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冠傑講究客觀邏輯脈絡,石岱芸有著主觀原生的創作能量,他們在Project On Museum 主攻視覺設計、在the MEDIAN 創作沉浸式體驗。兩樣性格與品牌調性好比設計的不同面向,可以很精準地解決客戶問題,也可以很創作式地放入自我意識。
年初開幕的「PARK2草悟廣場」,品牌視覺形象由彭冠傑、石岱芸組成的POM (Project On Museum)操刀。呼應PARK2集表演、市集、展覽等綜合體驗於一地的精神,他們讓logo的5個字元風格各異,其中更有幾個圖像感非常強烈。例如形似建築的A,源自公園標誌的小土丘結構;葉子狀的R,一看就能猜想現場必定充滿植物。K雖然字母形變不大,但上下留白空間是兩個相對的箭頭,象徵民眾、表演團體等來到現場與空間碰撞出的互動。
單單5個字元,就道出PARK2的品牌與空間精神,也展示了POM注重脈絡與精準回應客戶需求的特質。彭冠傑從2008年開始獨立接案,但受限於人力,案子規模成長後逐漸難以負荷。2016年他結識石岱芸,那時石岱芸剛從設計主管的職務離職,同樣在事業面臨卡關並尋求突破的兩人,除了是感情上的伴侶,也決定一起創立POM。不過他們說,彼此的設計從觀念、風格到工作流程、習慣等都不同,組成團隊後其實經過很多磨合,前期也很常為了工作吵架。
▸ 喜歡La Vie雜誌的報導嗎?限時超值訂閱計畫只到5/15,立刻由此去!
邏輯脈絡遇上原生爆發力
許多設計師是美術或設計科班出身,但彭冠傑一路從升學體制高中念到政大廣告系,「我以為政大可以讓我學到設計,結果沒有。可是政大給我的訓練,反而強化我性格適合的東西,邏輯跟溝通能力。」廣告系有大量企劃、行銷、公關課程,即便需要創意表現,還是需要邏輯脈絡,闡述為什麼企劃或廣告要這樣進行。這階段的他,除了學校有軟體實作課,在設計觀念上可說是自學,閱讀大量原研哉的書,發現日本設計師同樣講究脈絡與邏輯。「設計師也可以憑感受做出畫面,但一來我不是這個路線,二來我更喜歡有脈絡、被整理過的狀態。」彭冠傑在設計初期會大量測試,如果要發想logo,有些設計師會在紙上畫2∼3個造型就上機測試,但他會逼自己在紙上嘗試到100、200多個圖形,但並非每個都截然不同,而是在幾個系列感裡不斷改動。「我注重這個過程,這樣才有辦法找到好的解決方案。大量測試完要用邏輯驗證,假設我篩選出10個想拿去提案,但這10個真的都有回應客戶的主題或問題嗎?有5個可能完全沒有,只是個人爽、覺得很帥。通常有邏輯脈絡思考過,提案會很順利,反而有時候做得很爽、帶著情緒的東西是中不了的。」
不同於彭冠傑的理性邏輯,石岱芸說:「他之前一直說,我都用很原生的個性去做事情。」彭冠傑解釋,如果要設計展覽海報,他會先看大量展覽文案、藝術家作品、海報設計reference,才開始動工。「我的資料庫是接外面,再處理成自己的。但她不是,她就是用自己很原生的資料庫,直接就開始做了。」這樣的差異,也反映在兩人對於「設計啟蒙」的回答,彭冠傑提到高三選系時不知道志向,偶然在書店看到瑞士設計師Josef Müller-Brockmann的書,被他以網格處理排版的工整秩序吸引,才知道原來有一門學問叫平面設計。石岱芸則沒有所謂啟蒙,喜歡的設計更落在既定的設計體系外,「我很喜歡佛教唐卡,它的顏色、精緻度跟細節。一直想要創作類似的作品,倒不是說畫一張唐卡,而是把一些元素透過轉換來呈現。」
他們過去也都有國外生活的經歷,彭冠傑是以進修為目標,赴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攻讀平面設計;石岱芸並沒有明確目的,而是想在25歲前到陌生環境體驗。除了工作換宿,在法國擔任羅浮宮做複製畫的藝術家助理,她也善用設計能力,「在巴黎的時候,認識一位韓國駐法的電影協會導演,要在香榭大道辦韓國電影節,就幫他們做協會的logo跟名片。」「是被凹的意思嗎?」彭冠傑立刻提問。「當然有出席一些電影場合,免費吃很多美食。但其實年輕的時候不覺得真的要拿多少錢,這是一種體驗和新鮮感。」玩笑般的互動,也看出兩人理性與感性的個性殊異。
他們的差異在工作上形成了互補,POM的設計由彭冠傑主導前期發想,造型與方向設定好後,再由石岱芸和同事接手後端延伸製作。石岱芸說:「他對空間比較不擅長,但我的空間概念比他好,對動態的想像也比他再多一點,我看到畫面就可以想像到,它的秒數和節奏。」POM雖是平面設計公司,但現今展覽、社群媒體的需求都不止於平面,像是他們參與2019高雄設計節,作品「未來動物園計畫:壽山動物園形象識別再造」,就將動物園指標做成動態;2020台電文資特展,他們也負責兩個展區,其中位在入口的投影牆「POWER BEAT一日電力節拍」,20公尺長廊上有不斷左移的螢幕,以動態呈現刷牙、騎車、開會、使用吹風機等一天的用電狀態。
