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部門面對一企業品牌來說,不僅是對工作夥伴的投資,也可透過建築形式,體現自身所秉持的經營理念,無疑是品牌形象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許多知名企業如Google、樂高、Apple、花旗銀行⋯⋯等,都對辦公室設計尤為注重。2020年,法國知名報社「世界報集團」(Le Monde Group)位於巴黎的全新總部落成,其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操刀,透過凹面與三大開口設計,打造一座時刻與城市對話的建築。

法國知名媒體出版集團
「世界報集團」(Le Monde Group)是法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出版集團,其發行法國權威報刊《世界報》(Le Monde),更持有《國際報刊》(Courrier International)、《哈芬登郵報》(HuffPost)、文化雜誌《Télérama》⋯⋯等大眾媒體。過去,集團旗下公司辦公室散落巴黎各地,而新總部落成後,6個媒體機構開始在巴黎左岸共享工作場域,雖擁有共同根據地,但各媒體仍在大樓中保有各自空間、彼此獨立。


總部周圍環境
新總部選址巴黎第十三區,比鄰歷史悠久的奧斯特里茲(Gare d'Austerlitz)車站,鄰近人文底蘊豐沛的拉丁區(Latin Quarter),曾在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出現的著名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詩人伏爾泰的長眠之地先賢祠(Panthéon)皆座落於此,而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則為街區帶來鬱鬱蔥蔥的綠意景致。

三大切口共構建築
回歸建築本身,Snøhetta以內凹形式為量體創造流線,讓此地與鄰近大樓相比之下,少了剛硬氣息、多了份柔和感;此外,設計團隊更規劃三種不同形式的「切口」塑造建築輪廓,三者分別位於量體頂、中、底層部分,其中「Sky Cut」揭示了被太陽能板覆蓋的傾斜屋頂;「City Cut」即為上述內凹表現手法,將建築面街立面往回拉,創造出視覺上的流動感;「Ground Cut」則是靠近底面的拱形開口,包覆著廣闊的公共廣場,也與內凹立面相呼應。


建築設計背後的含義
這三個切口,為建築在視覺上帶來極高的開放、包容性,不僅將鄰近街區與城市景觀引入,也呼應著世界報集團追求「公開」、「充滿朝氣」的核心理念,覆蓋建築的半透明立面亦回應著此訴求。

事實上,世界報集團選定Snøhetta建築設計的契機,其實與《查理周刊》總部遇襲事件有關,這件震驚世界的襲擊事件,讓企業更加意識到與城市、市民保持對話的重要性,並選擇以總部建築為實質呈現。而對此,Snøhetta也提出值得省思的看法,建築的出現某些程度來說,背後象徵著人類社會對恐懼與不確定性,所提出加強物理障礙、提高安全性的方法,而世界報集團選擇在動盪時代下以「開放」為主訴,更讓團隊進一步思考建築創造「私人/公共」、「內/外」、「透明/隱蔽」等場域特質的形式,最終方有此作誕生。


資料、圖片|Snøhetta、archdaily(攝影:Jared Chulski、Ludwig Favre、Frédéric Cha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