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沈庭增談未來建築趨勢!在有限之下觸發生活無限可能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1

風和日麗的午後,新竹的天空藍得沒有一片雲打擾。位於竹北靜巷中的一處白色陶瓷磚馬賽克建築,正進行著最終階段的修整,2月時這個乾淨而溫暖的基地即將完工。建築師沈庭增熟稔地帶領我們上下穿梭於他著手設計的獨棟住宅「目目裏山」,在近似素胚的建築裡,講解如何不著痕跡以建築設計語彙,賦予生活無限想像。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4
建築師沈庭增著手設計的獨棟住宅「目目裏山」建案,以不著痕跡的建築設計語彙,賦予生活無限想像。

「這個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透過建築讓家庭的凝聚感出現。」住宅本有保護隱私的需求,但多數人容易為了隱私而將住家如城牆般圍住,他近期的建築設計反以位於建築中央、貫穿5層樓住宅的樓梯,帶動空間的穿透感與私密性,希望能瓦解公共空間的封閉,以樓梯介入空間,當人們隨著樓梯往上爬時,便如同爬山一般,發現空間內交錯的開放與私密性,進而帶給家庭生活多一點樂趣。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2
建築師沈庭增以樓梯介入空間,希望能瓦解公共空間的封閉性。

儘管我們難以意識到每天日子的不同,卻可以確定10年、20年前的生活與當前截然不同。因此,對於未來的建築趨勢,沈庭增認為,建築觸發生活的功能很重要,未來建築必須能與生活產生更緊密互動,「空間與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建築不能只作為一種表皮,未來建築的空間要觸發新的生活可能。」時而由建築打開生活,時而被生活影響而改變設計,除了樓梯,沈庭增近期的建築設計還融入了特殊的天井與後院露台,並在挑高的公共空間中,塑造不同於傳統透天住宅的樂趣。「我希望在建築內部,不僅個人層面能享有自己的空間,在集體層面亦有著能夠隨時參與、產生化學變化的契機。建築元素能醞釀住宅中的活動能量,如同推了生活一把,以不太干擾的方式,提供空間對人的某種程度的暗示,進而讓生活長出自己的模樣。」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6
建築師沈庭增。

建築作為人性空間的變與不變

人們需要遮風避雨或者與人交流的場所,建築與人的關係直至未來,或許在本質上都不會輕易改變。「所有建築都能成為可以推動生活的實體,就算生活不斷改變,但建築作為人性的空間是永遠不會變的。」兩年來的疫情,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得更多,人與建築的關係因此更加被突顯。沈庭增比喻疫情像是一場很長的暴風雨,限制了人與人外出交流的機會,人們長時間與建築物相處,所以對於其中事物的感知也變得更加敏銳,進而意識到許多事物的臨時性或應付性,因此對於家中的經營也變得更加深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使大家了解到生活本來就是件非常需要認真追求的事。」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7
人們需要遮風避雨或者與人交流的場所,建築與人的關係直至未來,或許在本質上都不會輕易改變的。

除此之外,沈庭增也提及未來的建築空間會逐步包容個人特質,當社會鼓勵個人追尋自我表彰,建築也同樣成為觸動個人風格的開關;然而,保留個人特色之外,建築也將保有集體創造力。「面對萬事萬物,現代人都不再僅是『接受』狀態,建築的角色也不再是提供完整的空間解答,因此保留給個人創造的空間也非常重要。」沈庭增如此說道。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3
沈庭增提及未來的建築空間會逐步包容個人特質,當社會鼓勵個人追尋自我表彰,建築也同樣成為觸動個人風格的開關。

劃定界線後的無限延伸

在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執導的電影《偶然與想像》中,他複製出一個「封閉又開放」的世界,是近期讓沈庭增十分著迷的作品。「這部片的表現形式、故事非常日常,儘管片中的場景很限縮、人物很受限、對話與人性關係亦然,所有的種種卻又剛好撞在一個點上,他以極度限縮的世界,隱喻了一個十分寬廣的整體,引起了我內心的反思。」沈庭增解釋,也許是因為建築師的工作中有一部份與導演有相似之處,因而產生了共鳴。「對我來說建築設計和導演一樣,永遠須先劃定界線,才能在其中創造無限可能,《偶然與想像》所劃出的界線相當特別,卻有著無窮的張力和情感。」這個概念正是呼應了未來建築在土地與城市開發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外在條件裡,創造建築與環境的新關係,而沈庭增認為,這是對於未來很重要的深度思考。