回到肢體和純粹的視覺創作
2020年他們又拓展了創作型態,創立身心靈實驗品牌「the MEDIAN」。石岱芸說:「MEDIAN是中位數的英文,希望帶大家回到中立平衡的狀態,它唸起來也很像media(媒體),呼應我們想要去結合多媒體的創作。」2021年首先和顏社音樂人PUZZLEMAN合作沉浸式瑜珈體驗「Dream Yoga」,之後也在文策院TCCF創意內容大會「花園練習」,透過3D掃描打造石岱芸的虛擬分身,讓線下與線上共享瑜珈體驗。
石岱芸說,因為她在2020年拿到瑜珈老師師資,所以先從瑜珈開始,未來將拓展不同形式的肢體體驗,也有開設實體空間的計劃。這個空間就像是教室,但不同於傳統肢體課程,他們會結合視覺投影、氣味等沉浸式體驗,讓學員更融入狀態,「我對肢體開發很有興趣,未來不只有瑜珈,還會有現代舞、太極、武術、功夫等,以及聲音的課程。」在the MEDIAN,石岱芸是用肢體創作,這是過去設計師較少切入的角度,因為設計通常都圍繞腦部的創意發想。但她不認為兩者是二分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要怎麼做設計?其實腦也是器官,它是身體的一部分,身體的訓練也包括腦的訓練,冥想就是在鍛鍊直覺力,也可以幫助你發展創造力。」而彭冠傑還是用視覺創作,但不像POM理性邏輯的工作狀態,the MEDIAN讓他回到創作者的純粹身分,只要考量體驗和音樂的情境和感受,用coding等更多樣的方法產出視覺。
虛擬世界的未來參與
從POM的平面設計,到the MEDIAN穿梭虛擬現實的體驗,這段進程也符應越趨數位的時代趨勢。彭冠傑說:「我從小接觸電玩,也長時間用電腦,對於虛擬世界的身分或狀態,已經很適應跟習慣。但當這件事認真到可以被拉在工作裡應用,還蠻奇妙的。」去年疫情讓許多工作停擺,多出的時間,彭冠傑開始研究NFT和加密貨幣,石岱芸則研究股票,因為兩者概念有些互通,就會分享資訊給對方。談起NFT,彭冠傑最被吸引的是,許多創作者因此發展出前所未見的作品,例如PAK把加密貨幣當成數位藝術的媒介來操作,或是Beeple原本是動畫師,但沒有人想過,當他把動畫截圖集結起來後,價格竟突破天際。「有看到下一個世代的東西要出現的感覺,如果這些人做得到,那我們其他人也應該做得到,只是有沒有透過適當的途徑去發表作品。」那作品有計劃往元宇宙發展嗎?他們表示有討論過,但除了創意,背後的策略和社群也不可少,留在臉書、IG是不行的,要走向區塊鏈世界流行的推特、Discord。目前最直覺的想像是延續「花園練習」,在虛擬世界開一間瑜珈教室,至於是否有其他玩法,則如同NFT的本質充滿未知,有待未來揭曉。
彭冠傑
Project On Museum負責人、藝術指導。專注於品牌及視覺識別設計,並致力追求專案實務性與實驗性之平衡。近年獲獎包含iF設計獎、日本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獎、金點設計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澳門設計雙年展等。亦曾擔任金曲獎(裝幀設計類)、金點概念設計獎、金點新秀設計獎等獎項之評審。
石岱芸
the MEDIAN 負責人、Project On Museum 共同創辦人。平面設計師亦是瑜珈老師,嘗試用設計思維打造新型態的身心靈體驗,將課程結合動態視覺影像、並搭配聲音、氣味等媒介營造沉浸式感受,讓瑜珈呈現有別以往的風貌。近年獲獎包含iF設計獎、日本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獎、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等;曾與文策院、台灣設計研究院、顏社等單位合作瑜珈相關活動。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Project On Museum、the MEDIAN
想知道更多關於下一代的設計?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2/4月號《給下一代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