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基隆不一樣了,有空間活化、藝術進駐,還有帶著悠閒氛圍的人文小店,為這座港口城市的忙,增添幾分慢的氣息,而2021年10月開幕的太平青鳥書店,又為基隆帶來一個欣賞城市的新視角。這次我們專訪設計這間書店的大尺建築+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旭原、黃惠美,請他們分享如何以設計串連書店和城市,並且賦予空間獨特的靈魂。
找出建築的場所精神
太平青鳥位於基隆地標旁,前身是已廢校的太平國小,在基隆市府推動地方創生計畫中,催生了這座書店的誕生。負責操刀空間設計的郭旭原、黃惠美,觀察到太平青鳥坐落在一座特別的城市裡,「基隆是座尺度親密的立體城市,以港口為中心,兩旁摺起的山城能清楚近距離互望,這也形成了基隆獨特的魅力。」黃惠美說道。
然而,書店位在山腰上,如何吸引人們上山,空間內容定義成為設計中的最大議題,「初期市政府各局處也提出了許多使用機能的想像。」郭旭原說,「例如讓藝術家駐村,或是提供服務弱勢團體的機構進駐等等。」最後,「開放性、公共性成為集體的共識。」黃惠美說道,「因緣際會之下,青鳥書店願意來承攬經營。除了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停留賞景的空間,書店也正好呼應延續原本太平國小有傳遞知識的重要精神。」
遊走基隆的新路徑
為了塑造空間的公共性,兩位建築師拆除原本太平國小的圍牆,重新創造一條遊走於基隆的新路徑。在這條路徑上有一個外掛的樓梯、一座可以遠眺的瞭望亭及一座十八米的空橋。「過去從虎仔山登山步道上山時,路線會被學校圍牆阻擋,於是我們把作為界線的圍牆打開,人們就能經過書店前的廣場,沿著新置入的木構造樓梯,繼續往後面的山林及更高的山頂走去。」這不只是兩位建築師賦予新空間的設計巧思,也是提供人們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新視角。
「人對穿越和登高其實都有個慾望。」郭旭原說,「而這個外掛樓梯及瞭望亭就是具體的宣示與召喚。」人們不僅能透過這個通道抵達瞭望台,在這裡可以回望整個城市,穿越通道走向山頂,完成屬於基隆的「探索」;而當外掛梯、瞭望台和空橋開始成為城市的「連接」,「也為基隆這座城市提供了過往的歷史回顧及未來更多樣及豐富的想像」郭旭原說。
郭旭原和黃惠美在設計中以「打開」的設計手法,為書店創造更多流動和開放的意象。像是在室內打掉一些牆面和樓板,保留校舍部分設計如窗戶、黑板和教室座位,讓空間在垂直、水平視覺上創造更寬闊的視野,也能連結室外的景觀。黃惠美說,「我覺得『打開』在這裡有物理和心理上的意涵,物理上我們讓牆、樓板打開,但心理上我們也讓整個場域打開,創造一條連接城市與山林、人工與自然的路徑。」
除了為基隆創造探索的新路徑,在外觀的設計上,兩位建築師決定捨棄原本太平國小外觀上的粉紅磚,改以白色、耐候性較佳的礦物漆作為主要色調。「以前在這裡可以看到港口有船進來,這些船都是白色的、有很多水平的窗,所以我們想讓建築在形式上跟船有所呼應。」郭旭原表示。
撫慰人心的建築
太平青鳥開幕一個多月,週末總是吸引著絡繹不絕得人潮,回頭看看這個空間的轉變,郭旭原、黃惠美皆認為它散發著活潑、自由的靈魂,同時又充滿跟城市對話的可能性。
如今設計完工後,對於這個空間在未來有什麼期待呢?黃惠美認為,書店是社區的觸媒,不定期的展覽、演講活動在這裡發生,可以讓更多人學習認識港灣歷史及海島文化。部分教室保留黑板及斑駁的色彩,則成為大家的七零年代集體記憶,而未有清楚定義的空間,又能讓山林綠意漫進來,迎接各種活動發生。「建築對我來講不只是一個硬體物件的表現,最終它還是要能撫慰人、供人使用,它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人本身。」黃惠美說道。
透過改造太平國小建築,郭旭原、黃惠美讓荒廢的空間再次恢復生命力,也讓更多人願意上山,用身體移動、空間體驗重新欣賞基隆這座城市,正如兩人對建築設計的堅持:「建築不只是單表一個物件,而是代表一個對場所的認同、關懐及想像。」
圖片提供|大尺建築+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