La Vie_建築師沈庭增_05
沈庭增設計的另一建案「枝光院」,同樣為室內空間感受豐富的建築作品。

沈庭增

沈庭增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作品常見以簡約又細膩的實體線條語彙,開創與回應人們對於空間的情感,以及塑造更多生活的可能性。2016年以北美館 X-site 計畫《浮光之間》入圍英國建築權威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新銳建築獎。作品包含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改造、竹北住宅「枝光院」、桃園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預計於2022年初完工住宅「目目裏山」。

文|Diane Tang 攝影|林祐任 

圖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更多設計、建築、時尚、餐飲與旅遊趨勢分析都在 La Vie 2022/1月號《設計未來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由已故傳奇設計師Zaha Hadid創立的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在全球各地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不斷超越人們對於建築的想像。這次,我們有幸採訪了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與她暢談在Zaha Hadid Architects中度過的二十五載職涯、如何巧妙讓建築融合當地文化語彙及地景,以及作為業界少數性別代表的經驗分享。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Sara Klomps。

入行超過25年,見證Zaha Hadid Architect茁壯成長

在Zaha Hadid Architect(簡稱ZHA)工作超過25年的Sara,見證ZHA從一個小工作室成長為如今擁有近500名員工的事務所。多年來,她參與過的專案不計其數,包含義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 Museum)、2012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目前正在建設中的伊拉克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Iraq),以及最新落成的香港商務大樓「The Henderson」等,她以高階領導者的身份帶領團隊完成各種開發項目,將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實行的設計提案實踐落地。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義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 Museum)。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2012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2012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

走遍世界各地,如何讓建築融入城市地景?

ZHA的作品遍佈全球各地,每個專案都必須針對當地背景、文化、功能需求以及技術來設計,才能讓建築無縫融入城市風景。Sara以即將在2024年秋季啟用的「The Henderson」舉例,指出在設計初期,團隊便注意到鄰近的香港公園和遮打花園,在這座繁忙的都市中,是十分重要且少見的一片綠意。為回應這片自然美景,「The Henderson」以含苞待放的洋紫荊為發想,模擬花苞的結構和層次,開啟與週遭環境的對話。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The Henderson」外型發想自含苞待放的洋紫荊。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The Henderson」模擬花苞的結構和層次,回應週遭的自然美景。

與大多數建築不同的是,「The Henderson」建築本身被架高,空下來的地面層延伸週遭綠意,種植樹木與花草,作為公共空間使用;曲面玻璃帷幕將室內與室外連成一線,打造現代都市與寧靜自然的獨特結合。除了地面層外,位於22樓的空中花園也提供豐富綠意和休閒空間,供企業租戶使用。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The Henderson」建築本身被架高,地面層延伸週遭綠意,作為公共空間使用。

視覺風格不同,不代表建築語彙不同

「The Henderson」的弧形設計,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幾何與流線的平衡,和該地區普遍方正的建築景觀形成對比,藉此展示香港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落成以來,許多民眾覺得「The Henderson」與外觀俐落的中銀大廈比鄰,顯得不協調而突兀,Sara反倒認為:「在建築語言的表達上,它們其實是相似的——因為它們都與城市中常見的典型建築有所區別。」正如Zaha Hadid曾說過:「構成整體美學的並非建築本身,而是建築之間的空間。」充分說明了Sara與團隊在設計時所追求的平衡與多元性。

“It's not the buildings, but the spaces between the buildings that make the composition.” —Zaha Hadid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義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 Museum)。

包容多元、海納創意能量,才能有所突破

對於有著如此豐富歷練的Sara,我們也很好奇,作為一名女性建築師,在至今仍是男性主導的產業裡,是什麼樣的感受?Sara形容,「作為女性,我們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困難——因為我們早已習慣這些困難,並視之為常態。」她表示自己「很幸運」,身處在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團隊,而Zaha Hadid本人在世時也十分鼓勵、認可每一位員工的貢獻。

