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 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

走訪「 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以啤酒籃、漁網打造山海意象來場永續的運動派對

在世大運、奧運等國際運動賽事推波助瀾下,近年來台灣運動風潮興起,人們不只愈玩愈多元,也愈玩愈講究,更讓運動不只是肉身與意志的鍛鍊,更是生活風格的展現。如果想一窺台灣的運動風景,不妨到「 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走一遭,在這場以零廢棄為準則的運動派對中,看見台灣的美麗山海,以及在山裡、海上,釋放渾身能量的運動人!

0317_DSC00642

運動達人齊聚,來場非典型運動趴踢!

若以一句話形容「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那麼「台灣運動社群的微縮風景」或許會是個貼切的描摹。之所以能如此大膽地宣告,正是因為在新北市體育處,以及動能策略執行長楊義雄、無有設計創意總監張智舜、++工作室主理人蘇弘三位策展人規劃下,原為萬金石馬拉松跑者領取物資袋時的附設展覽「萬金石馬拉松博覽會」,今年特別突破商展窠臼,邀請滑板教父王天麟(Sky)、「浪齡」高達30年的衝浪客阿西等台灣運動達人、專業運動品牌齊聚一堂,為熱愛運動的人們策劃一場非典型的運動派對!

0317_DSC00411

0317_DSC00579

「過去台灣會在某段時間內,特別流行一種運動,現在運動種類卻越來越多,人們從事運動時,也比較不會一窩蜂。」楊義雄說道。張智舜也補充,近年來台灣運動發展不只多元,更逐漸走向「精緻」與「分眾」,光是露營,便分成親子露營、老派露營等各種形式。「我們也想將這樣的精神融入在展覽中,因此這次特別邀請各領域達人,並邀請DJ播放這些達人們運動時習慣聽的音樂、搭配燈光設計,讓這次展覽像是一場真正的派對。」

0317_DSC00504

0317_DSC00640

0317_DSC00728

秉持零廢棄使命,以啤酒籃、廢棄漁網打造山海意象

然而,「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的「非典型」不只在於派對形式,其空間設計更是獨具巧思——走進「GO派-新北運動城市派對」展場中,放眼望去盡是色彩鮮黃、彷彿大型樂高積木的台啤啤酒籃。根據負責展場設計的張智舜與蘇弘表示,展覽現場總共用了6400只台啤啤酒籃,「光是貨運便載了30趟!」張智舜笑道。

0317_DSC00721

0317_DSC00712

原來,經常從事展覽空間規劃的張智舜與蘇弘,有感於展覽建材往往在活動結束後瞬間報銷,這次特別以「零廢棄」為目標,希望打造一場秉持永續精神的運動派對。為此,他們以台啤啤酒籃堆疊成近兩樓高的山景、DJ台、市集及展覽攤位,並以木棧板、廢棄漁網與可回收布料排列出藍色大海與沙灘,呼應新北市的山海意象。同樣以台啤啤酒籃打造而成的「島嶼」則是作為運動達人、體育主播分享經驗的場地。

0317_DSC00489

當過期獎牌變身光燦隧道,喚起跑者的馬拉松記憶

而在山、海、島的微縮風景之外,對於萬金石馬拉松跑者而言,最觸動記憶的場域,莫過於以萬金石馬拉松回收獎牌打造而成,閃耀著金、銀獎牌色澤的美麗「隧道」。原來,每年萬金石馬拉松跑者迎向終點前,一定會通過漫長幽暗,彷彿看不見盡頭的萬里隧道。「當跑者經過萬里隧道時,心中總是想著,跑過這一段後,就可以達到終點,奪得獎牌了。所以我們特地將疫情下被迫停辦而報廢的『過期獎牌』打造成獎牌隧道,相信前來領取萬金石馬拉松物資的跑者們,經過這一段時,記憶想必會浮上腦海中。」楊義雄說道。

0316_DSC00206


然而,無論你是萬金石馬拉松的跑者與否,這場零廢棄的運動派對,都將是一場讓靈感與運動魂同步燃燒的盛宴。歡迎所有關心環境永續、熱愛運動的人們到此,釋放自己對於永續的無盡好奇,和那總是不安於室的運動魂!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無有設計

「微型藝術博物館」展將登陸台北華山!集結全球20位藝術家、超過160件作品

「微型藝術博物館」展將登陸台北華山!集結全球20位藝術家、超過160件作品

風靡巴黎、紐約、布魯塞爾與米蘭,《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Small Is Beautiful:The Miniature Art Museum)2025 首度登陸亞洲,於1月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展出,邀集全球超過 20 位微型藝術家,集結超過 160 件作品、50 件藝術微噴,帶觀眾走進一場超現實的奇幻旅程。

「微型藝術博物館」首度登陸亞洲

微型藝術 (Miniature art) 不僅只是「小」而已,在不同藝術家的創意巧思下,透過物體本身或情境,發展重塑出截然不同的意涵與風格。此次展覽規劃了「迷你就是美」、「奇幻烏托邦」、「小藝術大思維」、「重塑真實」與「超越極限」5大主題,有輕鬆詼諧的趣味惡搞,也網羅了對當代社會中環保、暴力、消費主義等議題的反思,透過繪畫、攝影、雕塑、編織等創作手法,建構起一個風格多元而千變萬化的異次元宇宙。

