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是大自然的絕妙美作,深埋地底、承受高溫與高壓,捱過極端環境數億年後,方有各具獨特紋理的剔透晶體誕生;而寶石本身的珍稀性加上行銷手法的催化、大眾影劇的推波,讓鑽石成為恆久愛情的象徵、女人最好的朋友。隨著科技漸趨發達,專家們開發出打造合成鑽石的方法,無需億年等待、在實驗室便能生成,降低消費者入手鑽石的門檻,也為市場開創出新型態需求。近年,市場上更出現主打「負碳鑽石」的珠寶品牌Aether,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原料生成美鑽,盼能提供人們具永續價值的珠寶選擇。
淺談合成鑽石
過去,珠寶界獨厚天然鑽石,但自20世紀上葉以來,科學家研發出各式合成鑽石,近年諸多精品珠寶品牌如Pandora、Swarovski等,也因人道、環境、業務上的考量,相繼開拓人造鑽石領域。合成鑽石根據生成方式主要可分為兩種:「HPHT鑽石」模擬天然鑽石生成條件,以高壓高溫使熔碳在種子上生長出更多鑽石;「CVD鑽石」則是將天然鑽石種子置於真空環境後加熱,並注入甲烷和氫氣,利用微波方式釋放甲烷中的碳原子,慢慢淬鍊出鑽石裸礦。HPHT鑽石發展初期因成品品質相對粗糙,多用於工業領域,但在技術隨時代優化更新後,其與CVD製法都能製成品質良好的合成鑽石。
Aether怎麼做?
Aether主打「以空氣製成的鑽石」,那這些合成鑽石究竟如何製成?Aether先是用機器蒐集空氣,並用特製過濾系統篩出其中的二氧化碳;再來,二氧化碳會被合成為可用的烴原料,為生長鑽石提供良好條件;接著,烴會被送進由可持續能源驅動的專用化學氣相沉積反應器(也就是CVD),經過3至4週,原鑽晶體就會生成,並交由珠寶工匠切割、拋光與潤色,完成最後一道工序。Aether指出,目前合成鑽石的碳原料,多源自經石油鑽探與壓裂而來的化石燃料,而Aether則是第一個使用非地質原料製鑽的企業。
這套製程中,可節省開採鑽石所需的大量淡水水源、能耗約為一半,且據Aether相稱,因原料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相較於開採每克拉鑽石所產生的143磅碳排,自家技術不但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甚至有減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至於完整製程所產生的碳排與製作鑽石採集的二氧化碳經計算後,數據結果究竟如何,仍有待觀望,但Aether的確為未來鑽石打開了新方向。
天然鑽石才是「真鑽石」?
在合成鑽石崛起之初,許多人會因本質非天然、價格相對低,而認為其為「假鑽」,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於2018年修訂相關市場規則,將「天然」一詞從鑽石定義中移除,並規定企業不可在商業行為中,以「合成」一詞製造對手的商品並非真鑽的印象,此舉正說明無論是天然或合成鑽石,其實都是「真鑽石」。事實上,兩者的物理、化學、光學特性幾乎相同,且靠肉眼難以分辨,加上寶石權威GIA也有為合成鑽石提供專屬的鑑定報告書,若撇除生成方式的不同,要判斷鑽石品質優劣,還是以4C(切工、淨度、顏色和克拉重量)來看相對可靠。
至於常錯背「假鑽石」罵名的鋯石,與合成鑽石相比又有何不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有極大差別,鋯石本身是種天然礦石,卻因外型與鑽石相似,而時常被作為其替代品甚至是仿冒品,若撇除因商業手段而被錯加的「罪名」,鋯石本身仍是具觀賞價值的美麗珠寶;而合成鑽石則非天然生成,且是被認證的「真鑽石」,與鋯石比對過後,無論是出身和應用都相去甚遠。
Aether對未來的展望
2006年電影《血鑽石》以獅子山內戰為背景,描摹戰區開採鑽石的相關情節,雖上映後引發不少質疑,反方認為其劇情設定過度渲染且過時,但也著實打開觀眾看待鑽石的不同視角,原來珍稀美鑽背後不只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目光拉回2022年,根據Aether表示,目前在美國銷售的開採鑽石,仍有至少60%左右的產量與軍政府和政局腐敗存在連結,而Aether期盼品牌所開發的合成鑽石技術,不僅能為永續珠寶打開新的可能,也能對此現況做出強而有力的回應與反思。
資料、圖片|A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