Sara也透露,多元化的團隊和包容性的領導力,在建築領域中是非常寶貴的資產,因為不同的創意能量和思考方式,才能造就具有突破、創新力的作品;工作過程中總會有挑戰,但這些經歷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不要向他人的看法妥協」。

“ I believe we women do not see many of the hurdles we are being faced with because we are used to it and consider them to be normal.” —Sara Klomps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伊拉克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Iraq)。

後Zaha Hadid時代的ZHA團隊

待在建築產業的二十多年來,Sara也注意到社會不斷變化對於業界的影響:「無論是看事情的角度,還是業主的需求,都隨著世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作為建築師,我們的責任是保持自我成長,才能滿足、甚至超越人們對建築的期望。」在後Zaha Hadid時代,ZHA持續擁抱創新思想與技術,以培育下一代優秀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為己任、不斷超越自我為目標,致力藉由建築的力量,讓世界更接近理想的未來。

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作為女性,我們已將困難視為常態」
伊拉克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Iraq)。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建築師芦沢啓治談「誠實設計」!從藍瓶咖啡、設計旅店TRUNK(HOTEL)YOYOGI PARK到石卷工房,細節才是創造空間的關鍵

日本建築師芦沢啓治談「誠實設計」!從藍瓶咖啡、設計旅店TRUNK(HOTEL)YOYOGI PARK到石卷工房,細節才是創造空間的關鍵

疫情趨緩開啟了國境,日本設計旅宿在去年(2023)接連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話題新作!無論是小巧精緻、眺望代代木公園的新型態酒店TRUNK(HOTEL)YOYOGI PARK,或是俯視東京天際線的奢華酒店BELLUSTAR TOKYO,不約而同出自芦沢啓治之手。他攜手丹麥跨領域設計工作室Norm Architects,為空間添上「家」一般溫暖、不逐潮流的經典。時隔多年,這位主張「誠實設計」的日本建築師在短暫訪台之際,再次與La Vie分享多年來的設計實踐。

在台灣,芦沢啓治常為人所知的可能是Blue Bottle藍瓶咖啡的商業空間建築師,或創辦隨東日本大震災復興而生的DIY家具品牌「石卷工房」。事實上,他所涉足的設計領域遠超過於此。職歷鐵鋼製作所super robot實際參與商品製造過程、累積對材質的認識與興趣,他在2005年創設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更同時在家具、燈光照明等小尺度產品設計展現熱情。官方網站自介中寫道:納含在「空間」這個載體內,事務所都可以進行設計。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以周遭公園為靈感,採用木材為主要材料,營造出歡迎當地社區的親切氛圍。(攝影:Tomooki Kengaku)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以周遭公園為靈感,採用木材為主要材料,營造出歡迎當地社區的親切氛圍。(攝影:Tomooki Kengaku)

「比起建築體本身,將建築物包含在內的『場景』更加重要。」芦沢啓治用電影導演的視角類比,在設計中運用環境風景敘述故事背景,畫面中的某些物件細節亦會隱含情節的轉折,這些都是相互呼應而連貫的,無法拆解個別而成立。設計也是如此,建築外觀的表與室內的裏、家具的材質與照明的強弱,一一都回應著以使用者為出發點的敘事論述,因而他不是來回切換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的角色,而是以更為綜觀全貌的導演視角,想像最終的畫面逐一到位成形。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室內設計與軟裝大量採用淺色橡木材與淺色調天然材質,讓整體色調趨於一致。(攝影:Tomooki Kengaku)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室內設計與軟裝大量採用淺色橡木材與淺色調天然材質,讓整體色調趨於一致。(攝影:Tomooki Kengaku)

誠實設計者要是做正確決策的專家

因建築涉及的設計層面較多,有時不同領域各自關注的細節也會有所相斥,貫徹設計的核心思想就顯得無比重要,芦沢啓治提出的答案正是「誠實設計」(正直なデザイン/Honest Design),一種設計傳遞訊息的方式,或說是透過設計實踐的概念與想法,將設計與社會、環境議題相結合。

芦沢啓治認為設計應作為一個高度社會化的工具,經由誠實設計理念,所有的設計都可以一體完成,而正確設計會對社會有所裨益:「建築在完成的瞬間就成為『公共財產』,因為體積龐大,是誰也無法忽視的存在,也因此說建築是『為所有人而設計』,一點也不為過。」這也是他總是強調,比起創造炫目外型、媒體爭相報導的「設計」,建構一 個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安心而持續使用的空間,才是他的目標。