「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展將於2025/1/10至2025/4/6登場。(圖片提供:KKLIVE  )
「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展將於2025/1/10至2025/4/6登場。(圖片提供:KKLIVE)
過去展場照(圖片提供:KKLIVE)
過去展場照(圖片提供:KKLIVE)

日常物件化為微型奇趣作品

包羅萬象的創作媒材,也是《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最引人入勝的焦點之一,將日常生活中的甜甜圈、西瓜、壽司、鉛筆、紙鈔,甚至廢棄紙箱、荒野隨地散落的枯枝等,都在經過藝術家異於常人的腦波處理後,變形幻化為幽默詼諧而怪誕奇趣的作品,甚至藉此轉譯大眾娛樂或經典藝術,讓觀眾在展場中也能驚喜巧遇蝙蝠俠、披頭四樂團 (The Beatles)、索爾的「雷神之鎚」、電影《追殺比爾》(Kill Bill),甚至梵谷 (Vincent Van Gogh)、達利 (Salvador Dalí) 與馬奈 (Édouard Manet) 等大師名畫。

Minimiam《slice》(圖片提供:KKLIVE)
Minimiam《slice》(圖片提供:KKLIVE)
Minimiam《sushi race》(圖片提供:KKLIVE)
Minimiam《sushi race》(圖片提供:KKLIVE)
Samsofy《Kill the bill》(電影《追殺比爾》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Samsofy《Kill the bill》(電影《追殺比爾》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Ana Sofia Casaverde《La noche estrellada》(梵谷《星夜》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Ana Sofia Casaverde《La noche estrellada》(梵谷《星夜》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Gaspard Mitz《A Well Deserved Break》(達利《記憶的堅持》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Gaspard Mitz《A Well Deserved Break》(達利《記憶的堅持》致敬作品)(圖片提供:KKLIVE)

影子藝術家Vincent Bal將訪台

除此之外,獨樹一幟的比利時影子藝術家 Vincent Bal,除了設立《影子工作坊》讓觀眾探索影子創作的魔幻趣味外,更將於展覽期間驚喜訪台;而擅長將作品融入生活日常場景與社會議題結合英國鬼才藝術家 Slinkachu,亦特別為台北站設計了「尋寶遊戲」,將5件令人莞爾的趣味創作,隱藏在展場神秘的角落,靜靜等待被發掘,挑戰觀眾的觀察力與眼力。

Slinkachu《The Last Resort》(圖片提供:KKLIVE)
Slinkachu《The Last Resort》(圖片提供:KKLIVE)
Vincent Bal《Concerto for Piano Peeler》(圖片提供:KKLIVE)
Vincent Bal《Concerto for Piano Peeler》(圖片提供:KKLIVE)

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
Small Is Beautiful:The Miniature Art Museum

▸ 展覽日期 ▸ 2025/1/10 (五) - 2025/4/6 (日) [ 僅除夕休館 ]
▸ 開放時間 ▸ 10:00 - 18:00
▸ 展覽地點 ▸ 華山文創園區 紅磚六合院西 1 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購票連結請點此

資料提供|KKLIVE、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探索街頭攝影創作思維與街景的內外交界!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呈現3 種街頭攝影的詮釋思考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主視覺

 攝影是一場不斷穿梭於內外的旅程,既是對外在人事物的觀察,也反應創作者內心思考的探索過程。以街頭攝影為核心出發的《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集結陳尚平、李威辰、Emily Hsieh 等三位台灣當代影像的作品,以多樣的創作手法探討街頭攝影的轉化歷程,由傳統方式拍攝至AI共創,直到室內情境的物化詮釋,更展現內外交界的思考。12/6(五)至12/15(日)於鬧空間 NOW space、鬧房間 NOW room 展出!

內外交錯與穿梭的街頭攝影旅程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探究街頭攝影的本質,聚焦攝影師與觀者在內外之間的交融過程,主視覺以「隧道」為隱喻,不只象徵著鏡頭的通道,更表達由外在景物通往內在意識的過渡,因為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旅程,始終體現於攝影師與觀者的思考行為之中。簡言之,街頭攝影應非僅是將外在現實捕捉入鏡,而是拍攝者經由篩選和內化的創作過程,將街景透過內在理解後,經由影像輸出為藝術語言;觀者凝視作品時,也猶如進入影像構成的隧道,交揉個人經驗與情感,最終轉化為近身思索與回應。從外部街景,到攝影師的內在視角,再到觀者接收後之意識游移,可說是一個內外穿梭、交互反饋的多重轉換歷程。《IN & OUT 內外之間》便呈現了三位影像藝術家對此歷程的各自辯證。

