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台「聲音故事館」!「三分之三設計」帶大家看見聲音風景

聲音故事館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2022年3月29日正值62週年臺慶,並攜手「三分之三設計」策展電臺內的「聲音故事館」,希望大家不只「聽」到電臺,更能走進電台,「看」見廣播的故事。

聲音故事館09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攜手「三分之三設計」策展電臺內的「聲音故事館」

兒童策展不是裝幼稚而是激發創造力

三分之三設計團隊,2021年底才剛結束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萌・兒童工藝展」緊接2022年再以兒童為對象推出「聲音故事展」,我們好奇現代的兒童策展與過去有何不同?「過去的兒童展,似乎和『幼稚』劃上等號,色彩強烈的卡通大圖輸出、塑膠廉價感的道具、人物公仔等,」陪同的家長都覺得痛苦,更不用說其他大孩子或是大人們,根本不會特地前往,「近年來兒童展的走向也把質感、美學帶入,也會顧及除了兒童以外的年齡層。讓大人也能夠一同同樂,甚至玩得比小孩還更開心,雄獅想像力製造所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他們認為:「兒童策展,應該要提供新的體驗,進而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有時候比起好好解釋背後原理(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如直接給他沒看過的素材創作更有效。」再說到互動展覽「過去幾年,展覽中的數位互動成為顯學,但現在就連兒童都人手一台手機或平板,大家反而更樂見,展場內的互動,可以回歸到單純的手作體驗,而策展人要努力的是,如何在簡單的繪圖、操作上有創新的突破?」

聲音故事館12
要提供新的體驗,進而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有時候比起好好解釋背後原理(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如直接給他沒看過的素材創作更有效

聲音故事館03
除了兒童以外的年齡層。讓大人也能夠一同同樂,甚至玩得比小孩還更開心

兒童與大人受眾的策展手法差異?

目標對象不同時,策展的手法也會有所不同,三分之三以自己策展的經驗來說:「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兒童策展的重點是:尺度小一點、內容輕一點、刺激多一點。」他們再進一步解釋:「尺度是從硬體面來說,展台、說明牌等的硬需求,要符合兒童的尺度;內容需要輕鬆,口吻要親切,才能引起兒童興趣;最後,盡量創造感官刺激,比如聽覺或簡易互動裝置,才不會讓兒童覺得無聊。」

聲音故事館10
盡量創造感官刺激,比如聽覺或簡易互動裝置,才不會讓兒童覺得無聊

聲音故事館02
尺度小一點、內容輕一點、刺激多一點

聲音故事館11
展台、說明牌等的硬需求,要符合兒童的尺度;內容需要輕鬆,口吻要親切

「聲音故事館展覽」重點

「聲音故事館」是全國第一座結合廣播、聲音、故事的全新學習場域,教育電臺成立於民國49年,肩負著終身學習、社會教育的使命,「聲音故事館」在教育電臺62週年慶這一天開館,象徵的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教育電臺,結合最新的科技與創意發想,將廣大的聽眾從收音機旁帶進廣播的聲音世界。

1樓|廣播製作體驗、聲音特展區

「聲音故事館」1樓呈現的各式主題展區,以簡單、直覺的體驗過程讓民眾了解廣播節目的製播,是如何透過人聲、音樂、音效等三元素變成一個優質好節目。

「廣播製作體驗」專區,打造錄音室情境,讓民眾透過觸控螢幕的指引,錄製屬於自己的廣播Live show,讓自己成為聲音的主人。

「聲音特展區」定期的以主題方式策展,首先登場的是自然作家,也是野地錄音師范欽慧的「自然筆記」,透過她細心紀錄的聲景,聆聽臺灣這片土地上各種美麗的聲音風景。

聲音故事館06
打造錄音室情境,讓民眾透過觸控螢幕的指引,錄製屬於自己的廣播Live show

聲音故事館15
「聲音特展區」定期的以主題方式策展

聲音故事館14

2樓|聲音的旅程、廣播的故事、電台大事紀

聲音故事館2樓則包含「聲音的旅程」、「廣播的故事」與「電臺大事紀」等展區,展示廣播工程常用的設備、訊號傳遞的過程,以及廣播人的心路歷程、聽眾的故事與教育電臺的歷史;紀錄的是聲音的旅程,也是教育電臺的成長歷程,更是教育電臺62年來最珍貴的記憶。

