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山軸帶重塑計畫,預計2023年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全線通車,第一階段重整做為小火車入口的嘉義製材所,並邀請築點設計,肩負前導遊客中心的任務,在製材所動力室開啟「記憶・阿里山」特展,將阿里山豐沛的自然人文與歷史文化,以設計手法,讓大家能在短時間看完展後,對阿里山有更深的認識,展期從2021台灣設計展開始,一直延續到2022年12月31日,這裡將由築點設計負責人鍾秉宏,將特展的設計概念做更深入的解析:
這檔展覽有引言的作用,一方面是導覽之後的「阿里山林業暨鐵道博物館」計劃;另一方面,展覽所在的動力室,未來也會成為遊客中心,走出去不遠就是北門車站,旅客可以在搭上火車後,沿途印證展覽中的所見所聞。展覽雖以阿里山為名,但其實是想邀請大家以阿里山作為一個思考的支點,從阿里山的開發史輻射出世界上到處都在強烈開發自然資源的歷史時期;或是從紅檜來到阿里山的緣由,去回顧冰河時期的地球生態。展覽要談的空間不僅限於阿里山,時間也不只是百年來的阿里山開發史,而是從阿里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在知識面與感官面的鋪陳上,我希望能引導大家從時間,空間與聲音3個維度來認識阿里山,也就是從開發歷史,空間感(例如鐵道的U型路線),阿里山的聲響(例如雨滴、觀日出的歡呼聲、鄒族的吟唱、栗背林鴝的叫聲)等等,除了這3個維度,展覽空間的氣味,還有腳踏地毯的感覺,也意在模仿高山上的體感,透過這些層次,希望能更立體地呈現阿里山。
在敘事方面,陳義甚高的內涵在陳述上勢必要簡化,但又不想犧牲內容的深刻,也要顧及行文上的優美,而這一切都還要與專家學者來回確認,光是展覽文字,來回調整與修正就歷經了整整一年。這些多面向的安排,就是為了溝通阿里山的世界性,如此宏大的視角,我期待未來能讓世界知道,不過最先要溝通的,一定是國人,希望大家能感受到阿里山所蘊含的意義。
鍾秉宏
建築師、策展人,築點設計負責人。曾創辦台灣第一個建築線上雜誌《archicake daily》。
圖片提供|築點設計、林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