兩層樓共計逾 50 幅作品,帶來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創作,首先以傳統街頭攝影的形式,細膩觀察街頭外部環境,進而跨度至以街頭攝影實驗創作 AI 生成藝術,嘗試擴增內外跨界之間的維度,最後則進入室內情境,探究拍與被拍的物化歷程與主從哲學。亦以展覽動線規劃、子主題策展與別出心裁的作品演繹形式,一步步引領觀者游移於內外邊界之間,嘗試置身交會、過渡與對話的可能。

三大子題翻玩街頭攝影的創作形式 陳尚平《內外同框》

位於 3 樓鬧空間展出動線開端的是街頭攝影家陳尚平的作品,其創作方式最接近於傳統意義的街拍。陳尚平長期在台北街頭進行拍攝,並從事都市觀察,著有攝影書《我在台北放框框》等,也於新活水網站撰寫「毛邊意識」專欄。本次帶來超過 20張作品,以《內外同框》為題,從中可見對台灣都市環境的細膩觀察與其自身狀態的交織融合。

《IN & OUT 內外之間》
陳尚平《浮沫》。魚池表面薄薄的一層水沫,卻主導了我們的視覺。人們所眼見為憑的世界,往往亦只是景象內外間的那層浮沫。

「我在街頭拍攝時,會不斷在兩種身分間切換:一是偏重於解析外境的城市觀察者,另一則是尋求影像內在意味的攝影者。這兩種視角初時各自獨立,但隨著時間推移卻也逐漸融合,難以分割」。因此,此次展出作品既呈現台北人的環境態度,也滲透了攝影師的內在,表達出內外同框的交疊。

《IN & OUT 內外之間》
陳尚平《紫外線》。為了抵抗紫外線,我們習於覆蓋寶愛的汽車與商品;同樣為了迎接紫外線,也經常沿街晾曬衣物。迎拒之間,成就了我們的亞熱帶美妙街景。

李威辰《虛實之間》

李威辰則以城市與鄉村的生活經歷為靈感,帶來了具實驗性的嘗試。將自身街頭攝影的作品與 AI 生成影像逐步結合,提出「在虛擬世界中街拍」的概念,擴展街頭攝影的可能性。在本次展覽子題《虛實之間》中,11幅作品從原始街拍逐漸過渡至AI生成的街景、模特兒外拍圖像對比,呈現真實、虛擬至超現實的模糊邊界,賦予街拍攝影新的敘事與審美維度,進一步顛覆觀眾對影像的認知與詮釋。

《IN & OUT 內外之間》
李威辰《慈悲的外送員》。
《IN & OUT 內外之間》
李威辰《再看扁你ㄛ》。

Emily Hsieh《主從關係》

展覽由外而內的探索,也於展覽空間、動線與作品內涵中體現。策展人 Emily Hsieh 於 4 樓鬧房間再由挑戰性的方式切入街頭攝影,藉《主從關係》提出攝影行為與模特之間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並將身體自主權作為創作的核心議題,呈現出影像創作中權力交替的微妙瞬間。「模特兒的身體在商業攝影中通常被視為展示商品的道具,攝影師也往往居於主導角色。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希望透過交替與互換的關係變化,共同完成此系列作品。」

《IN & OUT 內外之間》
Emily Hsieh《視.線 一》。將空間角落的深度的三維線條與軀體有機的背部曲線彼此交錯,以影像中的線條呼應被攝物與空間的關係。

在本次展覽 18 件作品中,Emily Hsieh 邀請街頭攝影師林國喬 KC Lin進入室內情境合作拍攝,她既將身體化為物件,全權交付給攝影師的視角,而在拍攝後保有討論、挑選、認定作品等主導權,藉此形式挑戰傳統人像拍攝之主從關係的意圖,並於創作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身體、意志與視覺再現的邊界。

《IN & OUT 內外之間》
Emily Hsieh《視.線 二》。將軀體背部的肋骨突起的線條與窗簾線條連結,讓物體與物體產生關係,透過刻意捕捉光影的對比,展現另一種線條的對話。

空間裡外、意識內外的反覆交錯

《IN & OUT 內外之間》藉由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引領觀者從外部的街頭世界進入攝影師的內在視野,並在觀看過程中完成個人化的詮釋。展覽選址於台北相機街廓,地點與攝影創作媒材間的互動成為意外的彩蛋,也可說是場域與影像的一場對話。不妨通過影像的「隧道」,進入攝影師的內在視角,並與自身經驗相互交織,感受由外到內再由內而外的深層共鳴!

《IN & OUT 內外之間》
鬧工作室大樓外觀。攝影/ 張藝霖。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 

時間:2024.12.6(五)-12.15(日) 

地點:鬧空間 NOW space & 鬧房間 NOW room 

(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8號 3樓&4樓) 

開幕座談:12.7(六))14:00-15:00 《創作者三方對談》 

展覽講座:12.14(六)14:00-16:00  
演講主題:陳尚平《內外同框》、李威辰《AI中的街頭攝影》 

贊助單位:鬧工作室 NOW studio @nowstudio.tw 

主辦單位:Emily Liu of Art 工作室 @emilyliu_of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