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第31屆金曲獎和第12屆金音獎主視覺、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的平面設計師盧翊軒,設有工作室「見本生物」,創作領域包含裝幀設計、展會主視覺、企業識別,近年也與盧律銘合作《瀑布》、《消失的情人節》、《返校》等影視原聲帶。本文將透過專訪深入其創作背後的理念與故事:
盧翊軒的工作室座落信義區,以地域來說很主流,但房屋位在陽光照不進的窄巷最底,又是獨立於世的小眾基地,還把門前路燈貼滿怪奇貼紙,簡直是比門牌顯眼的標的。這條主流與小眾的界線,在他的設計裡也同樣相容又相斥地存在。
人物專訪的101種提問,「第一件作品是什麼?」絕對榜上有名,但盧翊軒給出的答案卻很有意思。「定義第一件作品還蠻有趣,有點像在問第一任女朋友是哪一個?有時候你覺得那只是puppy love,那不算啦,但搞不好對方覺得算。」他定義的第一件作品是樂團橙草的《烏鴉》,這自然不可能真的是第一件作品,但是他樂意、願意當作第一件的。
《烏鴉》完成於2015年4月,盧翊軒從台科大工業設計系畢業不到一年,因為大學時在live house打工,認識許多玩音樂的朋友,進而有設計需求找上門。「專輯做完後拿給何佳興老師看,印象中他看到就對專輯結構表示讚賞地說:這應該跟你念工業設計對立體的訓練有關。」那張專輯尺寸和一般專輯雷同,但僅使用4張黑卡和1張紙黏合而成,是當時專輯裝幀較少有的結構開發。這個第一件作品對外也起了定錨作用,由此得知他擅長用極簡滿足功能性,以及受工業設計背景影響的設計脈絡。
大學畢業製作是玻璃工藝,比起傳統工業設計系學生多數往科技業發展,他更喜歡和音樂圈朋友相處,就順勢走向平面設計。沒想到在2021年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設計,又碰回了玻璃工藝。他和春池玻璃、藝術家張家翎合作,呼應主題講述的「光」,以玻璃可穿透、可凍結光的特性打造獎盃。「獎座設計可以做得很特別,但我比較保守,先預設了總統和得獎者的樣子,同時思考使用者體驗:得獎者非常有機會是70、80歲的長輩,他們好不好拿?授獎時拍照起來會不會突兀?」在這樣的條件下,獎座就應該是典型好看的樣子,材質選擇不外乎玻璃、壓克力、翻銅等,再從中思考和主題契合的執行方式。
過去有點把自己放太大
考量使用者端的思維不意外,但倒沒想過他會形容自己保守。「我現在的設計漸漸趨近於保守中突破,以前則會先突破再說服客戶,某部分來說自己慢慢變成另一種設計師。」 2015、2016年工作室成立初期,他花大量時間看國外社群,發現韓國、歐美的設計師紛紛把主視覺做成動態海報,但台灣這塊較為少見。他便找了擅長動畫的學弟,在2017年於紐約舉辦的台灣音樂演出「Taiwanese Waves」首次嘗試動態海報。「那時候很瘋,連書封設計都做動態海報,很多人問:有必要嗎?那是我一廂情願多做的,當時覺得社群、媒體需求會越來越大,多做一個素材給客戶po文使用,如果獲得一些迴響和流量,也許之後動態海報可以變成一個額外的業務品項。」
2018年電影《小美》原聲帶又是另一種突破,電影裡有一幕是劉冠廷和饒星星在汽車旅館裡做愛,那間汽車旅館保持著俗氣過時的裝潢,赭紅色大理石帶有白色線條油花,「我猜想導演或美術對這個場景的想像,是不是有點肉慾?因為那塊大理石好像一塊生肉,加上男女演員趴在上面的感覺,我對那個畫面很深刻,就拿出來做視覺。」但電影裡的大理石款式已經很少進口,盧翊軒跑了好幾家工廠才找到餘料,最後以大理石製成近1公斤重的原聲帶。結果導演在通路購買時,10片就有8片是破的,因為大理石本身就有一些暗裂。「雖然設計是在產業後端,但要怎麼讓設計恰如其分,得花很多功夫。設計做完後宣傳怎麼推廣?限量版、平裝版要用什麼樣的比例分配到哪些平台?這都會影響設計應該長成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小美》那時候我有點把自己放得太大,這種設計現在已經不會再做了。」
不外顯的細節突破
