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藍屋》(Blue House)於2022年5月21日至7月30日在戶外廣場正式登場,其為北美館主辦的第9屆「X-site 計畫」首獎作品,並以藍色呈現出多重感知的沉浸場域,同時展期間也將規劃座談與各式參與活動,串起美術館、公共廣場、大眾與藍屋之間的連結。
2022年第9屆X-site計畫首獎作品《藍屋》
北美館自2014年發起的X-site計畫,以其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創意空間提案,創造出更多與公眾對話的可能,而2022年第9屆的首獎作品由「藍屋 Blue House」團隊以同名提案企畫拿下,其以「藍」為主要概念,並從被團隊暱稱為「藍屋藍」的灰藍色調出發,展現出其中所蘊含的多變情感;灰藍的結構體除與純白的北美館產生有趣的對照,也形塑出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間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以藍色詩意空間重構北美館戶外館場
而《藍屋》為近幾屆X-site少見的全木構建築,橫跨於戶外廣場兩段階梯量體之上,並由以歐洲赤松為材的斜面屋架、運用花旗松木材打造的非規律結構體,以及落葉松木交錯構成的曲面地板,這3個主要元素所建構而成,也交互形成能以不同方式運用的沉浸之所,加上其以藍色為主軸,也賦予空間多維度的質感;同時團隊透過屋簷間留下的隙縫、與斜屋頂上的幾何開孔等,營造出建築物的穿透性,也模糊、霧化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團隊打造一系列展演活動
人們除能在《藍屋》內部遊走,團隊也策畫了與空間緊密對話的公眾計畫《藍屋研究》,邀觀者藉由聲音、視覺、氣味、肢體及意識等5種類型的感知體驗,以及1項場域限定的互動遊戲「藍字」,探索感知媒介與建築所交織而成的動態互動。而活動包含與視障工作團隊共同規劃的無視覺觀看藍屋;與聲音藝術家將結構體轉化為空間聲音裝置;調製出兩種藍屋概念的氣味,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建築的實體邊界;共同帶領群眾在藍屋裡過夜,感受私密與公共間的過渡帶;透過肢體即興一起模糊觀者與表演者間的角色,讓參與即是演出,共感藍屋的靈魂。
藍屋 Blue House
展期:2022.5.21~7.30
地點:北美館戶外廣場
創作團隊|藍屋
策劃|孔維傑、張雅筑
設計|張耕嘉、邱嘉盈、洪雋、貝赫尼斯.馬丁、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龔寶稜、林浩雯
視覺|吳致怡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圖片、資料提供|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