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設計的未來,不單只有創作手法與風格轉變,設計師背景、商業模式、使用者輪廓、大環境趨勢等,都是環環相扣的關鍵面向。透過新媒體藝術家王宗欣的分享與La Vie編輯部資料彙整,從5大關鍵字思索未來可能!
關鍵字01|虛擬物件 NFT in Metaverse
元宇宙時代來臨,以往存在虛擬世界的物件,因為NFT在區塊鏈可溯及所有權,且為可移動的資產,在不同社群、遊戲、線上演唱會等不同宇宙,我們將以個人收藏的頭像與品項遊走其間。根據全球趨勢預測權威WGSN發布的2022年及以後的消費者行為和產品開發主要趨勢,「虛擬化身商機」(direct-to-avatar commerce)名列榜上。WGSN認為虛擬化身的時代已經開始,這些化身如真人般需要穿著打扮,因此品牌銷售與設計端,將開闢針對化身的全新服務。虛擬時尚、家具、房屋等,也都在此風潮下快速竄起。目前在NFT市場走紅的阿根廷藝術家Andrés Reisinger,即以3D繪圖軟體作為媒材,創作多款工業設計、雕塑等數位作品;最新發表的〈The Shipping〉家具系列NFT,拍賣上線10分鐘內,就創下超過45萬美元的交易額。
關鍵字02|Z世代 Generation Z
現今各方設計、展會、品牌行銷等都明確想攻占Z世代市場,常見手段不外乎加乘數位體驗,但王宗欣卻有不同觀察。他認為「數位轉型」對網路原生世代來講根本不存在,他的小孩一出生就有手機、平板,反而覺得卡帶是很新潮的東西。在Z世代的世界,習慣以一支手機完成所有事的便利,遇上卡帶等舊時物件的不便,恰好滿足了前所未有的儀式感。這也反映在現今年輕創作者常走復古風,或大玩「數位考古」,低解析像素、粗糙畫質等重新吸納至創作,成為數位浪潮下精緻修圖的反向趨勢。王宗欣認為,過去的設計常常著重在怎麼把實體體驗轉到數位,但如今有了一出生就接觸數位的Z世代,或可反向思考,怎麼把這群習慣虛擬的年輕人拉回現實。
關鍵字03|永續 Sustainable
隨著聯合國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以及近年全球疫情爆發,加速促使各界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也在最近的設計獎項與展覽被彰顯。2021年德國iF設計獎以「設計的創造力」(The CreatiFe Power of Design)為主題,強調作品永續與設計兼具,且永續不單顯現在使用環保材料,更要以設計概念或外型,讓大眾在消費或觀看此品項時,也能觸發其對環境議題的思辨。例如獲得金獎的「00:00」冰品包裝設計,從外觀形狀就明顯對應到冰川融化、森林大火和流行病毒3種不同的環境問題。2021年底,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亦以《浪費時代:設計能做什麼?》(Waste Age: What can design do?)為名開展,從產品、建築、包裝等設計品項中,以獲取、製造、浪費等不同面向,探討設計產業造成的浪費,並試圖從廢棄物中找到循環經濟的新路。
關鍵字04|生成式 Generative
生成式(Generative)的概念用在創作上,意指透過程式編碼運算,創造出隨機且獨一無二的作品。王宗欣認為它可以造成「體驗的轉化」,且藝術圈已有不少案例,例如彈完一首鋼琴,透過琴鍵裝置和電腦的連動,根據旋律立刻調配出一杯果汁;或是頭戴腦波機器,偵測個人腦波頻率變化,體驗結束後將得到一瓶香水。在這兩個案例中,感官體驗被轉化了,前者是聽覺變成味覺,後者是感覺變成嗅覺。他認為現今體驗設計一直在熱度上,但未來的體驗將不只是接收不同層面的感官,更可以因觀者介入,透過生成式技術,產生感官轉換的體驗,最終得出即時、個人化的專屬結果。
關鍵字05|多元 Diversity
「多元」過去多指多元的設計風格,這個趨勢今年依舊不減,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元的設計師背景」。很大的關鍵在於NFT,數位創作在設計與藝術市場,一直因無法計價而相對弱勢,但NFT一來給了數位原生作品直接轉換價值的新路,二來更讓非傳統藝術與設計專業的人進到創作市場。這個趨勢不單存在NFT市場,2021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評審委員長安次富隆也曾在媒體採訪時,提及近年設計師背景越趨多元,早期參賽者多畢業於藝術大學、美術大學,但近年從一般大學到經濟、電機、電子工程學系等都有。王宗欣觀察,不同於傳統藝術脈絡明確,數位作品的脈絡仍在持續建構中,在此階段願意投入、嘗試的創作者們,將有可能在混亂的狀態下找到明確的潮流甚至商業市場。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Reisinger Studio、the Design Museum、GOOD DESIGN AWARD
更多設計、建築、時尚、餐飲與旅遊趨勢分析都在 La Vie 2022/1月號《設計未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