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北流開展!集結動畫真跡手稿、創作筆記等超過千幅展件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於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本展展件高達2,000件,帶觀者一窺高畑勲導演的故事靈感、分鏡手稿及影像等,甚至宮崎駿年輕時的手繪稿也在其中。此外,在展期間,北流文化館1樓有40坪大、商品最多最齊全的吉卜力主題店,讓粉絲們一次買好買滿。

高畑勳展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的舉辦場地北流門口,貼上大型玻璃貼,相當吸睛。

 

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提供。吉卜力工作室三巨頭合照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於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2樓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高畑勲展首次移師海外

1985年,高畑勲與宮崎駿、鈴木敏夫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自此牽動日本的動畫半世紀發展並一舉躍進國際舞台。而動畫大師高畑勲以「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輝耀姬物語」、「小天使」作品廣為人知,卻在2018年4月5日因肺癌病逝,令許多動畫迷們震驚與不捨。而本次特展由吉卜力工作室策畫,自2019年於日本展開巡迴,首次跨海展出便獻給台灣,展中以4大展區完整呈現高畑勳導演對日本動畫的影響力及與吉卜力工作室密不可分的關係,也讓觀者藉由動畫真跡手稿、人物場景設定、首度公開的創作筆記等,了解其對作品的堅持。

▶吉卜力工作室會長星野康二談高畑勲!不輕易妥協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人生中的夥伴

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6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集結超過千件展品,帶大家一窺動畫大師的堅持與執著。(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14
展覽中除了分鏡手稿、人物場景設定等,還將首度公開高畑勲導演的創作筆記。(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第一區 出發點-點燃動畫世界的熱情

本區重點聚焦於高畑勲首部執導的長篇動畫電影「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年)中,和製作團隊的同事們一起嘗試以集團製作方式,建構出複雜的作品世界觀,並揭開為何這部作品能成為日本動畫史上劃時代鉅作的秘辛。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75
展覽第一區聚焦於高畑勲首部執導的長篇動畫電影「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79
本次展覽亮點之一:復刻了高畑勳大師的工作桌。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74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73
本次展覽亮點之一:復刻了高畑勳的工作桌。

第二區  日常生活的喜悅-開拓動畫的全新表現領域

高畑勲導演離開東映動畫後,以作品「小天使」(1974)開始,「萬里尋母」(1976)、「小安妮」(1979)這些一連串的電視名作系列,將動畫帶往邁向一個新的境地。儘管電視動畫有著每週都必須完成一集的時間限制,但高畑勲導演仍集中精神注重在動畫的表現上,將食衣住行和自然相關的日常生活細膩描寫,創造出一年52集生氣勃勃的大眾通俗電視劇。

本區將藉由和宮崎駿、小田部羊一、近藤喜文、井岡雅宏、椋尾篁等人的團隊合作,透過分鏡圖、LAYOUT構圖手稿、背景畫等等進行探討,進一步靠近高畑勲導演的秘密。

小檔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8
廣受大家喜愛的熊貓家族的草稿、分鏡表也能在本次展中窺見,其中還有宮崎駿的構圖。(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70
宮崎駿的小天使構圖

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13
展場中還有可愛的小蓮「現身」。(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第三區  著眼日本文化-過去和現在的對話

在電影「小麻煩千惠」(1981年)、「大提琴手高修」(1982年)之後,高畑勲導演開始著重以日本為故事背景出發,生動展現日本風土民情和庶民生活的真實感。這樣的想法,也在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螢火蟲之墓」(1988年)、「兒時的點點滴滴」(1991年)、「平成狸合戰」(1994年)三部經典作品中呈現。而本區將聚焦在把日本人在二戰中・戰後的經驗與現代接軌的重新詮釋敘述法的創造,及以「圍繞在村落周圍的山、林和草原」為主題的發展上。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64
展覽中除可看到手稿草圖、分鏡等,部分作品也搭有影像,讓大家看展更有感。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60
展中可窺見動畫師細膩的草圖,非常推薦細細品味每張作品。

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3
螢火蟲之墓為高畑勳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展場也可看到許多與該作品相關的分鏡圖、草稿等,相當精彩。(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吉卜力高畑勲展S__87130159
本次展覽展出許多手稿,誠意十足。

