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設計已逐漸跳脫美化概念,成為帶動城市進化的引擎。而在臺北,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所主辦的「臺北設計獎」(Taipei Design Award)更是其中的關鍵驅動力之一。「臺北設計獎」今年邁入第15屆,讓人不禁好奇,究竟在這15年來,臺北設計獎曾經歷怎樣的轉變與挑戰?未來又將如何持續成為設計新銳舞台呢?
當被問及這樣的大哉問,臺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首先帶我們穿越時空,從「臺北設計獎」還不叫作「臺北設計獎」的時代開始娓娓說起。
迎向國際,成為臺灣唯一多項國際認證設計競賽
原來,臺北設計獎始於2008年首度舉辦的「臺北工業設計獎」。隨著時代發展,設計種籽慢慢在城市土壤上萌芽,北市府產業局特別在2012年將「臺北工業設計獎」更名為「臺北設計獎」,擴大競賽類別為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與公共空間設計三大類,以此回應發展愈趨成熟精細的設計產業,並鼓勵更多設計師參與。
除了以細膩競賽分類回應本地勃勃的設計動能,臺北設計獎也在發展過程中,張開雙臂擁抱國際新血,並於2014年正式成為「世界設計組織」(WDO)註1、「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註2、「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的國際設計競賽。「其實國際組織的認證申請過程相當嚴謹,除了必須提供賽制資訊,也需邀請來自不同性別與洲別的專業人士擔任評審。至今,臺北設計獎仍是臺灣唯一獲得多個國際認證的設計競賽。」林崇傑說道。
值得開心的是,臺北設計獎朝向國際發展的努力,逐漸在全球設計師社群發酵。到了2015年,國際參賽者的占比更首次超過半數,可以說是臺北設計獎躋身國際級設計賽事的重要轉捩點。與此同時,臺北設計獎更在去年首度與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跨國合作,臺北設計獎得獎作品直接入選iF設計獎決選,共同在國際舞台上推廣臺灣的精彩設計,讓臺北設計獎不只是場島內競技,也成為臺灣設計師接軌國際的橋樑,更是國際設計師認識臺灣與臺北的設計之窗。
邁向15週年!用設計讓這座城市不斷提升
而從2008年至今,臺北設計獎將邁入第15個年頭。回顧這城市設計力不斷進化的15年中,臺北設計獎已獎掖無數具有社會意義的創新設計。林崇傑局長也分享,2021年最高獎項「臺北市長獎」獲獎作品「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除了所在地由廢棄工廠轉身為古蹟暨文創基地,見證南港從不被重視的「黑鄉」成為在地意識濃厚、文化薈萃之地;森林木人與曲墨建築師事務所更在此空間中以臺灣柳杉為建材,透過「不用一根金屬釘」的建造方式,打造出符合永續理念的職人手創空間,讓這次作品饒富文化意義與永續性。
放眼未來,臺北設計獎除了持續鼓勵國內外設計師共襄盛舉,讓更多像是「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般意義獨具的作品被看見,本年度競賽徵件至7/15截止,同時將於8/12(五)~14(日)假華山文創園區中4A紅酒作業場舉辦15週年紀念回顧展,並發行設計專刊。藉由展覽與書冊,邀請人們翻開扉頁,了解設計如何改變臺北,更讓這座城市與城市裡的人們,如同臺北設計獎的標語「Design for Adaptive City」般不斷提升,成為更理想的我們!
MUST SEE!/歷年精彩獲獎作品 3 選
1. 2021臺北市長獎-「Maker Space|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
由郭恩愷、黃昱豪兩位新銳設計師領銜的「森林木人X曲墨建築師事務所」,以台灣柳杉為建材,秉持「全幹使用」理念和「不用一根金屬釘」的建造方式,打造出符合永續理念的職人手創空間,也傳遞林業、職人在不同階段的連結。
2. 2019臺北市長獎-「2019粉樂町 展覽視覺」
由陳普、黃顯勛設計師帶領的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為富邦基金會2019粉樂町展覽操刀視覺設計,運用擴增實境(AR)讓臺北成為一座「無牆美術館」,促進大眾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交流,也讓人看見企業對於地方藝文的付出。
3. 2019年工業設計類優選-「Float」漂浮珍奶杯
由實踐大學學生設計師吳天瑜、史芳與春池玻璃合作推出的「Float」漂浮珍奶杯從台灣庶民飲食文化出發,以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設計,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在「嘖嘖」募資平台上線3個月即獲得7,461人響應,堪稱產學合作絕佳案例。
|
|
2022臺北設計獎徵件中,總獎金380萬元,立即上網報名
註1: 「世界設計組織」(WDO)前身為「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該組織於2017年正式改名為「世界設計組織」(WDO)。
註2: 「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前身為「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該組織於2014年正式改名為「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廣告
文字| 郭慧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