貨物等方面切入,也有人力和空間的循環,而Reuse想把空間再利用、人力循環、物件循環講得更清楚。
這裡包含幾組不同的展間:
1. 東市有青:是一群對家鄉有熱情的年輕人,在百年東市場透過藝術及設計介入,讓攤商與空間更有活力,展覽在設計感展期間也連線展覽。
2. 圖紙上的起厝,則是整理嘉義建築師的作品。
3. 論壇空間,則是以即使時影像,播放由四位跟嘉義有不同關係連結的建築師空間創作者,以互動影像方式談論嘉義,觀展者可以坐在這裡其中,彷彿直接參與他們的對談聽他們說話或與他們進行隔空對話。
4. 循環製造的物件
搜集展示各種「材料」與「物」的循環,包括日常經典的帆布包,當展覽結束後,展間的回收帆布製包的也會交由日常經典製作成各式實用的帆布包;、另外還有蚵殼再生計畫、陶的纖維式等金典設計獎得主,可以看到各種有趣的材質再利用。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