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特殊歷史背景的橘酒,在過去20 年瞬間捲土重來,不僅躋身自然酒之列,也另闢格局。你可以把它單純看作一種風潮,或跟著葡萄酒專家林裕森,透過那琥珀色的光澤細讀它的前世今生,並以它為出發點,在葡萄酒的世界中走出蹊徑。
不紅也不白,既古老又新潮,很難說究竟什麼原因造成橘酒再度竄紅。誰也料不到,幾千年前埋在高加索地下陶甕(Qvevri)的葡萄酒,竟會在歷史中沉睡許久後,以時髦姿態重新翻紅,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
看上去散發琥珀色澤、嚐來帶著香料氣味,橘酒的製成,是將白葡萄以釀造紅酒的方式,連皮帶籽浸泡從幾天到幾月不等。在發酵、氧化的過程中,有別於傳統(不帶皮浸泡)白葡萄酒的淡雅澄澈,橘酒不只顏色變深,也培養出單寧酸澀感,口感粗獷奔放,香氣帶著厚重水果味。有的人對這跳脫於傳統葡萄酒光譜的另類滋味蹙眉皺鼻、敬謝不敏,卻也有人感到世界被打開一扇窗,樂得四處探索。
帶皮浸泡發酵,貼近自然派作法
著有《葡萄酒全書》、《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弱滋味》等經典專書的葡萄酒達人林裕森,便是屬於後者了。他認為,因為背景相似,橘酒是可以放在自然派葡萄酒的路線之中。「自然派講的是復古,是在現代釀酒學開始之前的事。」六〇年代,法國波爾多興起了釀酒學,後來體制散布到各地區,成為我們現今熟知的葡萄酒主流樣貌。「其實這離我們才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但現代釀酒學的崛起,降低了釀酒技術的門檻,藉由全球化推廣出去,雖提昇葡萄酒的品質,卻也放棄了一些傳統價值,橘酒曾是其一。」林裕森說。
在白葡萄發酵前進行泡皮,有時甚至會泡到幾個月或一年之久,目的是在沒有添加物情況下,以自然方式讓香氣出來,這原理與自然派主張不干預、返樸歸真的原則相契合,而最後出來的顏色,也會因葡萄品種、浸皮長短等因素而產生不同變化。「橘酒的起源來自經典,走的卻是極端。它讓葡萄酒世界找回曾經消失的釀酒法,原來這些古法,竟可以在現代釀出很多精彩有趣的酒。」
林裕森說,過去大家很怕釀酒過程出現氧化,會造成香氣與顏色的變異,於是想盡辦法避免它發生,但橘酒的風味卻是氧化系的。「但如果你接受自然派,會知道釀酒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變因。自然派的發展提醒了大家,在工業化生產風潮下,是否抹滅了個別差異。」
義大利北部的橘酒復興先驅
葡萄酒風味逐漸邁向單一化,使得大家開始尋找起更「有個性」的酒,只是沒料到繞一大圈,最後會回源頭向老祖宗取經。1990年代後期,義大利Friuli酒區的釀酒師Joško Gravener用喬治亞來的陶甕,實驗性釀出一批橘酒,效果令他大感意外,就此推翻過往運用先進科技釀酒的核心思想,一心朝橘酒的世界奔去,就此成為橘酒先驅。他認為科技再怎麼進步,人的胃跟身體仍是跟幾千年前一樣,渴望最自然古法釀造酒的灌溉。
而另一位同樣來自義大利Friuli酒區的釀酒師Stanko Radikon,雖然使用的是斯拉夫式橡木發酵槽,也在橘酒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影響了很多後輩。雖然他們的做法一開始不被看好,但這股橘酒風逐漸吹拂到西班牙、澳洲、南非、美國等地,逐漸攻佔饕客的餐桌與胃。
橘酒不但有個性,且能發展出更多可能。林裕森打個有趣比方,釀酒就跟養小孩一樣,若養在無菌室裡,過度保護的結果,可能一走出去就熬不過細菌攻擊。而熬過氧化的葡萄酒,就像有了免疫力,沉澱後反而變得很乾淨。氧化不再是葡萄酒的致命傷,而是成了救命靈丹。
從台版橘酒實驗窺其未來
於是橘酒成為一種跳板,讓釀酒師們勇於放手去玩,從葡萄酒的制式裡解放出來。橘酒已經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發展出多樣性,也變得更好喝。就連林裕森也在2019年首度與威石東酒莊合作B&W釀酒計畫,取材自台灣的木杉與金香葡萄,用原生酵母嘗試釀造自然派氣泡橘酒,2020年再度聯手嘗試二氧化碳泡皮釀造橘酒。雖然產量不多,卻也大膽證明台灣品種也可以生出不一樣的味道。
台灣是否就能成為釀造橘酒的好地方?對此,林裕森打問號。那波爾多呢?很難說,因為那邊沒有人做。也許答案尚未明朗,但正是透過這些沒有設限的嘗試,可以重新定義不同的品種。「以前覺得夏多內(Chardonnay)很偉大,卻不是因為它的皮。現在橘酒因為泡皮、氧化的關係,也可能讓原本不甚精彩的葡萄變出新花樣,甚至切斷跟風土的連結。」有沒有可能因為橘酒崛起,讓葡萄酒世界的產區分類概念重新洗牌?
