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變動速度飛快,你是否能想像20年後的生活與工作模式?若再把視線拉近,是不是連5年後的光景都難以預測?對此,Google希望能打造一座具有足夠彈性、能「順應趨勢」的建築,因而邀來BIG與海澤維克(Heatherwick)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Bay View」園區,發揮以人為本、善待環境兩大精神,構築一處為員工與生態服務的綠色建築,其狀似「龍鱗」的屋頂結構尤其引人注目。
不只是辦公室,而要創造讓人們相聚的新方式
受COVID-19疫情影響,人們對辦公場域的認知有了極大翻轉,而Google認為,這巨大變動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得以去思考在後疫情時代,辦公室的功能、存在意義究竟是什麼?新型態的工作場域又能為產業、城市甚至是環境帶來什麼益處?座落於加州矽谷的Google Bay View園區,不以辦公室單一定位侷限發展可能,而是以「創造讓人們相聚的新方式」為核心精神,打破工作場域的既定印象。
由5萬塊太陽能板建構的「龍鱗」屋頂
Bay View園區包含2座Google辦公大樓、活動中心與240個住宿單元,佔地極為廣闊共達110萬平方英尺,而覆蓋這4大區域的量體,總共包含3個帶圓頂輪廓的建築結構,每個結構皆被狀似帳篷的屋頂覆蓋。特別的是,屋頂由一系列「向內彎曲」的面板系統組成,當中共有將近5萬塊銀色太陽能面板,共可產生約7兆瓦的能量,若太陽能板屋頂與周邊風力發電廠合作,得以應付園區40%的能源需求,且讓建築在將近九成的營運時間中,都能以無碳形式供電。
以太陽能板作為屋頂配件,是現下相當尋常的做法,那在Bay View案例中有何特別?Google讓太陽能板不再是藏在屋頂中的科技輔助裝置,而是真正轉化為兼具供電效能、裝飾性的建材,更成為建築最獨特的識別;同時,太陽能板的形狀、安裝角度也經悉心調整,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搜集雨水,經處理後再次運用於辦公大樓與周邊綠地。
兼具開放、隱私性的辦公場域設計
覆蓋在龍鱗屋頂下的辦公場域,四面多以玻璃材質呈現,創造通通明亮之感,Google也特別安裝自動窗簾系統全日監控光線,時刻為室內保留適當程度的光與影。
辦公大樓內的配置相當有趣,一樓被Google形容為「市集」(market),涵納會議室、咖啡廳、餐廳等空間,開放式設計為員工提供交流、連結的場域;二樓氛圍則相對沈穩安靜,以各色隔板區隔出不同工作區域,隔板設計也相當靈活,使用者可依照自身需求進行高度上的調整,讓員工享有得以聚焦於工作的一方天地。
把員工需求擺在第一順位
為了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Google在建材、採光、通風設計上特別用心,讓每位員工共享良好空氣品質、自外部透入的自然光線。比方說建築中的磁磚、油漆、管線、傢俱等軟硬體設施,都依據生活建築挑戰賽(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的紅名單(Red List)為審查依據,透過謹慎的建材選擇打造真正的「無毒環境」;此外,Bay View通風系統妥善運用了100%外部空氣,相較於當今建築僅使用20~30%,極具突破性。
為生態付出的科技園區
在建築周圍,環繞著濕地、林地、沼澤地等自然景觀,這是Google為加州灣區自然棲息地復育計畫,所盡的一份心力,期盼Bay View不只是為自家員工與周邊居民服務的建築,而是一處隨時參與環境的高產能地景,實踐海澤維克所言「這棟建築不自環境汲取,而是給予」蘊藏的精神。
資料、圖片|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