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設計師湯六(劉獻隆)於 2017 年發表的「道路體」概念提案,如今終於開放集資了!從一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做字,到下定決心打掉重來、在學習中反覆調整修正,歷經多年推出第三代的「臺灣道路體」應用更廣泛、設計更專業,也更有整體感。
透過集資計畫,贊助者能以最低價收藏「臺灣道路體」字型檔案的永久授權,內容包含 9000 字以上的漢字、臺客語漢字、道路符號 icon、特選代替字符等,通通都可以商用。更多「臺灣道路體」集資計畫資訊可參閱官網。
當 UIUX 設計師跳入「字體武林」
「臺灣道路體」發想自設計師湯六某天騎車時的觀察,他開始研究、整理臺灣道路字的特色,跑到天橋、分隔島上拍照蒐集各地的字型,也親自拜訪從業30幾年的標線繪製師傅,在業餘時間慢慢造字。把道路標線做成字體並不是個全新的概念,日本、香港都有人做過,但是「做出臺灣的在地特色」才是更重要的意義。
在發佈了「道路體」的概念後,湯六受到廣大的社群迴響,並獲得了 2018 年金點概念獎的肯定。湯六受金點獎採訪時表示,來自各界的鼓勵是超乎他預期的,「道路體」甚至還被選入高中職美術課本,更加讓他萌生「若臺灣未來的高中生從課本知道有道路體,但卻發現沒有真的做出來的話,身為設計師的我會很難過」的想法,驅使他不懈地做字。
湯六的本業是電商設計師,在此之前,他並沒有造字相關經驗。然而中文字型的設計非常不易,除了字數龐大外,其製作流程、技術與觀念,都是設計學院沒有教過的。「臺灣道路體」的誕生過程,可說是湯六對於自我實現的追求。除了一邊上班、一邊造字,不停地反覆調整和校正比對更是最煎熬的部分,但湯六認為,若自己完成的這麼艱難的作品,「對那些在職涯苦苦掙扎但還抱有夢想的人來說,可能也是一種鼓勵。」
用 5 年磨練出的字體演化史
初代的「臺灣道路體」有了幾次合作計畫後,湯六收到許多合作對象反映「道路體不太好用、閱讀也不易」的問題,用於標題不夠粗,用於內文又不夠細,拿來排版容易造成凌亂感,雖然具有濃濃的道路既視感,卻無法在專業平面設計中使用。
於是,在自己嘗試修正(第二代)後,湯六與 justfont 團隊合作,由字型總監林霞指導,展開歷時 3 年的第三代道路體製作。在總監的教學與監督下,道路體進行了結構性的大調整、字面高度調降 0.8 倍,並改善重心不穩的問題。justfont blog 也整理了幾個在製作第三版時,所做的重大改變:
1. 加強整體感
在第一代道路體中,經常出現不同字裡的勾彎曲弧度不同、筆畫交接處理方式不一等現象,使得視覺沒有一致性,無法確立風格。第三版道路體遵從了專業流程,初期先規範一張 300 多字的字表,把大部分的部首、元素造型都先思考過,才繼續往下做。
2. 改善灰度問題
灰度的控制對於字型排版而言相當重要,若瞇起眼睛閱讀時,發現每個字濃淡差異太大,可能是因為字的內部空間不均勻、筆畫粗細分配不當,或是筆畫交疊處的黑色感過重等,導致「灰度不佳」的問題。
3. 吸收楷書美學
漢字的美學原理很大部分來自楷書,而道路體雖然跟書法沒有直接關係,但在曲線設計、部首偏旁的比例上,都是參考自書法。此外,筆劃的形狀也受書法影響很大,乍看之下左右對稱的字型,其實仔細一看就會發現有所差異,才造就了楷書的經典美感。
「臺灣道路體」細節亮點
1. 少見的瘦長字體
瘦長的中文字體並不常見,湯六也發現,臺灣使用者經常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排入大量資訊,而因此把字體的寬度暴力壓縮,破壞了美感比例。「臺灣道路體」不需經過壓縮,就能擺放很多大字,增加了運用的範圍。
2. 用替換字符找回經典樣式
雖然第三代道路體捨去了充滿臺灣道路風味的彎勾等細節,以求整體視覺的一致,不過湯六以「替換字符」保留了這些馬路上常見的樣式,提供給想重現經典的設計師使用。
3. 台羅拼音、台語客語都可以
「臺灣道路體」具備完整的台羅拼音,並整合了「再會豆腐字」、教育部建議之 400 多個重要且實用的台、客語漢字。湯六表示,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能幫助推動台羅、台客語漢字成為臺灣字型製作的標準。
4. 充滿道路意象的交通小 icon
除了漢字以外,湯六也在字型檔中設計了超過 18 個交通號誌的小 icon,預計使用 OpenType 功能實現,使用者在 Adobe 軟體中,都能以「字符」功能自由運用 icon 於設計中,以實現道路體的核心創意。
5. 如果道路體走進生活
認識了「臺灣道路體」後,該如何運用它?道路體的意象富有行動感,人人都能體會、連結生活經驗,所以凡是運輸、傳遞、行動、路跑等相關主題都能應用。
黃信堯導演跨界配音集資影片
「臺灣道路體」背後這段艱辛的故事,也成為了集資計畫影片的發想,以「字體武林」為故事背景傳達字體創作歷程。製作團隊也邀請到《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的導演黃信堯作為旁白配音,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臺灣道路體」集資連結|https://backme.tw/ref/Lpt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