林裕森說,葡萄酒大約每10年是一個輪迴,貴腐甜酒曾經紅於一時,近來慢慢消失;現在以紅酒為大宗的波爾多,過去其實主打白酒,很多東西不是永遠不變。「即使現在不是自然派的人,也在玩橘酒,我覺得這也是好事,一旦試過就會有新想法,像是透過調配(Blending)增加香氣和質地,它不是非自然派不可。」
橘酒已經慢慢滲透到葡萄酒世界,「當影響力到一個強度,你不可能把頭埋在沙裡。為橘酒而橘酒固然是流行,但從內在的角度看,它已進入釀酒最根本的課題,讓以前覺得很難的,突然變得很簡單。」此話呼應到訪問最初,林裕森說現代釀酒學建立起來的審美觀,多少陷我們於某種牢籠,而橘酒重新逼大家反思,標準以外的東西其實也精彩,也更能讓人接近葡萄酒的靈魂與本質。
餐桌上的國民佐餐酒
「而我始終認為,葡萄酒最終極的角色,其實是『佐餐的飲料』,所以要在原本在品酒的思考上,加入飲料這件事。」所幸,兼具紅酒單寧結構與白酒清新乾澀口感,本身體質多樣的橘酒,搭上台灣人的食物也很上得了檯面。「台灣的日常食物很多樣,在這樣的環境下,橘酒在質地、香氣和配菜廣度上是高的,可以征服一些平常很難搭配的菜。」
林裕森舉例,好比我們一般吃握壽司會喝白酒,但配上有氣泡的橘酒也很搭。有的菜質地較平,需要多點個性、或香氣更細緻的飲料,這時可讓橘酒上場。舉凡燒烤、紅肉、海鮮、魚類、豬肉,甚至過去不知道怎麼搭的,橘酒多少都能擺平,失敗率不高,堪稱「國民佐餐酒」。也許,橘酒「該怎麼搭」的問題,可以回歸到「該怎麼釀」的根源上,正因為它創造更多可能的特性,我們也樂於大膽嘗試與實驗,不再被單一答案給限制。
林裕森推薦款
氣泡橘酒 奧地利 Fuchs und Hase, Pét Nat Reserve, 2015
「去年和威石東合作的B&W釀酒計畫,即是照此原形去思考發展。Pét Nat講究新鮮水果的特質,更接近葡萄本身,但又有比較多的熟成泡皮,讓酒更增內涵,簡單說是『中年感覺的氣泡酒』,非常深沉而耐喝,是這款酒比較奧妙的地方。」
二氧化碳泡皮橘酒 澳洲Lucy M., Wildman Blanc, 2020
「這本是很年輕的酒,因為做了二氧化碳泡皮,讓它的野性跑出來,香氣更奔放,野生酵母的氧化,讓它很有衝擊力。雖然喝來沒那麼細緻,卻是很有生命力的作品,也反映出釀酒師的個性與詮釋。」
陶甕培養橘酒 法國Domaine des Roches Neuves, Terres, 2018
「仿照古法的陶甕酒,比較接近橘酒原形,陶甕可提高它的氧化程度,讓酒產生質地上的改變。這款葡萄較酸,酒體不寬,但因釀酒師講究純粹性,透過氧化讓它香氣變細緻乾淨。與前款推薦酒的野性形成對比。」
文|李郁淳 圖片提供|OCCHIPINTI、RADIKON、GRAVNER、捷孚貿易有限公司、新生活葡萄酒、翰品酒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