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田區城市街道中,有座幽謐帶點綠意的建築佇立,這乍看是畫廊、藝術館的空間,其實是供奉聖德太子的在地寺院「秀明寺」,寺內還有逝者安眠的靈園「百月院」,整體建築由曾獲日本建築家協會(JIA)優秀作品選的東京團隊「Love Architecture」操刀,以內斂的黑與白為主要色調,輔以綠意、岩材的高低拼接,讓靈園與城市巧妙串接。
臺灣、日本當代靈園風景大不相同
也許你會好奇,靈園怎麼會設置在城市當中?在臺灣,靈園與靈骨塔普遍被認為是鄰避設施,或因與寺院共生的風水考量,多設置於遠離城市、依山傍水之地,以多角塔樓、方正量體形式佇立;將視野轉至日本,因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影響,不少人擔心年邁後奔波掃墓太過吃力,又或家傳墓地沒有子孫得以為繼,轉而尋求能更輕鬆祭祖、掃墓的方法,這也影響日本興起一陣「室內墓」風潮,小型靈骨塔被設置在都會區,多由地方大型寺廟協助運作,設計上也融入更具現代感、更能與城市景觀共融的風格,形成與臺灣截然不同的靈園景況。
淺談日本都市寺廟空間問題,如何用設計應對?
百月院是秀明寺轄下的靈骨塔、樹葬園區,其所在基底狹窄,過去曾為投幣式停車場,夾在住宅公寓與工廠之間。Love Architecture切入設計之前,特別爬梳過日本都市寺廟的空間特性,「市區寺廟原先多是蓋在一大片單塊土地上,但因為管理上的考量,要讓寺廟穩定運作,演變成大殿被留在原本的基地中央、周邊被細分為更小的地段。」而這些零碎基地,常被當作停車場、租地、商業用地使用,秀明寺本身就是如此,建築團隊認為這麼做破壞了寺院建築本身的莊嚴性,也讓寺廟與城鎮間的聯繫變得薄弱。
黑色門面創造神聖靜謐之感
為了尋回秀明寺與大田街廓的連結,靈園門面以與周邊建築相似的輪廓表現,同樣方正、俐落,且建築外牆、拉門統一為黑色,烘托出靜謐肅穆氛圍;同時,為不讓黑色量體在街區中顯得格格不入,建築團隊特意在園區周圍種滿綠色植栽,柔和綠意與黑暗建築外觀形成對比,也成了百月院與街廓間的橋樑。而在園區牆面之外,建築團隊還特別打造了類似「大門」的裝置,並賦予其遊走於神聖、世俗邊界的獨特性,也向路人拋出提示,讓人們知道此處有著不同於街區其他建築的莊嚴性。
|
悉心整理後的樹葬祭祀區
寺院內既有的墓碑高低錯落,視覺上較為繁雜,Love Architecture為此在靈骨塔與樹葬區周圍,額外設置牆面並規劃庭院,巧妙將排列不整的墓碑轉化為帶有建築意象的景觀,隱隱與城市產生連結。
而新設的樹葬祭祀區則運用呼應外牆、門面的黑色呈現,碑面尺度與規格統一,但在質地、色彩上略有不同,當陽光灑落在一字排開的墓碑前,樹木枝葉會在碑面上以光影成像,為百月院莊穆氛圍帶來一絲愜意氣息。
|
靈骨塔內部與樹葬區形成鮮明對比
步入靈骨塔內部,會發現室內與外部調性截然不同,以白色為基調,透過不同材料質地的白營造出視覺層次感,也與百月院的名稱由來巧妙呼應。
|
「百月」一詞取自明治時代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月百姿》系列作品,百幅畫作靈感及取自中國、日本傳說,細細描繪《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一代梟雄曹操等人的「月下故事」,透過或淒美悲涼、或溫厚柔美的風格,呈現滿月、殘月與弦月的豐富姿態。一顆月亮有百種表情,被同樣月光照耀的人們也會有各自的容貌、心緒,以及緬懷逝去之人的方式,百月院期盼人們來此,都得以敞開心懷,用最自在的方法思念舊人。
資料、圖片|Love Architecture