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阿里山軸帶重塑計畫」的奮起湖車站周邊改造,於2021年11月30日完工,由景觀設計師吳書原以「最沒有設計」的減法設計,試圖跳脫以往從形式語彙上尋求靈感,取而代之的是展現三面環山、呈現自然天成之美的的奮起湖。
奮起湖車站周邊改造,一開始是由阿里山植物生態學家陳玉峯,與吳書原一起激盪,最後吳書原選擇把自然的溫潤質樸拉高,將外來的、 傲氣的、銳氣的植栽元素收到最低,以奮起湖為起點,推進「減量設計的原型」設計的理想,重新梳理並喚醒奮起湖居民,對阿里山天城之美的重視,從散漫的荒廢自然樣貌,轉變成被精心安排的荒野自然,保留最踏實與平衡的距離。以下是吳書原對這次設計的概念,讓大家更深入理解設計師規劃的初衷:
第一次到奮起湖車站現勘時,發現車站周邊有很多重複發包卻流於表面的設計,那時候我就主張,去掉那些設計物,畚箕狀的奮起湖就會重回眼前了,其實不需要再做什麼加上去,這想法也很快就獲得共識。提案時,我的構想是不再增加硬體設施或新的打卡點,但可以讓車站成為一個聚集許多阿里山特色植物的地景植物園,有點類似台中花博的概念,藉由採種、種植,以研究物種的習性,讓植物園具有教育功能。但審查委員之一的陳玉峯老師他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阿里山的泥土就能夠長出阿里山的植物,他說:「土地公是自然最好的設計師。」後來,奮起湖的環境證明了這個主張。鐵軌旁、碎石縫裡,長出了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那模樣不是我所能控制,卻更能融入這個場景,這其實更符合最初對這案子的期待,仔細算過日照與灌木、地被、草花、小喬木、中喬木之間的遞補關係後,就僅整理出大致的景觀框架,接下來當地會長成什麼樣子,我也很期待。
我們還做了環境整理與強化基礎設施,例如當地居民蠻習慣從山上引水,錯雜紛亂的管線沿著擋土牆,甚至跨越鐵道,分布在奮起湖周邊。在林鐵處花了相當多心力與居民溝通後,重拉管線,也盡量隱藏,讓管線顏色近似大地,也處理掉廢棄管線。又如步道系統,舊鋪面什麼材質都有,磁磚、混凝土、洗石子、碎石等大概10種,上面還做了很多花紋。清除這些後,我選擇最沒表情,也對土地最友善的碎石子做鋪面,把碎石膠結起來,避免滑動,又保有排水功能性。公部門尊重專業,協助實現減量設計,向當地人溝通這次的改造沒有新景點,而是整理環境。這並不容易,因為聽起來完全不吸引人。但我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範例,代表公部門在減量思維設計方法上的一個進步及重要里程碑。
吳書原
景觀建築師,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設計總監。曾以台中花博森林園區獲2019「IFLA世界景觀建築師協會」評審團榮譽獎、2019美國多年生植物學會景觀設計大獎。
圖片提供|太研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