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以一場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企圖勃發未來工藝文化不容忽視的存在性;多邊領域交會的巨浪、直貫觀者思維與感知。
「回望百年,工藝從生存到美學的演進,既是一種與生活關係的對比,更是一種包容不設限的進化。」「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總策展人張仁吉這麼說道。隨著時序的推進,工藝發展至今,早已全方位滲透生活;更在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等多邊領域交會下,越加扭轉奔放。
工藝不再是文化表層技術符號
由生活需求出發、到具有美學哲思的藝術自我實現,工藝從就地取材的便利,轉向對自然、循環與永續觀念的奉行;現在更植入強化公共意識及利他社會價值的當代況味。隨著後疫情時代的翩然降臨,「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恰巧不諱言地表態工藝開啟未來生活想像的情節,也透過不同型態作品的創作,反思其價值與新機。
擷取直截影響工藝形成的時間、空間及速度(也是生活的節奏)三元素,總策展人張仁吉以三維座標呼應時間、空間和速度各自展開並對應逍、遙、遊的隱存通道,在形構三維的文化量體之間,沈潛醞釀互為激盪、匯聚與再生的時代創作,訴說當代工藝豐厚生活的文化巨集。「這次展覽內容完全打破『唯物』的制約思惟,在各個面向高度混合的流速內,從中發揮工藝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力。」
佔領感官的梳理與提問
當工藝不再只是談論材質、技術等物件概念 ,那些自由的、具生命張力、飽含細微靈光的跨域合創過程,不僅訴說當代工藝豐厚生活的文化誘發,也誘發觀者自發性走入每件創作的獨有敘事內。以象徵臺灣傳統建築文化「紅磚」為開場的《集體記憶》,以轉化石雕打磨技法的形式,解構過去對於紅磚文化的集體記憶,表達呼應「逍-時間」的歷史與時序;而作品《自然回憶》,則是將家鄉竹林追憶寄情於竹製電風扇,在風扇前後刻意保留的空隙間,揣摩風吹竹林後的窸窣聲響,以當代物質形象比喻自然而生的感知經驗。
在機械錶盤上、以黑漆撒金粉末工藝技法表現夜間飛行俯瞰城市光景的作品《夜間飛行》,也傾露每個獨特而唯一的存在,透過自身所處空間的美好經驗,呼應「遙–空間」的主軸。而浮懸於空中、以織品工藝詮釋卑南族傳說的《海在旅行》,在作品中暢言原住民族群在都市與原鄉之間游移的地域性,藉此探索尋找自身存在意義的情緒。另外,將慢活心靈表現精湛的「遊–速度」作品《飄》,也以疊加手工彎曲竹片的細緻工序,傳遞風的流動與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精神。
誠如總策展人張仁吉所說:「工藝不只存在於物件、材料與技法,在時、空、生活的文化量體內的工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命價值實踐。」由多元跨域、知識融攝而至重構再生成,「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喚醒工藝不斷加值演繹的本質,更在實用與抽象的融合之作間,蔓延工藝的價值性。用重擊力度的感官經驗,道出當代集體生活最重要的文化介質與代表性符號。
文/邵瀠萱 攝影/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