第四區  素描的躍動—向嶄新動畫的挑戰

90年代高畑勲導演埋首於傳統繪卷的研究,探索人物與背景一體化的全新動畫表現風格。而這也在「隔壁的山田君」(1999年)和「輝耀姬物語」(2013年)中開花結果。在作品中利用數位技術,挑戰手繪線條的水彩畫風技法,達成與以往賽璐珞原畫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

小檔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展場現場照片11
在展覽最後可看到高畑勳動畫大師的照片牆,宮崎駿的也藏在其中,大家可仔細留意。(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LuLu黃路梓茵特來朝聖回憶童年5。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
展覽中也打造了經典動畫場景的互動拍照區,LuLu黃路梓茵也特來朝聖回憶童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PLUS!期間限定吉卜力周邊主題店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展出期間,也將於北流文化館一樓打造40坪大、商品最多最齊全的吉卜力周邊主題店,特別從日本展覽進口的擦手巾、小醬油碟等商品,還有台灣展場獨家以高畑勲動畫「輝耀姬物語」等作品為主的全新設計限定商品,連市面上一本難求的展覽圖錄也能買到。

小檔此次展覽商售區商品琳瑯滿目。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
展期間,北流文化館一樓設有吉卜力周邊主題店,讓粉絲看展完後買得過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小檔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提供。「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圖錄封面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圖錄(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平成狸合戰」、「輝耀姬物語」限定杯身!

本次展覽也特別與路易莎咖啡合作,打造4款特定杯身:冷飲為「輝耀姬物語」樣式兩款,熱飲為「平成狸合戰」兩款,並預計於7月中旬在全台路易莎門市限量上市。

小檔展覽與「路易莎」合作的特製杯身,共有四款,冷飲為「輝耀姬物語」樣式兩款,熱飲為「平成狸合戰」兩款,一字排開相當吸睛。圖片來源:聯合數位文創提供
展覽與「路易莎」合作的特製杯身,共有四款,冷飲為「輝耀姬物語」樣式兩款,熱飲為「平成狸合戰」兩款,一字排開相當吸睛。(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

展覽日期|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二樓特展廳(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8段99號)

營業時間|10:00-18:00(17:30 停止售票及入場)

售票資訊請點此 

Pinkoi 全球獨家雙人紀念實體套票-平成貍合戰、小天使款

文字整理|Adela Cheng、Lucinda Chen

部分攝影|Adela Cheng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策展人黃彥穎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可至當代館官網查詢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網頁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9件亮點作品意涵解析

「我創作的核心是透過重新打造、去除原有敘事,將世界變成一座模型;此時世界變成寓言,而整個作品計畫就是隱喻。製作模型是一種文化技藝,沒有它我們就無法見證一切。」──托瑪斯.德曼

創作主題涵蓋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時間軸從二戰到千禧年後,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透過紙雕塑和攝影層層「再製現實」——他以紙材模型精細地重建紀實影像、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透過鏡頭拍下模型後再將其摧毀,最終以大尺幅攝影輸出呈現作品。這一道道儀式不僅詰問攝影被認為客觀、真實的既定觀念,也思考當影像乘載著創作者的觀點,現實與重現之間的距離為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現正展出《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由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匯集藝術家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反思德國戰後社會|《專室》、《檔案》

德曼的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他的早期作品觸及他未曾親身經歷、透過圖像認識的德國歷史,如《專室》重現1944年希特勒險遭暗殺、被炸毀的房間,本作參考的原影像對二戰後的德國學生來說絕不陌生,它時常出現在教科書中,也被視為反抗的象徵。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此階段的代表作還有《檔案》,其靈感來自納粹所支持的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他的作品在納粹垮台後全被查禁,只能封存於紙盒當中。德曼藉由重製這段現實,反思歷史上因政權輪替等社會轉變而被噤聲、無法為人所知的種種故事。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檔案》,1995,C-Print/水晶裱,183.5 × 233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重建國際重要新聞場景|《控制室》、《避難所》

德曼也將視野從德國拓展至世界,重建多起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場景,例如《控制室》重現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 ,原影像是張手機拍下的照片,出自災後東京派遣至福島搶救的小組人員,畫面中垂落的天花板、脫離控制的機器畫面等,都暗示著「控制室」早已成了「失控室」。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2011,C-Print/水晶裱,200 × 30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另一系列作品《避難所》,則重現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當時他在莫斯科尚未啟用的飯店躲藏整整五個星期,期間難以與外界聯繫。策展團隊為本作造了一座外觀如半成品的環形展間,步入其中,會發現作品尺度大到讓人感到空間擁擠、侷促,兩者之間的比例失衡,這並不是失誤、而是藝術家刻意為之,希望讓觀者身歷其境,感受史諾登被揭穿後失去方向、逃亡時極度不安的情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張的多重角色與意義|《文件夾》、《辦公室》

