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正式訪問前,與EMBERS主廚郭庭瑋(Wes)先通了電話。電話那頭Wes娓娓說起關於收藏的經歷,那是關於一張山羌毛皮的故事,一時間腦海中的畫面被他的話語帶走,彷彿與他隨著獵人踏入月黑的山林,聽見樹梢風吹草動,還有山羌奔過的緊張氣息。
如果到訪過EMBERS餐廳,見過大廳中Wes與建築設計師郭恩愷合作的那座搬入整棵曲木製成的吧台空間;或曾在EMBERS用餐,品嚐過他將台灣山海物產微縮在盤中的鮮味,或許見到Wes從餐廳冷藏庫裡搬出山羌毛皮、山羌頭骨、羊頭骨、各式植物果葉、米種時,會比較不那麼驚訝。與其說Wes的收藏品,是品項或物件,或許更可以說他收藏的,是與自然、土地曾經共時共感的證據。
廣義來說,這些藏品都和Wes的工作相關,可以算是食材。廚師收藏食材看似順理成章,但的確不是每位廚師都像Wes這樣抱持著從土地開始的信念。「我應該算是非典型的廚師。」EMBERS開幕甫一年多就獲得米其林餐盤推薦,Wes直白談起自己的出身路徑,「我是餐飲系科班,技術上可以,但一直有點不明就裡。」從夜市擺炸物攤車、開日式食堂,生意大好卻讓他迷惑自己到底為何而忙?於是他開始向自己提問「我在做什麼?」收掉日式食堂、轉而開設好福食研室,一頭栽入研究農業和土地的世界裡。從單純在市場買客人慣吃的食材到因緣際會在2016年展開「銀珠香米助耕計劃」,當他跋涉來到南投瑞岩部落─台灣泰雅族的發源地,對台灣食材與土地的陌生,讓他震撼、也為他開啟了不曾認識過的台灣。「在那之前我不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Wes指著桌上封存穩當的真空包說:「這就是銀珠香米,因為這個募資案,驅使我開始探索食材,也從那時開始走進部落。」
從山野帶回的見證
離開城市踏入田野,來到原住民部落,Wes也和熟識的年輕獵人一起並肩進山。「我跟22歲的布農族獵人凌晨3點走在漆黑林徑。」Wes邊撫摸著檯面上一塊棕色短毛皮,彷彿眼前播映著畫面悠悠說著,「呼吸著帶有濕氣夜露的空氣,腳下踩過草葉窸窸窣窣作響,我的頭燈在暗夜裡對上那隻公山羌的眼睛,山羌在遠處心生警戒地移動著,接著是獵槍『碰!』的一聲。」對於原住民來說,捕獲的山羌通常就是烤毛煮湯,並不珍稀的皮毛直接在取肉前就被處理掉。但在Wes眼中,留存山羌皮毛無關珍稀與否,「而是獲得故事的保有和見證,我會記得那棵牠倒下的樹、辨識得出牠毛皮上的傷痕。」因為想記得這一切,Wes從部落帶回那塊毛皮,他堅持從剝皮開始親手處理,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細細地乾燥處理成標本。
關於山羌還有段小故事,當時領他上山的年輕布農族獵人其實是個大學生,對於自身原住民身分與傳統有著迷惘與探究的好奇,「他問我說:『在當代,原住民上山獵食動物的行為,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這個問題激發了Wes身為廚師的研究魂,於是,他放下用既有認知、以腦袋做菜的模式,站在廚台前,面對從山上一路帶回的山羌肉,「我用刀沿著肌理慢慢剖開,來到山羌後腿腺體部分時,聞到一股屬於公山羌的煙燻氣味,而母山羌則是偏青草氣息,氣息刺激著嗅覺,霎時間靈感和風味靈光乍現,我將兩隻山羌做成8款料理,像料理包一樣宅配給那位布農族弟弟。我透過做料理來辨識自己,所以也想用這樣的方式做給別人。」
收藏建立起的資料庫
在Wes的收藏裡,還有一件以金錢價值而言稱不上高貴,但極具意義的品項──一顆肉羊頭骨。「買台灣本產羊肉通常都要買下一整頭全羊,不像是國外進口肉羊可以指定哪個部位的肉片之類。因為台灣肉羊產量太少,必須認購一整頭羊,農場才會願意賣。」而Wes手中的這一顆肉羊頭骨,則是EMBERS開幕時購入的第一隻全羊,帶著尊重食材的精神,運用全羊各部位製作出多樣化的料理;同樣地,Wes自己切分全羊,並且細細地處理頭骨部分,就是為了記得這個時刻。
我們望向桌上的植葉和一包包真空包裹妥當的穀種,Wes熟悉地逐一唱名介紹,龍腦香、鴨腱藤種子、月子小米、油芒、台中65號酒米等,都是他收藏的一部分,整齊排開簡直像種籽標本圖書館。說是圖書館,但其實對Wes來說,或許稱作是「影像資料庫」更貼切一點,「每個收藏都像是一個速記的小提醒,當我看見它時就能立刻勾起當時的經歷和回憶,腦海中會被這些藏品召喚出身體的經驗和記憶的畫面。」
時態推進中,邁向未來的新
而以藏品建立起的資料庫只能是回顧過去的座標嗎?Wes並不這麼想,當我們還以為這些只是他的念舊小物時,他滔滔開啟另一個話匣子,「有些人會說,為什麼當廚師要走進田野和研究?答案有點任性,因為我不甘願只是這樣。」話鋒一轉,Wes拋了個問題,「你知道做菜最大的敵人是誰嗎?」頓了一頓看我們未接話,「是時間。我想要透過研究食材去尋找所謂台灣的風味,而研究和走入田野都需要時間累積,也需要對過去與現在有足夠的了解。料理對我來說─就是照料和理解。花時間去到每一個食材現場,親身眼見和經歷這件事,給我了自信。最近我也在閱讀一些關於『邊緣研究』的書,嘗試從『混血』的角度去認識這片土地的飲食和風味脈絡。」
這樣說起來,也難怪Wes對於收藏之中一些正在實驗研發的米種特別關注,他指著身旁花蓮農改場培育中的燉飯用測試米,「這個米種每一代都在變化中,就是我特別希望擁有的。它們代表著一個動態時間的推進,不是停在過去的舊,而是一個有可能邁向未來的新。」訪問告一段落,我們邊斷斷續續地聊著,攝影師藉著EMBERS一側的玻璃牆面透進的光線捕捉影像,初春季節裡日頭緩步移動,即使在城市裡也能感覺到自然時態的運行。想起剛剛Wes說到和時間的競逐,當探索和累積具足,天光經過,一期一會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郭庭瑋(Wes)
EMBERS 創辦人兼主廚。曾創辦好福食研所,EMBERS於2021年名列米其林餐盤推薦。號稱食材獵人,致力於探索台灣各地物產,透過料理詮釋島嶼內不分族群的文化樣貌。
文|方敘潔 攝影|林祐任
想一窺更多不可思議的收藏?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2/3月號《任性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