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指標性建築,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國家歌劇院浮現腦海,而今城市又將迎來一座普立茲克等級建築「臺中綠美圖」,也是全臺首座美術館、圖書館共構的藝文場域。
綠美圖在地標導向的特色建築、本地獨立藝文品牌的包夾之下,如何形塑無可取代的識別?館方拋出的「建構大臺中美學論述」目標,在策展與活動規劃上如何實踐?又將為臺中乃至全臺灣,牽引出何種探索文化的新角度?本篇從建築設計、前導活動、未來願景3大面向切入,建構起鮮明的綠美圖想像。
建築設計|森林中的美術館、公園中的圖書館
歷經將近3年工期,綠美圖於2022年5月11日正式上梁,再度將人們沈睡的期盼喚醒。這處由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攜手臺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藝文場域,將涵蓋8棟高低錯落、造型或圓或方的白色量體,而美術館、圖書館間將以綠意庭院串連,呈現「森林中的美術館、公園中的圖書館」概念,整體透發SANAA標誌性的清透、明淨風格,而妹島也以詩意語句為綠美圖寫下歡迎詞:「當市民走入,各色服裝就是建築最美的點綴。」
前導活動|強調市民參與,建構臺中人的綠美圖
▧ 上梁典禮集結民眾共創《遇見未來》願景展覽
正式開館前,綠美圖透過一系列強調「市民參與」的前導活動,展現現代美術館打破白盒子,所展現出的包容、開放精神。其中,上梁典禮以「悅來閱美」為題,結合傳統儀式與《遇見未來》願景展覽,邀請市民投稿寫下對綠美圖的想像,有人期待「雙館共構」形式,想像在書香中賞畫、沈浸在藝術氣息裡閱讀;有人鍾意圖書館「分齡分棟」的規劃,對孩童、年輕世代、銀髮族能輕易在專屬的書區中找到理想書籍懷抱期待。
不僅如此,東海國小的學生們也自「探索」、「連結」、「參與/創作」與「平權」四大概念出發,描繪對綠美圖的想像,圖畫紙上有隻象徵智慧與感性的大象,小朋友們可從象鼻延伸,逐漸填滿紙張。有人想像大象用鼻子拿著書本,在草地上愜意閱讀,一旁就是堆滿各式書籍的書架;有人將象鼻延伸為茂盛大樹,畫出孩子們在溜滑梯、綠地上遊玩的美好意象。
▧「凡徒藝術」以舞蹈呈現綠美圖意象
典禮現場還有臺中在地舞蹈團體「凡徒藝術」帶來的精彩演出,8位舞者象徵組成綠美圖的8個量體,搭配柔軟布料呼應現代美術館的彈性,也透過舞蹈編排呈現建築錯位意象,更在舞碼中帶入類似建築外觀擴張網的網布道具,意喻綠美圖建築結合綠能永續的設計理念。
未來願景|從文化發展談美術館、圖書館規劃方向
▧ 美術館以「建構大臺中美學論述」為目標
以SANAA作品為切入點認識綠美圖,或許是最直觀的作法,但再往下深究,要思考的是綠美圖作為公共建築,在「功能性」上究竟能帶來什麼實質影響?其中,綠美圖美術館以「建構大臺中美學論述」為目標,這聽來抽象的概念,由臺中市文化局局長陳佳君替我們解答。
陳佳君提到,資深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曾說過:「大臺中美術史相當於半部臺灣美術史。」她進一步解釋:「從歷史緣由來談,臺灣前輩藝術家多源自中部傳統美術教育體系統,像臺中教育大學、東海大學,這些人才學成後到北部、南部開枝散葉,形成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這正是為何『建構大臺中美術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另外,臺中在地藝術能量豐沛,「中部大約有120餘個畫會,也許會員不見得個個是專職藝術家,但這表示在地的藝術參與人口密度極高、喜愛藝術的族群網絡密集。」每個世代藝術家的美學積累都極其重要,但綠美圖如果要發揮其公共性,大眾參與就會成為關鍵的要素,大臺中蘊藏豐厚的美學素養,在地美術館的責任就是要爬梳歷史、建構更清晰的藝術觀點與脈絡。
因此,綠美圖將優先收藏臺中地區藝術家的作品,而自2019年場館動工之際,館方也透過典藏委員會開始尋覓合適藏品,目前購藏移撥數量已達532件,不過這對「市級」美術館來說仍然不夠,文化局將持續爬梳在地藝術沿革與流派,以建立美術館核心精神,並進一步豐富館藏。「未來期待可以充實多元媒材的藝術創作典藏,以綠美圖為舞台,創造藝術與美學的碰撞、競演!」陳佳君針對館藏補充,也期待綠美圖能實現「越在地,越國際」的想像,讓「臺中特色」能串接國際,創造亮點。
策展呈現上,美術館特別規劃挑高4米、6米、9米、13米、19米等不同高度的展覽空間,因應不同媒材及創作型式的需求,也讓觀眾享有更多元的觀賞視角。當館藏與動線貼合,觀眾會給予什麼樣的反饋?不只我們好奇,陳佳君也懷抱期待:「館藏充滿『在地溫度』是重要的,市民或許可從作品中看見熟悉的臺中地景,像是湖心亭、望高寮、高美濕地⋯⋯,從而回憶或創造更多屬於臺中特有的美學記憶。」
▧ 圖書館採「分齡分棟」打造自在閱讀空間
圖書館規劃最大特色就是「分齡分棟」,有趣的是,這套模式為何沒應用在美術館?「閱讀或識字能力是有『年齡』差別的,每個年齡層對書籍的需求也不同,兒童需要繪本、長者需要大字書或圖解書。但美術館不一樣,不同年齡、溫層的人看同一幅畫作,都可以根據畫面或自身的生活經驗,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詮釋。」陳佳君試著從「使用者與館藏的互動性」為切入點解釋規劃上的考量,這段話也點出圖書館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特質,綠美圖將打破既有圖書館空間、規範上的規劃,提供一個更自由、愜意的閱讀空間。
綠美圖與臺中城的相互投射
談及新公共建築,人們時常思考它能為城市帶來什麼?我們試著反向思考,好奇臺中的城市風格,能為綠美圖注入哪些內涵?陳佳君整理定居臺中十餘年的感想,這麼說道:「臺中大都會有種溫度與從容,讓在地市民、創作者很願意關懷這片土地。」接著她也梳理各地理區域的人文特質,「海線質樸、屯區熱情,新社、東勢等山域散發與海區不同的樸實感。」而市區作為交通樞紐,同時可將城區的繁華、郊區與鄉鎮的質樸交融,又讓各地保持歷史人文紋理,各自發光、創造精彩生活。
臺中包容、多元的特質,似乎都濃縮在綠美圖當中——園區周圍有中央公園綠帶、抹茶湖藍帶妝點,場館本身地面層抬高與公園相接,整體純白、開放式的建築設計,彷彿隨時以包容之姿歡迎市民走入,恣意穿梭其中。這裡寧謐卻開放,如同臺中,按著自己的步調、帶著順應各區紋理的包容態度,讓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不疾不徐地捏塑出城市樣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