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軸帶重塑計畫,於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嘉義製材所大小間辦公室,由林鐵職人古庭維企劃的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他以職人精神與阿里山這條鐵道緊密連結,從入口八角隧道貫穿館內體驗,透過歷久彌新的視角,交織出阿里山森林之旅,這裡將由古庭維策展過程中,如何將鐵道迷的細膩心思,放進展間中讓更多人發現阿里山林鐵之美:
現在展覽的某個主流就是捨內容,追求fancy與好玩,近年若要在各博物館介紹稍微艱澀一點的內容都會很吃力,審查委員們通常認為太難了,民眾會沒興趣。但我認為該有的深度還是要有,好玩或美觀固然也重要,但不代表內容就該被忽略。所以這次的展覽,既沒有在群眾口味上做取捨,也沒為了設計感而捨棄真實性。我們以多元的方式,透過科普式的呈現,介紹百年來維繫林鐵運轉的零件與人們,扣合英文展名「Alishan on the Move」。
可以從日治時期所繪製的測量圖「路線縱斷面圖」看起,上面記載了很多橋樑和隧道的位置,我們指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點,例如獨立山的螺旋路線,這些數據是以鐵道工程的角度來看待阿里山。測量,是為了在崎嶇的山地鋪鐵路,但鋪好之後,鐵道依然很陡,火車該如何爬上去,還要載木材?於是進入了第2個重點:阿里山火車運行的機械原理。我們做了小動畫,來表現阿里山火車的機械原理;也搭配車輪的輪軸模型,讓大家直接測試,把輪軸放在軌道上滾下來試試看,形狀不對的車輪潐,轉彎時就會出軌或者卡住。
「職人工具展牆」所展示的零件,平常是在火車上或月台上大家不會注意的某個角落,也很難知道它如何操作。藉由這個機會,讓大家初步地認識,有各式各樣的人使用你想像不到的工具來參與、維持了小火車的運轉。除了動畫和圖示,資訊量也很大,閱讀桌上的立牌,就能讀到很多東西。不閱讀的人,透過標題和數字,也能得到很多新知,我相信會帶來一些基本的「擾動」,如果能讓大家感到「原來小火車裡外都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事」,帶走一些啟發,那我們就算達標了。
古庭維
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與推廣者,作家。現為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社長、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
圖片提供|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