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的午後,新竹的天空藍得沒有一片雲打擾。位於竹北靜巷中的一處白色陶瓷磚馬賽克建築,正進行著最終階段的修整,2月時這個乾淨而溫暖的基地即將完工。建築師沈庭增熟稔地帶領我們上下穿梭於他著手設計的獨棟住宅「目目裏山」,在近似素胚的建築裡,講解如何不著痕跡以建築設計語彙,賦予生活無限想像。
「這個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透過建築讓家庭的凝聚感出現。」住宅本有保護隱私的需求,但多數人容易為了隱私而將住家如城牆般圍住,他近期的建築設計反以位於建築中央、貫穿5層樓住宅的樓梯,帶動空間的穿透感與私密性,希望能瓦解公共空間的封閉,以樓梯介入空間,當人們隨著樓梯往上爬時,便如同爬山一般,發現空間內交錯的開放與私密性,進而帶給家庭生活多一點樂趣。
儘管我們難以意識到每天日子的不同,卻可以確定10年、20年前的生活與當前截然不同。因此,對於未來的建築趨勢,沈庭增認為,建築觸發生活的功能很重要,未來建築必須能與生活產生更緊密互動,「空間與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建築不能只作為一種表皮,未來建築的空間要觸發新的生活可能。」時而由建築打開生活,時而被生活影響而改變設計,除了樓梯,沈庭增近期的建築設計還融入了特殊的天井與後院露台,並在挑高的公共空間中,塑造不同於傳統透天住宅的樂趣。「我希望在建築內部,不僅個人層面能享有自己的空間,在集體層面亦有著能夠隨時參與、產生化學變化的契機。建築元素能醞釀住宅中的活動能量,如同推了生活一把,以不太干擾的方式,提供空間對人的某種程度的暗示,進而讓生活長出自己的模樣。」
建築作為人性空間的變與不變
人們需要遮風避雨或者與人交流的場所,建築與人的關係直至未來,或許在本質上都不會輕易改變。「所有建築都能成為可以推動生活的實體,就算生活不斷改變,但建築作為人性的空間是永遠不會變的。」兩年來的疫情,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得更多,人與建築的關係因此更加被突顯。沈庭增比喻疫情像是一場很長的暴風雨,限制了人與人外出交流的機會,人們長時間與建築物相處,所以對於其中事物的感知也變得更加敏銳,進而意識到許多事物的臨時性或應付性,因此對於家中的經營也變得更加深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使大家了解到生活本來就是件非常需要認真追求的事。」
除此之外,沈庭增也提及未來的建築空間會逐步包容個人特質,當社會鼓勵個人追尋自我表彰,建築也同樣成為觸動個人風格的開關;然而,保留個人特色之外,建築也將保有集體創造力。「面對萬事萬物,現代人都不再僅是『接受』狀態,建築的角色也不再是提供完整的空間解答,因此保留給個人創造的空間也非常重要。」沈庭增如此說道。
劃定界線後的無限延伸
在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執導的電影《偶然與想像》中,他複製出一個「封閉又開放」的世界,是近期讓沈庭增十分著迷的作品。「這部片的表現形式、故事非常日常,儘管片中的場景很限縮、人物很受限、對話與人性關係亦然,所有的種種卻又剛好撞在一個點上,他以極度限縮的世界,隱喻了一個十分寬廣的整體,引起了我內心的反思。」沈庭增解釋,也許是因為建築師的工作中有一部份與導演有相似之處,因而產生了共鳴。「對我來說建築設計和導演一樣,永遠須先劃定界線,才能在其中創造無限可能,《偶然與想像》所劃出的界線相當特別,卻有著無窮的張力和情感。」這個概念正是呼應了未來建築在土地與城市開發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外在條件裡,創造建築與環境的新關係,而沈庭增認為,這是對於未來很重要的深度思考。
沈庭增
沈庭增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作品常見以簡約又細膩的實體線條語彙,開創與回應人們對於空間的情感,以及塑造更多生活的可能性。2016年以北美館 X-site 計畫《浮光之間》入圍英國建築權威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新銳建築獎。作品包含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改造、竹北住宅「枝光院」、桃園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預計於2022年初完工住宅「目目裏山」。
文|Diane Tang 攝影|林祐任
圖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更多設計、建築、時尚、餐飲與旅遊趨勢分析都在 La Vie 2022/1月號《設計未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