聲音故事館05
展示廣播工程常用的設備、訊號傳遞的過程,以及廣播人的心路歷程、聽眾的故事與教育電臺的歷史

同場加映

「聲音故事館」入口處,那支麥克風,更是開臺第一支麥克風,也是教育電臺吉祥物「麥寶」的真實版。從62年前教育電臺開臺那支麥克風打開、亮起On air那一刻起,從「教育電臺伴你成長」,到「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臺」,教育電臺往後也將接續著62年前開臺的精神,用聲音持續邁向下一個62年。

聲音故事館01
「聲音故事館」入口處,那支麥克風,更是開臺第一支麥克風

Podcast 「Daily Juice」帶看展

最後,三分之三也進一步解釋團隊策展的風格,:「我們做展覽也喜歡看展覽,習慣以『觀者』的角度,理解什麼樣的畫面能抓住眼球、吸引大家前往。比起設計背景,也許身為觀眾的背景,更影響我們的風格。2020我們也設立了介紹展覽的Podcast頻道『Daily Juice』,分為多個系列介紹展覽的不同面向,每週更新一集。」

聲音故事館13
以『觀者』的角度,理解什麼樣的畫面能抓住眼球、吸引大家前往。比起設計背景,也許身為觀眾的背景,更影響三分之三的風格

聲音故事館

地址|台北市南海路45號(植物園旁南海學園內)

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2:00、13:30-17:00 

國定假日不開放

資料提供|三分之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探索廟街的奇妙物語!「新莊好奇廟」以限定展演、藝術裝置、音樂放送,拉近人們與廟宇文化的距離

探索廟街的奇妙物語!「新莊好奇廟」以限定展演、藝術裝置、音樂放送,拉近人們與廟宇文化的距離

「新莊好奇廟」將於11月23日登場!其以新莊廟街獨有的廟宇文化為主軸,呼應此處「一條街道超過10間廟宇」的在地特色,透過限定展演、藝術裝置、音樂放送引領大眾走進廟街發掘奇妙之處,亦規劃講座、限定集章活動與文化展覽,讓大眾與廟宇、信仰文化拉近距離,重新認識廟街的歷史與日常。

「新莊好奇廟」為「藝起來新莊串門子」系列的5週年活動,其由新北市文化局主辦,透過熱鬧的展演活絡場域、注入能量,以在地的廟宇文化作為切入點,結合技藝、知識、文化與樂趣,讓所有人都能在此獲得好奇妙的體驗與感受。

「新莊好奇廟」以新莊廟街獨有的廟宇文化作為主軸,呼應此處「一條街道超過10間廟宇」的在地特色。(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新莊好奇廟」以新莊廟街獨有的廟宇文化作為主軸,呼應此處「一條街道超過10間廟宇」的在地特色。(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5大亮點一次看

亮點1:跟著12場馬戲跑街,逗陣來新莊踅街

「馬戲跑街」以宮廟獻藝的傳統文化為延伸概念,邀請擅長結合馬戲雜耍與日常生活的「星合有限公司」策劃12場限定展演,以廟埕、廟街為舞台,打造出專屬廟街的馬戲場域。演出內容不僅有劍玉、高空倒立、魔術雜耍等令人屏息驚嘆的精彩演出,還有流動式演出帶領觀眾一同穿梭於新莊廟街中,以情境與劇情為引導,透過嶄新的視角,讓無論是熟悉廟街的在地居民,還是初次造訪的旅人,都能重新探索並發現廟街的趣味與奇妙之處。

馬戲跑街表演者 - Uni 優尼克當代馬戲團(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馬戲跑街表演者 - Uni 優尼克當代馬戲團(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馬戲跑街表演者 - 劍玉師小螺絲(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馬戲跑街表演者 - 劍玉師小螺絲(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亮點2:唸歌尬聊訴說神明故事,跟著臺味音樂放送搖擺

