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13部破格短片探索潛在未來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13部破格短片探索潛在未來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常設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將主題聚焦於「潛未來」,選映13部破格形式的紀實短片,呈現疫情時代的創作者如何在限制下,持續透過影像反映生活、刻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並想像未來。

將鏡頭轉回自身生活見證疫情 

疫情限制人們移動,創作者轉而將鏡頭對準自己的生活,居家日常、親人對話、對遠方的念想於是成為作品的背景與主題。

菲律賓導演阿嘉妮・阿盧帕克新作《數日子》將鏡頭置於家中各角落,記錄自己的居家工作、孩子的童言童語和大人們的線上會議,外面的世界因毒品戰爭與疫情死亡人數攀高不下,網路資訊傳達各種數據計算,而日子終究得繼續過下去。

1_《數日子》(Count)
《數日子》(Count)

中國導演章夢奇曾以《自畫像:47公里的窗》入選TIDF的,其新作《藍房子》敘述因為疫情封鎖隔離,讓她返鄉建立起來的公共空間「藍房子」變成了空屋。運用過去的影像素材與當下交錯,章夢奇重組、延伸記憶與歷史,在不同視窗與平台上穿梭,持續實踐自己的希望和想像。

2_《藍房子》(Blue House)
《藍房子》(Blue House)

亞洲首映的《疫鄉紫羅蘭》(Usambara Violet)宛如動態畫作,作為異鄉客的導演藉由口白,娓娓道出在布達佩斯於疫情封鎖期間,自己凝視植物和窗外景色、在孤寂中冥思的心境。

《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則是巧妙運用一通接上了卻無法聯繫的電話,在雙方已無法觸碰的時刻,以創作傳達對親人最深摯飽滿的想念。

4_《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
《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

曾以《Engram of Returning》拿下鹿特丹影展短片老虎獎的導演Daïchi SAÏTO,新作《earthearthearth》拍攝北美安地斯山脈的景象,透過35mm底片粒子的顯影與曝光,搭配電子音樂的呼吸,地球的形體於焉產生質變,隨光線明滅潑灑,宛如吐納生命與死亡,更將人類的想像延伸至極限。

《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則以不同調性的視覺與聽覺引導,帶領觀眾穿梭於童年及光年,巨觀且微觀地回溯記憶和想像,交錯出對於宇宙和生命尺度的終極提問。

6_《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
《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

《約翰凱吉的姓氏》片長4分33秒,呼應20世紀最重要作曲家之一約翰凱吉的名作《4’33"》,影片亦呈現了《4'33"》隨機和留白的特性,導演捕捉魔幻時刻的居家周遭,旁白細數眼前人事,似斷裂又相連,引出豐厚感受與想像。

7_《約翰凱吉的姓氏》(The Last Name of John Cage)
《約翰凱吉的姓氏》(The Last Name of John Cage)

日本導演池添俊的 《你在那裡說了什麼?》(What is it that you said?)回顧2020年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的巨變,拍攝被迫取消、商店、電影院與博物館關起門,街上空無一人,於是他拿起攝影機捕捉光影與風景,仔細傾聽周圍的聲音,試圖聚焦那些既日常卻再重要不過的事物。

台灣藝術家徐璐的《公轉休眠(還在自轉)》以超八拍攝,回看自己的居家工作生活,光影在時間運作中推移變化,特有的粒子效果讓看似不變的家具也彷彿有了呼吸與呢喃。

9_《公轉休眠(還在自轉)》(off (I don
《公轉休眠(還在自轉)》(off (I don't know when to stop)

從數位與科技反思人性

台灣新銳導演陳君典世界首映的《蜃樓記》,將目光拉到戒嚴時期1980年代北海岸的「飛碟屋」,這些塑化建築物緣起於歐美的未來主義風潮,也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觀光潮,此刻卻已荒廢冷清,影片以散文電影的形式,結合膠卷、數位、靜照等不同影像媒材,記錄下這批曾見證人們還懷有美夢時代的建築,也一同見證了人類行為的反覆與徒勞。

10_《蜃樓記》(Chronicle of Nowhere)
《蜃樓記》(Chronicle of Nowhere)

亞洲首映的《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記錄現下紐約皇后區的酷兒青少年在虛擬世界組成社群,夢想改變世界,他們承繼數十年前黑人運動與酷兒運動的理想,藉由數位的開放性與可能性,在「麥塊」(Minecraft)之中企圖創造烏托邦的永恆存在。

11_《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
《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

《是日方舟》與《汽車操控手冊》都探討了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生活,前者記錄正為全世界建立數位副本的「數位生活實驗室」,從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歷史遺跡到你我日常,無一不在3D掃描的精密演算下,分門別類防腐保存於平行宇宙,而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後者是一份影像調查報告,從一場無人駕駛車造成的交通意外出發,透過行車紀錄、雷射圖、新聞畫面,案發文件和同業證詞等證據一一浮現,討論人類對於科技的過度依賴,究竟是幫助還是傷害?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影展日期|2022年5月6日至5月15日

影展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購票資訊|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TIDF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