對德曼來說,紙張不只是創作媒材,他也時常在作品中探討紙材在各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徵的意義,比如作為展覽主視覺的《文件夾》,重現川普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不為商業利益左右執政方針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當時因記者無法就近查看文件內容,質疑文件夾內全是白紙的質疑聲浪四起,在此紙張成為陰謀論和一場政治大戲的主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在另一件作品《辦公室》中,畫面重現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人們闖進東德秘密警察辦公室的場景,這裡存放了大量人民因政治因素被監控、被消失的紀錄,在此紙張不只乘載歷史,更成了執政著監控人民的冷血證據。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導覽時提到,原照片的紙張上寫滿了字,但德曼在重建場景時刻意將字跡抹除,由此更能感受到影像是帶有「個人觀點」的,得以塑造人們看待政治、社會、歷史與世界的看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探索人造與自然世界的分界|《花見》、《森中空地》、《石窟》

人類文化如何詮釋與再現「自然」,以及人造和自然世界的分野,一直是德曼感興趣的創作主題。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驗,其中德曼用紙製作出無數的櫻花,以稍縱即逝的花期冥想生命短暫與周而復始的本質。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窟》的場景由36噸的硬紙板製作而成,藝術家收集並研究數百張世界各地禮品店銷售的石窟明信片,建造出真實大小的石窟及其中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鐘乳石,最終落於攝影的圖像便是人們集體對石窟印象的濃縮,這件是德曼作品中唯一被留存下來的模型,現陳列於米蘭Prada基金會。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石窟》,2006,C-Print/水晶裱,198 × 440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耗時重建日常景象,反思數位時代影像的意義

2008年,德曼開始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生活題材上,創作「日常」系列作品。創作手法與過往相同,不過這系列作品的影像來自他日常中偶遇、用手機拍攝的一隅即景,如丟在層架上的空優格冰淇淋杯與粉色塑料湯匙、放在水槽邊緣的肥皂塊、門縫下滿出來的信件堆,以及塞在鐵絲圍欄孔洞的咖啡外帶杯等。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日常」系列為德曼以尋常視覺元素譜寫的自述,讚頌生活中蘊含無限意趣的平凡細節,同時濃縮他對歷史的理解:歷史不僅是世界各地的恢弘事件,也同樣包含個體生命的凡常絮語。而有鑑於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影像的痴迷,藝術家透過耗時精心重製他生活中詩意而平凡的瞬間,邀請我們反思這些快速生成和傳播、充斥於當代社會的影像。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雕塑動起來,以嚴謹重構失序的逐格動畫

定格動畫則是德曼對動態影像構成的探索,在展場中一座紅色布幔建構的迷你劇院中播映。《太平洋豔陽號》取材自一段網路上瘋傳的監視錄影機畫面:在紐西蘭海岸遭熱帶風暴巨浪襲擊的郵輪船艙內,桌椅、儲物櫃、紙盤、電腦顯示器等物件輪番向兩側滑動的滑稽景象,德曼花了三年時間,用紙和紙板一絲不苟地逐格重現這些失控混亂的時刻。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跨建築、時尚界,演示紙為建構世界的基礎

2011年,德曼在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駐館期間,開始「模型研究」系列創作。他從以往用雕塑重構世界的技法,轉而聚焦在建築與時裝設計師的紙質模型初稿,擷取其中局部與抽象元素:不論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John Lautner或當代SANAA建築師事務所等人具現構想的模型,還是以極具雕塑感設計聞名的服裝設計師Azzedine Alaïa的奇特設計紙板,這些影像揭示了紙如何成為構建世界的基礎。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椋鳥》,模型研究4,2020,數位版畫框裱,135 × 172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德曼的作品乍看近似真實世界的攝像,卻了無人跡,仔細審視更會發覺是用紙張和硬紙板重現;透過在原影像與最終準攝影「分身」之間進行層層重製與轉譯,暗示即使歷史以影像的形式潛伏在大眾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中,我們對所謂真相的認知始終存在著斷差。他的創作探討紙張如何以其脆弱的質地承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關乎人們的日常點滴,或是宏大的歷史事件;更進一步,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2025.01.1805.1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