2021年的《瀑布》原聲帶,就是他所說的保守。「這張專輯只有3個部件:光碟片、1張紙、2片壓克力,沒有哪個地方是沒有人做過的。」保守中的突破在於,每一個物件存在都有理由,沒有單純拿來黏合或做結構的功能性元素。封面藍底可見鷹架圖案,呼應電影裡主角居住的大廈正在施工,被藍色帆布和鷹架罩住,但鷹架的圖形其實是黏膠,用來黏合紙張和壓克力。一般的黏合方式不外乎在四邊黏一個框、中間再打一個叉,這個不美觀的圖案卻巧妙與鷹架結構相符,就讓膠的形狀變成設計圖案,從透明壓克力材質透出。
他最喜歡的設計獎是東京TDC(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 Annual Awards),2016年特別賞頒給葛西薰的海報作品〈Rimpa 400〉,琳派(Rimpa)是日本古老的造型藝術流派,葛西薰用這個技法畫了一堆花。一般人會覺得這不過是一些圓,甚至很像用小孩子在玩的圈圈板畫的,而且作品連文字都沒有,實在不符合對設計獎的想像。「這件作品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很多TDC得獎作品會讓大眾覺得『這有什麼好得獎?』但從設計師的角度,會讓我驚訝原來花還有這樣的畫法。」這才明白,他所謂的保守意指沒有外顯的特殊包裝或華麗技法,而突破則是在不外顯的細節中,微小到偏行內人才會注意到的變化。
而在設計案之外,盧翊軒的IG又是另一個世界,「我很努力在抗拒這個世界,平常都在做大家期待很美的東西,私底下在個人版面上,更想讓大家看到我品味的廣度,我的下限也可以很低。」他的IG滿滿迷因圖,還會自製迷因,把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P成《冰雪奇緣》的Elsa。最近在IG看到一個帳號為「hjr.digital」的插畫家,「他在用色、顏色的質感都讓你覺得很髒,但畫面又很乾淨,不是真的帶有髒汙的東西。我覺得他也是在玩下限,我很喜歡看怪、醜,但其實又是美的東西。」
由盧翊軒詮釋見本生物
有在關注設計圈的人,在認識盧翊軒之前,會先知道「見本生物」這4個字,那是他2015年成立工作室用的名字。「當初會有這個名字,我只是比較害羞,不想用本名跟作品綁在一起,後來開始被一些人注意到了,有點難調適這個過程。現在回想起來是某種叛逆,看什麼都不順眼,大家把設計師偶像化,那我偏要躲在見本生物的後面。但現在反而覺得本人該出來一點,當自己在平面設計有一些成績,很多人知道見本生物是盧翊軒的時候,我漸漸需要對作品負責。一些已經變成朋友的客戶,在提案的時候會說:我要你會po的那個。意思就是他希望是我滿意的,也是我願意負責的作品。」
這名字取得也實在有趣,每每認識新朋友,他都會被問及為什麼要叫見本生物,自己解釋起來總很扭捏。而他對見本生物的詮釋,也因應每個時期有所不同。最初意指「看見事物本質生出物件」,他覺得這就是設計的過程;後來有了英文名「Raw Matter」,指涉生的物質,希望記住自己未經烹煮的樣貌。2018年在做《天黑請閉眼》原聲帶,因採用摺紙結構而不斷打樣,覺得自己很像不斷生產樣品的工人,呼應見本在日文的字義「樣本」,於是有了現在選用的英文名字「Sample Animal」。他一直有個念頭,想以見本生物為題舉辦純創作展覽,由他來詮釋見本生物在不同時期的想像。其實現在更懂得在乎使用者與市場的他,正越漸看見設計師的職業本質而生出物件,也可以為見本生物再添一筆意義。
盧翊軒
平面設計師。創作領域包含裝幀設計、展會主視覺、企業識別等。合作對象有濁水溪公社、 9m88、滅火器、鄭宜農等,也與盧律銘合作《瀑布》、《消失的情人節》、《返校》等影視原聲帶。擔任第31屆金曲獎和第12屆金音獎主視覺、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設計。以《天黑請閉眼》原聲帶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盧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