芦沢啓治和丹麥設計工作室Norm Architects合作設計下,如同扶手椅N-SC01,專為店內打造的家具成為Karimoku Case的第二個系列。(攝影:Tomooki Kengaku)
芦沢啓治和丹麥設計工作室Norm Architects合作設計下,如同扶手椅N-SC01,專為店內打造的家具成為Karimoku Case的第二個系列。(攝影:Tomooki Kengaku)

誠實設計聽起來似乎有些理想化,實際應用會是什麼樣子呢?芦沢啓治說,其實就是回歸到設計者本身,去考慮若是自己會購買與使用的物件設計為何,撇除個人喜好,進而思考真正能夠長久使用的設計。「對於設計師來說,弄清楚我們正在做的是否是正確的設計(對社會有益),誠實和正確之間是否有些微差異?反覆自問自答的過程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不這麼做,就很容易提出只是稍作外型修改的設計了。」

芦沢啓治為日本家具品牌Ariake有明設計的Kadai玻璃桌與Saga座椅。(攝影:Sebastian Stadler)
芦沢啓治為日本家具品牌Ariake有明設計的Kadai玻璃桌與Saga座椅。(攝影:Sebastian Stadler)

邀請人們進入流動的生活場景

舉日本橫濱的藍瓶咖啡港未來店(Minatomirai Cafe)為例,這是芦沢啓治與長期合作的丹麥Norm Architects,為日本老牌木家具製造商Karimoku所監製品牌「Karimoku Case」的第二個企畫,建築空間本體像是個透明的玻璃盒子,座落在一個平凡無奇的公園內、廣場上的活動也極少。

芦沢啓治從經營層面切入,在此基地條件下,光是將店內打造成為舒適的空間可能還不夠,「如果可能的話,我也想設計一下廣場。當廣場被設計得漂亮時,人們會更願意光臨這個區域。」在他的眼中,看見的不只是「設計一家咖啡館」,而是讓人們可以來到咖啡廳稍作休息或於此工作,再回到舒服公園的「生活場景」。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外觀。(攝影:Tomooki Kengaku)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外觀。(攝影:Tomooki Kengaku)

因此芦沢啓治客製化設計可堆疊的戶外家具,延續咖啡館內以圓形吧台為中心,創造出一種從室內擴散至戶外的景觀設計,並將環境因素考慮進室內家具的細節中,成為一整體的體驗。建築玻璃箱中的圓形長椅、桌子、椅子,再呼應到公園外的圓形長凳,無形中加強與店鋪空間更深層意義上的連結,歡迎來到此處的人們進入這場流動的生活電影。為了解決公園不屬於咖啡館的管轄範圍,工作人員每天早上都會在店外放置長凳,將它們融入現有的藝術品和行道樹環境,創造一個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的咖啡館空間。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外的圓形長凳。(攝影:Tomooki Kengaku)
藍瓶咖啡港未來店外的圓形長凳。(攝影:Tomooki Kengaku)

這確實使整體空間變得更富有在地特色的樂趣,也引發了內外空間的共振。同時,從設計者的角度出發,提出這樣的創意正是設計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這需要豐饒的想像力和對空間的深入理解。芦沢啓治認為誠實設計不是追求極簡乾淨,也不是追求華麗驚艷,「而是設計如何適時適地運用在問題的解決與創造之上,我們的工作就是理解空間可以實現什麼。設計師不僅僅是思考或定義物品的形狀,要在思想上有所作為,我們對於所建立的世界觀應該更全面地提出建議。」

2023年最新揭幕的Bellustar Tokyo搭配Norman Architects為日本品牌 Karimoku設計的訂製家具。(攝影:Jonas Bjerre-Poulsen)
2023年最新揭幕的Bellustar Tokyo搭配Norman Architects為日本品牌 Karimoku設計的訂製家具。(攝影:Jonas Bjerre-Poulsen)

