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軸帶重塑計畫,以「嘉義製材所」為第一階段主要展區,並邀請預景設計周書賢,為車庫園區和製材所周邊做景觀改造,他提出「兩座森林的隱藏公式,將山上森林意象延伸到車庫園區,打造阿里山文化體驗新入口。」這裡將由周書賢親自解析周邊景觀改造、遺構保留以及用光將這裡打造成夜間公園的設計細節:
車庫園區和製材所之間,有條無名路將這兩地隔開,以前這一整片都是「第一製材所」,是木業文化的中心,如今卻像是「邊緣」,逛園區的遊客來到這裡就會往回走。車庫園區的景觀規劃,第一階段就是要縫合這兩地,讓邊緣的景觀形成新的中心。設計「文化景觀」並不是面對一張白紙,而是重新梳理這些富含底蘊的歷史故事與產業發展足跡,從林鐵處提供過去園區相關的raw material,我們設計的第一張草圖,就是根據歷史圖紙疊加後所透露的線索。
由於車庫園區的整體環境缺少綠意、過於空曠,考量園區未來是前往阿里山重要的文化入口,利用種植3萬株的原生植物,創造平地景觀森林,以綠意消弭邊緣性。動力室後方長年疏於整理,宛如祕密花園,同時可見第一製材所遺構的混凝土基座、結構柱跡。設計以遺構作為主題、植栽為點綴,清理地坪上的落葉及雜草,將樹木修枝,陽光與樹影灑落於土地上,使遺構顯現並創造與植栽生意盎然有趣的對話。夜間配合鐵道文化光環境的再造,呈現車庫園區夜間的蛻變。「水鶴」(Water Crane)以單根彎管的形式,提供蒸汽火車的水分補給,設計作為照明語彙,南北兩座高燈―光鶴(Light Crane),以水波紋照射於園區,表現給予希望的力量。
這個案子動工時是10月,已經很趕了。透過歷史資料,我們雖然知道基地下方有遺構,但資料上未顯示到底埋得多深,所以我們只用輕型機具與人工做淺層開挖。然而開挖兩週,挖到40公分深時,還是看到遺構了,於是按照程序,立刻停工,經過相關單位會勘後,我們隨即變更設計,將基地往上覆土60公分,使設計物不會接觸到遺構。以前在景觀設計上,基地的高低變化多是為了創造空間的層次,但這一次,高低變化是為了讓人們踩踏土地時不致於破壞歷史,又能與之產生連結。我以碎石鋪設步道,除了利於排水,也是為了每踩一步都會發出聲響,藉此想提醒大家,腳底下可是有故事的。
周書賢
景觀建築師,合寬建築預景設計合夥人與設計總監。AECOM時期曾以台中草悟道景觀設計獲得2012年香港景觀建築學會金質獎、2013年國際花園城市大賽(LivCom Awards)等肯定。
照明設計|一隱照明
圖片提供|預景設計
攝影|牧童攝影 羅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