除了台味馬戲雜耍,還有一場場用聲音訴說新莊故事的尬聊講座與唸歌音樂放送演出。在新莊地區最古老的廟宇——慈祐宮裡的廟埕,邀請Posdcastor「設計師的仙界傳說」與塑神師李育昇,以不同視角聊聊異世界的神明故事,讓民眾以新潮的方式重新認識屬於臺灣宮廟特有的文化聲音。而在慈祐宮前的主舞台則有兩場風格截然不同的精彩音樂演出,「楊咩咩的雜雜唸歌」以臺灣獨有的說唱藝術文化唱出新莊的故事;「DJ秋波電台」以充滿臺味的浪漫旋律,結合廟宇文化的深厚底蘊,放送專屬新莊廟街的歌單。

圖5、廟埕尬聊講者 設計師的仙界傳說(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廟埕尬聊講者 設計師的仙界傳說(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眾神跑趴表演者 - 秋波電台(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眾神跑趴表演者 - 秋波電台(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亮點3:當日限定集章活動,找尋你的專屬守護神

擁有眾多廟宇的新莊廟街,是眾神之所在,也是在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活動當天除了有豐富的表演內容,亦推出當日限定的集章活動,以「專屬平安章」、「好奇廟平安符」與限定兌換之「好奇廟平安袋」,邀請大家走訪8間廟宇,祈求參拜的同時也能獲得集章樂趣,把平安裝進袋裡,找尋你的專屬守護神。

活動當天除了有豐富的表演內容,亦推出當日限定的集章活動。(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活動當天除了有豐富的表演內容,亦推出當日限定的集章活動。(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集章活動以「專屬平安章」、「好奇廟平安符」與限定兌換之「好奇廟平安袋」,邀請大家走訪8間廟宇。
集章活動以「專屬平安章」、「好奇廟平安符」與限定兌換之「好奇廟平安袋」,邀請大家走訪8間廟宇。

亮點4:電氣神將現身新莊廟街,詮釋傳統信仰新樣貌

由塑神師李育昇精心創作的4尊電氣神將,包含千順將軍與謝范將軍,將於活動當日現身於新莊慈祐宮與保元宮。李育昇的作品以結合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藝術著稱,透過燈光與傳統工藝,重新詮釋神將形象,塑造出兼具威嚴與未來感的藝術神明,將傳統廟宇文化帶入全新的視野。

電氣神將現身新莊廟街,詮釋傳統信仰新樣貌。(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電氣神將現身新莊廟街,詮釋傳統信仰新樣貌。(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亮點5:多元視角挖掘廟街故事,「廟街文化展」盛大開展

當日除了精彩的馬戲跑街、尬聊講座、音樂放送等精彩的活動外,廟街文化展也於當日盛大開展。以全新方式講述新莊廟街的故事,讓傳統文化以嶄新姿態走進大家的生活。展覽聚焦於三大主軸——「廟街」、「廟宇」、「妙人」,從不同角度串聯新莊廟街的過去與現在,在輕鬆逛展的同時,深刻感受廟街的文化韻味與人文厚度,讓生活風格走進傳統文化同時也讓傳統文化走進風格生活中。

多元視角挖掘廟街故事,「廟街文化展」盛大開展。(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多元視角挖掘廟街故事,「廟街文化展」盛大開展。(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廟街文化展以全新方式講述新莊廟街的故事,讓傳統文化以嶄新姿態走進大家的生活。(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廟街文化展以全新方式講述新莊廟街的故事,讓傳統文化以嶄新姿態走進大家的生活。(圖片提供:新莊好奇廟)

2024 新莊好奇廟 XIN ZHUANG CURIOUS TEMPLE
時間:11/23(六)14:00-19:00
地點:新莊廟街
更多資訊請上「新莊好奇廟」活動網站查詢

資料提供|新莊好奇廟、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黑白大廚》學餐名家降臨高雄下酒祭!親自烹飪經典韓食,現場台韓美食與音樂陣容一次看