細節中獲得靈感,不斷自問設計的意義

翻閱芦沢啓治網站與社群平台上的作品照,即便影像中無人,卻總能透過整體配置巧思感受到使用者存在的蹤跡。對於這發現,他的微笑爬上臉頰,解釋一般空間攝影經常會使用廣角鏡頭,運用樓梯跟窗戶的布局構圖帶來高大與寬闊之感,「但這並不是我看待空間的方式,我期望大家是將目光集中在細節之上,例如這張單椅坐下來是否舒適,咖啡邊桌上會放著什麼樣的書,我會把這些枝微末節安排適當,不需要過多解釋。」

Bellustar Tokyo空中酒吧一隅。(攝影:Jonas Bjerre-Poulsen)
Bellustar Tokyo空中酒吧一隅。(攝影:Jonas Bjerre-Poulsen)

芦沢啓治說,「我們常從非常小的細節中獲得靈感,通過累積這些小細節,從中創造出空間。就像美國建築師、家具設計師Charles Eames曾說過,細節才是創造空間的關鍵。」這些靈感並非突然湧現,而是以先前經驗累積為基礎上創造新的細節,設計者會針對各種狀況的應對深思熟慮,確保空間不會對使用者產生排拒或是不合。

TRUNK(HOTEL)YOYOGI PARK水洗混凝土的外觀與公園樹木、 酒店綠化完美融合,給人留下彷彿建築已存在很久的印象。(攝影:Tomooki Kengaku)
TRUNK(HOTEL)YOYOGI PARK水洗混凝土的外觀與公園樹木、 酒店綠化完美融合,給人留下彷彿建築已存在很久的印象。(攝影:Tomooki Kengaku)

家具除了是建構房屋空間的基本元素,更是為了居住者而生,而避免過分追求時尚和潮流正是Karimoku Case的理念,除了多間各具特色的藍瓶咖啡分店,2023年最新揭幕的Bellustar Tokyo於高空200 公尺之上打造遠離喧囂的旅居。而同年延續與Norm ArchitectsKarimoku的合作,另加上日本木家具品牌Ariake,共同設計東京市中心的TRUNKHOTELYOYOGI PARK,給予旅人療癒和刺激的空間,也與代代木公園活躍、時髦的風采融為一體。

2011年成立的石卷工房在311地震災後根植當地,2020年展開的計畫石卷Home Base則以咖啡廳、工作空間與民宿的複合功能姿態迎接訪客。TRUNK(HOTEL)YOYOGI PARK水洗混凝土的外觀與公園樹木、 酒店綠化完美融合,給人留下彷彿建築已存在很久的印象。(攝影:楠瀬友将)
2011年成立的石卷工房在311地震災後根植當地,2020年展開的計畫石卷Home Base則以咖啡廳、工作空間與民宿的複合功能姿態迎接訪客。TRUNK(HOTEL)YOYOGI PARK水洗混凝土的外觀與公園樹木、 酒店綠化完美融合,給人留下彷彿建築已存在很久的印象。(攝影:楠瀬友将)

而長年著重在地製造(Made Local)、深耕地方的石卷工房,也自2020年起推出旅店企畫「石卷Home Base」,在在展現家具的設計、角色與功能性如何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何以有用的方式為空間而存在、為人所理解,進而擴及到對於製作生產端耐久性、提升國產木材的使用率、減少資源浪費等等思考,是將設計與社會、環境議題相結合的實踐。「對製造和建築規劃做出堅定的承諾非常重要,但我們也必須認真考慮這是否有任何用處。」芦沢啓治最後說道,「誠實」不僅僅意味對自己誠實,還代表著嘗試設想建築和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並且每天自問、探索何謂「誠實設計」,而他會持續地進行下去。

(圖片提供:Keiji Ashizawa Design)
(圖片提供:Keiji Ashizawa Design)

芦沢啓治(Keiji Ashizawa)

1973年生於東京。2005年創立芦沢啓治建築設計事務所,擁有建築師、產品設計師、家具設計師等多重身分,小從家具,大至建築空間皆注入「誠實設計」理念,誠實面對素材特性加以設計。不僅廣泛應用於國內外設計合作中,亦積極於社會參與,如東日本大震災復興而生的「石卷工房」、期間限定GalleryDESIGN小石川」等,皆為超越領域界限、非制式的設計實踐。

企劃|吳哲夫 文|劉祥蝶

攝影|楠瀬友将、Jonas Bjerre-PoulsenSebastian StadlerTomooki Kengaku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