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軸帶重塑計畫」阿里山林鐵新Logo,於2021年9月率先公布,由囍樹設計王芝齡以「穿梭山林歷史,細賞窗中景致風光」為概念,化為全新視覺識別,更於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嘉義製材所「林鐵車廂特展」中,限量販售識別延伸商品,這裡由王芝齡親自剖析阿里山林鐵Logo設計,從概念構想、溝通共識,到最後完成讓大家滿意的Logo設計歷程:
這案子一開始是為林鐵處做對內溝通所使用的機關識別,以及鐵道周邊的指標系統再設計。由於指標系統要運用的場域是從市區一直到山上,環境不斷轉換,要發展出在不同環境都能融合得好的設計想法,這是蠻挑戰的地方。後來計劃統籌吳漢中提出新看法,加上了旅運服務的概念,也就是說,識別所產生的意象,除了對內溝通,也要能對外表達,傳遞阿里山林鐵在旅遊運輸方面的核心精神。這是很關鍵的轉折點,讓這個識別在作為旅運品牌的前提下,要延展的介面更廣,除了機關識別,還有指標系統,以及後續周邊商品的延伸。
最難的不是設計,而是溝通。試想「品牌的核心精神」論述如何讓大家產生共識?例如第一次logo提案V型弧度的誕生過程。我從設計的角度勾勒出logo的基本輪廓,V型比較挑空、尖銳一點,看起來很鮮明。但是機關感受到的不是整個造型的比例,而是「看起來很不穩定,沒有安全感。」所以後來我們發展出幾種不同弧度的V型,也探討了一些國外的案子,大家認定了V形是想要的元素;接著再調整視覺上的穩定性,最後才形成共識。
不同視角給出的回應,貌似挫折,但對設計者來說也是提醒,代表觀眾群會聯想到哪些層面、疑慮是什麼。有時候也能更深化原本的設計意涵,例如我原只以為紅色就是小火車的經典色,但古庭維老師分享,小火車原是為了林業存在,當林業不再活絡而轉為觀光之用,紅色就是那個時間點所開始使用的車身顏色。所以紅色背後是有故事的,象徵著林鐵從林業轉型到觀光產業,這段分享,無疑是讓設計的脈絡更為完整。也正因為歷經這麼完整的討論,後來林鐵處對這個識別很放心,相當認同這個設計。
王芝齡
設計師,囍樹品牌規劃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曾任生活設計雜誌《PPAPER》資深設計、包氏國際設計指導與創意總監。
圖片提供|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囍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