《黑白大廚》學餐名家降臨高雄下酒祭!親自烹飪經典韓食,現場台韓美食與音樂陣容一次看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每年12月主辦的下酒祭活動,今年首度與韓國合作,日前已公布5組韓國樂團演出精彩卡司,而近期在《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中引發熱烈討論的「學餐名家」李美英廚師,也將首度親臨2024高雄下酒祭,預計現場將烹飪韓國經典韓食。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主辦的下酒祭主題企劃活動,結合異國料理下酒美食與樂團演出,已是南台灣入冬最受歡迎的戶外特色市集盛會。而今年下酒祭活動將於12月7、8兩日在高流海風廣場舉辦,活動時間為每日下午3時至晚間10時,此次首度與韓國觀光公社合作,主打韓國原創物產及質感台韓下酒菜品牌,除有學餐名家李美英廚師烹飪經典韓食,且現場開放限量免費試吃,還有人氣餐車美食及韓國文化體驗,更將重現韓國路邊美食布帳馬車場景,還有10組台韓樂團的演出,活動免費參加。

2024下酒祭活動12月7、8兩日於高流海風廣場舉辦,活動免費參加。(圖片提供:高流)
2024下酒祭活動12月7、8兩日於高流海風廣場舉辦,活動免費參加。(圖片提供:高流)

《黑白大廚》學餐名家李美英降臨高雄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上週演出卡司一公布引發廣泛回響,今宣布「學餐名家」李美英廚師將蒞臨現場展現她獨特的廚藝,由於李美英是素人,與其他晉級參賽者不同並沒有經營餐廳,很難得有機會吃到她的美味料理,這次她來高雄並將當場烹煮美味韓國料理,限時限量提供民眾嚐鮮,機會難得,為今年下酒祭活動另一亮點。

韓國觀光公社指出,李美英廚師曾在韓國慶尚南道梁山地區的下北小學服務了 15 年,在 廚師生涯中,用心對待每一道料理,讓她的料理充滿溫度。在《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節目中則以「回憶起童年的味道」獲得評審的高度評價。在韓國也連續出演了由劉在石主持的人氣綜藝節目《玩什麼好呢?》,以及同為節目評審之一白種元老師的youtube頻道,觀看人數已突破400萬人,展現了火熱的關注與人氣。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引發熱議的「學餐名家」李美英廚師,將首度親臨今年下酒祭。(圖片提供:高流)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引發熱議的「學餐名家」李美英廚師,將首度親臨今年下酒祭。(圖片提供:高流)

50個台、韓下酒美食品牌出攤

而今年下酒祭市集美食,目前已確定包括來自人氣台式酒吧純愛小吃部、巷宮刈包、來自釜山道地的熟成烤五花肉料韓男、春日糖餅,宜蘭的路邊烤肉wildbbq、雲林的瓜吃泡菜、嘉義的嘉憶香炭烤玉米、台南的花生人Peanut bread及韓式燒酒館KiDo等各地品牌,加上嚴選的多間高雄韓式料理代表都將出攤,總計會有超過50個品牌在下酒祭活動現場為民眾送上最道地的台、韓下酒美食料理。

10組台、韓樂團接力演出

今年下酒祭延續「下酒的音樂、下酒的食物、下酒的朋友」活動主軸,特邀適合本次活動主題與海風廣場場地氛圍為主的樂團,包括與台灣有相似海島氛圍的濟州島樂團Staypuller스테이플러,還有standing egg 스탠딩 에그、9001나인티오원、MGFF맥거핀、及 jisury club지소쿠리클럽共5組韓國樂團,此外邀請擊沈女孩DESTROYERS、粗大Band Thick Big Band、男子漢樂團及SAX MACHINE、旺福 WONFU共5組台灣代表性樂團。

今年下酒祭與韓國觀光公社合作,邀請台、韓超過50個美食品牌與10組樂團演出。(圖片提供:高流)
今年下酒祭與韓國觀光公社合作,邀請台、韓超過50個美食品牌與10組樂團演出。(圖片提供:高流)

《2024 下酒祭:音樂、啤酒、下酒菜 feat.韓國》
時間:2024/12/7(六)、12/8(日)15:00~22:00
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風廣場
交通:鹽埕區真愛路1號 | 輕軌C11真愛碼頭站

資料提供|高流、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