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沈庭增哲學家般地遊走於抽象思考與建築理性專業,空間的感性語彙湧現於一磚一瓦。除了節制當下的資源,更釋放未來的居住想像,沈庭增以輕巧細膩又不著痕跡的5大建築關鍵字,陳述未來建築如何在亙古不變的經典準則下與人相容。
關鍵字 01|穿越 Crossover
沈庭增認為,當空間中新增了一座建築物,就必須成為一處通道,讓所有人事物能夠穿越、互動,而非將人放進形體如同一方盒子的封閉大盒之中。「穿越」是「阻礙」的反義詞,生活於建築之內勢必擁有實體界線,然而實體物質卻不應是框住生活經驗的限制,反而希望透過「穿越」的特性,能夠為人們創造全新感受,包含對於周遭環境的情感流動、生活方式的想像、與自然生態共存的意識。因此,龐大的建築不僅需要融入原有基地,更必須對環境產生正向的「擾動」,對生理與心理帶來無邊界、零阻礙的開放感受,開啟不同於以往的、豐富的連結與體驗。
關鍵字 02|節制 Control
第一眼看見這個關鍵字,千萬別誤會是將空間侷促化,在沈庭增的腦海中,壓縮與節制代表著所有「界線」。當土地與營建資源漸少時,未來將不再是無止境建設的年代,在已開發的環境下,壓縮與節制在建築領域變得十分重要。透過節制的基準點,建築才有可能透過雜糅有形的實體元素與無形的彈性及氛圍,帶動人們的生活方式、打開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壓縮」與「開放」看似矛盾的兩造,卻有著微妙的相關性,若反過來看,更能理解箇中意涵。沈庭增比喻,蓋一座房子如同建築師對世界施了一股力量,若以壓縮、節制的力量創造出超乎原有能量的建築生活,就體現了永續及開放的概念,反觀一棟無法帶動生活的建築,則是莫大的浪費。
關鍵字 03|內部空間體驗 Experience of Inner Space
當空間有了豐富的內部體驗,便可看出人們在其中的活動是否有更多可能。簡單舉例,像是室內是否與室外同樣具備多元性?此思考近似中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概念,就像是內部與外部的相關性。但沈庭增強調,建築的「內部」並非單純意指室內,亦是更深層的空間影響力,豐富的內部可透過多樣化的建築語彙創造,例如尺度的挑空或侷限、開窗的方式、天井、後院、陽台的設置,以此創造出居於其中也能感受到外部的構造,或是能感受安全感、被保護著的建築精神。良好的內部空間體驗,是關起門來也不感到窒息、門戶開放時也不感到赤裸,沈庭增建築師進一步解釋,或許可稱未來的內部空間體驗為「不再封閉的內部」。
關鍵字 04|包容力 Compatibility
堅硬的混凝土,也曾經擁有柔軟的特質。任何建築的規劃不僅會影響實體空間,也會對於人們的心理感受起了作用,無論是立下一根柱、築起一道牆或挑高天花板等等,建築設計所塑造的動線與區隔出的空間,或多或少皆對人們造成了影響。因此,如何使空間保有一定的使用彈性與「空間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是建築師肩負的責任。建築空間從不強制人們如何於其中活動,但卻擁有鼓勵、帶動某些生活樣態的潛力,沈庭增選擇以「包容力」來形容這股建築能量,表述建築對於生活多樣性的涵納及啟發。相較於住宅,公共空間的包容力更需要被留意,如何能不阻斷人們找尋自我空間、引導人們更開放地了解環境,是當前與未來皆十分重要的議題。
關鍵字 05|情感 Emotion
對許多建築師而言,築一幢房屋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觸發人的情感與思維。建築有著影響生活樣態的能力,無論是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甚是辦公室生活,皆為日常生活的樣貌。一棟建築的成功與否,得視人們是否因為這幢建物而產生深刻而簡單的情感,且必須為建築誕生後才應運而生的新情感。身處建築內部空間也好,僅止於行經外部也罷,沈庭增認為,建築不只是提供人們便捷的生活機能,更應給予「內心居所」的心靈體驗,這種心理抽象的依賴感受,可以體現為安心、平和、熱情、隱密、專注、歸屬等不同的內心形式,進而昇華為一種心靈依歸。
文|Diane Tang 攝影|Hufton + Crow、Kevin Mak
圖片提供|NBBJ、ACME、Behin Ha、OMA、好室設計
更多設計、建築、時尚、餐飲與旅遊趨勢分析都在 La Vie 2022/1月號《設計未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